- +1
特寫|林博會背后的三明“林改”之路,實現從保護到興林富民
近期,第十七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林博會”)在福建三明成功舉行,原本計劃為期4天的活動,最后因防疫考量只舉行了3天。
即使如此,本屆林博會也交出不錯的“成績單”。
海峽兩岸林博會籌委會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本屆林博會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和各縣(市、區)的503家企業,組織2000余種產品參展,其中臺灣40家;舉辦了各縣(市、區)本地好物直播活動;通過網絡直播帶貨及現場銷售,累計銷售及貿易訂單額達3008萬元。另外,本屆林博會共策劃生成招商項目102項;落實簽約合同項目71項,總投資117.5億元,合同利用區外資金117.35億元。
“這說明林博會的平臺價值正在凸顯。”三明林業局副局長潘子凡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稱,他認為,林博會舉辦至今,極大推動了三明市林業產業快速發展。以2021年為例,三明市完成林業產業總產值121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林產加工產值935億元,是林博會舉辦前2004年42億元的22倍。
林業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
當前,中國正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意義深遠,三明身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策源地,此前數年以林權改革為核心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極具重要示范和樣本意義。
“三明‘林改’正在實現從如何保護,過渡到如何價值再利用的轉變。”潘子凡稱。

三明沙縣區,林改讓每個鄉鎮都綠意盎然。本文圖片均為三明融媒體中心 供圖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冬日的三明,山川秀美、千山疊翠、滿目青綠,漫步在清新靜謐的山野,崗巒起伏,山形嵐影、怪石奇樹,可謂一步一景,猶如一幅巨型的山水畫卷。
眼前的風光也是三明林改成果和見證。
作為全國林改的策源地和全國集體林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過去數年,三明在全國開風氣之先,率先完成明晰產權和確權發證任務、成立林業服務中心、林權抵押貸款;率先推進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建立縣級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和建立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包括成立全國第一家林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連續舉辦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
三明林改始終保持在全國領先地位,成為一張名片。
我國林改經歷了漫長的變革之路。上世紀70年代末期,全國的森林破壞嚴重,中央對此問題給予高度重視。
1979年1月,國務院頒布《關于保護森林制止亂砍濫伐的布告》;同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進一步明確集體林區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相關問題;1980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堅決制止亂砍濫伐森林資源的緊急通知》。
如何遏制森林資源亂砍濫伐現象呢?最終國家相關部門和學者均認為,家庭經營或許能成為解決這一困局的重要抓手。
80年代初期,國家大力推動將農村土地從集體經營向個體家庭經營轉變,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為接下來的林改奠定了基礎。

三明市將樂縣金溪河,“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已深入人心。
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的林業發展方針,俗稱林業“三定”。
起初,國家林業“三定”存在爭議,反對者認為林業生產周期比較長,不適合采用私人管理形式,主張采用公有制形式加以經營;贊成者則認為完全可實施集體林家庭經營,將集體林經營的責權利有機地結合起來。
正當全國各地紛紛實施“分山到戶”之際,福建三明相對謹慎,并未完全依照國家規定實行“分山到戶”,而是堅持不分山,只分股分利。
為何三明采用的是不分山,只分股分利呢?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絕大多數農村經濟都不富裕,由于國家配套和制約政策未能及時到位,許多地方農戶害怕政策生變,急于致富,從而造成了亂砍濫伐現象。”潘子凡稱,他認為三明的做法,不僅有效制止了亂砍濫伐現象,更保護了三明的森林覆蓋率。
1987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南方集體林區森林資源管理堅決制止亂砍濫伐的指示》;同年8月25日,國務院批準《森林采伐更新管理辦法》,同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由林業部發布施行。
“國家加強了對濫砍濫伐的處罰力度,說明大家已經意識到樹木培育、利用和管理方面的問題了。”潘子凡稱。
從1987年開始,國家已要求不再分山分林到戶,其出發點本意是為避免亂砍濫伐,但隨著中央叫停分山分林到戶,林地重新收歸集體后,也造成了責任主體不明確、經營機制不靈活和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尷尬局面,包括出現農民的林業生產積極性降低和違法盜砍之風興盛的難題。
凡此種種亂象已說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勢在必行,但誰能走出第一步,則顯得至關重要。
據《福建日報》報道,1996年5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沙縣調研時指出:“要考慮林業產業化問題,既然沙縣是林業大縣,除了要一個林業生態效益以外,還應該要林業的經濟效益,真正把林業當成產業來辦。”
這次調研為三明林改定下了方向。
據《光明日報》報道,1997年4月11日上午,習近平同志到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叮囑當地干部群眾:“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這進一步堅定了三明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執政思路,更為三明“林改”鋪平了道路。
1998年,三明下轄永安市洪田鎮洪田村26位村民討論形成“分山到戶”決議,寫下中國林權制度改革的開端曲,洪田村由此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
這場發端于三明的林改試驗,很快經福建向全國推開,它極大激發了林農生產積極性,不僅完成“山、利、權”均等目標,更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三明村民正在管護樹苗,植樹造林已成為當地社會共識。
從林權、林票到碳票
三明如何開風氣之先,成為全國林業改革的一面旗幟呢?
據《福建日報》報道,在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的親自主導、大力推動下,福建開啟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行“分山到戶、均林到人”。
2002年6月,福建省按照“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思路,進一步大力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開風氣之先。
“三明林改模式在全省鋪開,并走向全國,早期最關鍵還是獲得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三明市政府一位干部對澎湃新聞稱。
發端于三明林權制度改革之于中國林農而言,無異于一場革命,它準確切中了林改中的痛點。
在《習近平在福建》一書中,時任福建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黃建興回憶稱,習近平同志準確提出:“確權到戶后,要注意發現新矛盾、研究新問題,比如:‘錢從哪里來?’——一定要考慮如何打通農民和銀行之間融資渠道;‘樹要怎么砍?’——一定要改革采伐制度;‘單家獨戶怎么辦?’——一定要走聯合道路。”
“三明林改在分山到戶之際,我們也花了很大力氣去保護森林,青山綠水留住了,但如何變成金山銀山也是一道難題。”三明林業局黨組成員、局長黃敏對澎湃新聞稱。
伴隨三明林改深入后,當地政府和林農也意識到只靠單純買賣林權獲得短暫利益不可取,如何將握在手中的林權進行長期經營才最關鍵。
鑒于上述情況,2004年10月,三明下轄永安市成立了一個行政類服務中介機構——永安林業要素市場,作為林改的配套實施措施,此舉較好地解決了林權自由流轉和抵押貸款難題,從此拉開了全國林業融資改革的序幕。
2004年5月,永安市獲得國家開發銀行發放的第一筆林權抵押貸款100萬元。2個月后,永安成為“全國林業融資改革試點”,如此一來,當地林農的林權證才真正“活”起來了。
2005年6月,國家批準設立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并確定每年在三明舉辦林博會,算上今年,已連續成功舉辦17屆。
三明林改影響力的提升,在林博會上也有體現。2007年,它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專業會展,2013年第九屆實現從“短期辦會”向“天天林博會”的轉變,2019年實現市場化辦會改革。
如今,林博會已成為推進兩岸林業改革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的重要平臺。
根據統計顯示,舉辦林博會以來,累計簽訂合同項目2248項,實際利用區外資金834億元;現場交易和訂貨貿易額134億元。先后共有臺灣各界人士近4萬人次來三明觀光、考察、投資,而三明也先后組織25個團組,500多名林業專業人士赴臺考察學習,并和臺灣20多家社團組織建立協作機制。
林博會也有效促進了三明當地林業的發展,引進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項目和企業,比如投資3億元的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海西花卉電子交易中心等建設項目。
最關鍵的在于,三明林改不斷創新,先后推出林業金融產品、林業金融風險防控機制、林業資本運作模式、林業金融支持服務體系,走出了一條林農致富的有效途徑。
目前三明全市現有森林面積2712萬畝,按畝均3000元計算,森林資源資產總價值約813.6億元,如果有20%實現抵押貸款或流轉交易,就可盤活162.7億元。
“這對于調動林農積極性、強化森林經營、保持資源增長意義重大。”潘子凡稱,此前因銀行沒專業團隊,無法準確評估林地價值,貸后管理難度大,放款后山林也無人管護,故而金融部門對林地抵押和貸款顧慮重重。
為解決林地的金融化和流轉交易,三明一直都在創新機制。
2014年,三明成立政府主導混合所有制林權收儲公司,并推出資產評估、森林保險、林權監管、快速處置、收儲兜底“五位一體”的林權抵押風險防控機制,此舉打通借貸雙方信任“隔閡”,解決林地林木評估信息不準確而造成抵押貸款風險;2015年,三明推出15-30年的中長期按揭貸款,解決林權抵押貸款期限短;2016年,三明又推出具有第三方支付功能的“支貸寶”,為解決林權交易中買方資金周轉;2017年,三明推出以村級合作社為擔保的普惠性“福林貸”,解決單家獨戶的林權抵押小額貸款難;2019年,三明推出了可在一定范圍內自由流轉“變現”的“林票”。
林票是一種股權憑證,這也是三明沙縣區率先推出的制度,它旨在通過林票,實現資源資產化、股權林票化和林農股東化,也讓集體林變成村民的“活銀行”。
不僅是林票,碳票也成為一個新的可流通、可交易和可質押的“有價證券”。

2021年5月18日,三明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村民喜領林業碳票。
據人民網報道,2021年5月,福建省三明市常口村的張林順領到全國首張林業碳票。這張編號為“0000001”的碳票,承載著常口村3197畝林地在過去5年間吸收12723噸二氧化碳獲得的收益,是一張可升值、可交易、可質押的“有價證券”。
2022年國慶節前夕,三明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民收到首次出售“空氣”的收益——林業碳票分紅14萬元。
常口村村民通過碳票獲得經濟交換和補償,完全實現了“碳票變鈔票”。
林票與碳票形成互補作用,它們都賦予了林農利用林票交易、質押、兌現的收益權,乃至成為林農的“搖錢樹”。
2022年9月26日,原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升級”為福建省首個區域性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啟動運行包含農村產權、林權交易在內的農村綜合產權交易系統,業務包括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業類知識產權轉化、林權流轉、林產品供銷、農林物資(服務)采購等5大類品種交易。
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作為高度市場化企業,致力于讓林權資本化、交易市場化、生態產業化和產品品牌化,并持續完善林權、林票、林業碳匯等交易機制。
目前,三明市正在謀劃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的“林票”交易平臺。
“林票正在設計開發登記、抵押、交易軟件系統,準備上線。”潘子凡稱,當前碳票交易并不太活躍,主要原因是三明創新的碳匯方法學,與歐盟VCS和國家CCER等方法學有差異,目前只能在三明市域內交易。
“只要統一標準,我相信目標早晚會實現。”潘子凡稱,三明林業改革,貴在堅持。
回首過去,三明林改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分股不分山”到“分山到戶”,從林業金融改革、林長制、深化國有林場體制改革,到林業碳匯交易,似乎每項工作都極為艱難,但在任何一個時期,三明市委、市政府對此都從未松懈。
“我們所有的工作目標都很簡單,讓青山綠水真正成為金山銀山。”黃敏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