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體》動畫:看看可以,但別細想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一鴿三年,《三體》動畫版終于面世了。
盡管播出時間與前期宣傳中的定檔日期錯位,但上線首日播放量依舊破億,并在B站動畫站內創下同時在線觀看人數新高。
火爆的首播成績并不出人意料,畢竟這是《三體》,近十年來中國人最引以為豪的科幻小說。
但迅速兩極分化的口碑讓疑問接踵而至:這次改編究竟成色幾何?適不適合從未讀過《三體》的普通人入坑?

周末連刷兩集又重溫原著后,我的答案是:
看看可以,但別細想。


《三體》的原著故事非常恢弘,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真正找到外星人后的“恐怖故事”。
1971年,對人類文明感到絕望的中國科學家葉文潔意外與外星文明“三體”取得聯系,她主動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標。
與此同時,距地球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苦于本星系三顆太陽的無規則運動,正在計劃逃離母星,得知地球這個近在咫尺的伊甸園后,它們決定前來占領地球。
從此,稚嫩的人類文明與強大的三體文明開始了漫長的生死纏斗,直到公元18906416年,宇宙的盡頭。
其間,幾百個人物復雜的行動與命運交織在一起,千頭萬緒,如同一座鏡像迷宮。要是事無巨細地聊,3部電視劇都未必裝得下。

對此,《三體》動畫版沒有選擇全景化的講述,而是大膽改編,刪繁就簡,只保留了最具戲劇性、最有沖突感的部分。
開篇就是原著第一部結尾的高潮,古箏行動。
三十二米寬,狹窄的巴拿馬運河,一艘鋼鐵巨輪緩緩駛過。
風平浪靜,寂靜無聲,突然間,巨輪仿佛“一疊被向前推開的撲克牌”,散成了40多片半米厚的薄片,順著強大的慣性拍向岸邊。

這是“審判者號”,人類叛軍ETO的移動總部,ETO正在暗中與三體文明聯系,為三體文明降臨地球提供幫助。
為截獲ETO與三體文明的交流信息、準備對抗三體文明,地球政府需要在瞬間同時殺死船上的所有ETO成員,并且不損壞任何信息儲存設備。
槍炮破壞力太強、毒氣和中子彈太慢,唯一可行的方案只有“古箏行動”。
“古箏”不是樂器,而是一面“絲弦切割器”。在運河兩岸各立一根柱子,柱子間每隔半米拉一根新型納米材料細絲,這就是“琴弦”。
細絲極為纖細又極為堅韌,當物體以極大的動能與其產生相對運動時,它便會化身一抹鋒利至極的刀刃,“審判者”號和其上的乘員正是在行駛中被它無聲地割成了薄片。
通過古箏行動,地球政府一舉殲滅了幾乎所有ETO有生力量,同時掌握了三體文明的珍貴資料。人類與三體文明的對抗正式拉開帷幕。

古箏行動后,緊接原著第二部《黑暗森林》的主線劇情,面壁計劃。
地球政府行星防御理事會(PDC)獲悉,ETO在地球興風作浪時,三體艦隊已經出發,四百年后就會抵達地球。
并且它們的先遣部隊,兩顆質子大小的“智子”已經以接近光速的飛行速度率先登陸。
智子是三體人制造的可控微觀粒子,可以執行通訊、偵查、干擾粒子高能加速器等任務,因為它的存在,人類科技發展被三體文明鎖死,戰略部署也全部暴露。


如何才能在智子無孔不入的監視下瞞過三體文明,組織起有效的防御?
絕境中,PDC提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大膽方案,面壁計劃。
強大的三體人相對人類來說,只有一個弱點——“思維透明”。
三體人通過腦電波直接相互交流,對三體人來說,“想”和“說”是同一個概念,他們無法在交流中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懂得何為欺騙,看不懂《三國演義》,甚至無法理解《小紅帽》的童話。

而欺騙與誤導正是人類所擅長的,智子可以監視一切,唯獨無法監視人腦這座黑箱,這就是面壁計劃:
選定一批戰略計劃的制定者和領導者,他們完全依靠自己的思維制定戰略計劃,不與外界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計劃的真實戰略思想、完成的步驟和最后目的都只藏在他們的大腦中,我們稱他們為面壁者。
在領導這些戰略計劃執行的過程中,面壁者對外界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和行為,應該是完全的假象,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偽裝、誤導和欺騙,面壁者所要誤導和欺騙的是包括敵方和己方在內的整個世界,最終建立起一個撲朔迷離的巨大的假象迷宮,使敵人在這個迷宮中喪失正確的判斷,盡可能地推遲其判明我方真實戰略意圖的時間。

PDC選出4名面壁者,賦予他們調用一切資源且不需任何解釋的權力,寄望他們領導人類找出對抗三體的辦法。

動畫版《三體》的主人公羅輯正是4名面壁者中的一個。
肩負著人類的命運,面壁者都有顯赫的履歷,有前美國國防部長、委內瑞拉總統,也有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提名的頂級科學家。
只有羅輯普通得近乎不可思議,在被選為面壁者前,他只是個大學里教書的社會學家。

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被選為面壁者,選擇他的PDC也不明白,但他們知道,三體文明害怕羅輯。
因為羅輯是4名面壁者中唯一一個被ETO組織連續刺殺的目標。
為什么強大的三體文明會懼怕平凡的羅輯?他是否能憑借一人之力阻止三體文明的侵襲?
緊張刺激的懸念中,《三體》動畫版正式展開。

做為影視改編,這無疑是聰明的選擇,打破劉慈欣慢條斯理的敘事風格,直接把最抓人的部分呈現在觀眾面前,讓非原著黨也能迅速帶入劇情。
原本分散在多個支線人物上的零散劇情完全集中到主角身上,也減少了觀眾產生錯亂的可能。
與此同時,動畫制作公司藝畫開天在細節上也給足了原著黨彩蛋。
鏡頭中處處藏著對人物性格和時代背景的暗示。
清晨,羅輯起床,打開智能音箱,開關旋鈕上可以看出清晰的氣泡,意味著主人買回來以后并沒有揭掉隨機附帶的保護膜,暗示羅輯浪蕩不羈的性格。

鏡頭轉向房間中的書架,每一本書都有深意。《西方哲學史》、《語言本能》標識其社會學家身份,《摩爾斯電碼》和《福爾摩斯》指向他善于推理演繹的思維特征。《紳士發型五十講》代表他游戲花叢的浪子身份,《道林格雷的畫像》暗示,羅輯和該書作者王爾德一樣,具有強烈自我的浪漫主義傾向,且有愛情方面的精神困擾。
《浮城》是原著中羅輯和露水情人討論“逃亡主義”時引用的小說,《十萬光年鐵幕:SETI社會學》是原著中出現的虛構社會學著作。

街景中,各色標語和廣告牌為原著補全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時代背景。
這一段時期,在原著中被稱為“危機紀元”,人類意識到三體來襲的威脅,發展重心全面轉向航空航天和軍事重工業,史稱“主流防御計劃”。


仔細觀察畫面,原著黨能找到很多熟悉的名詞。
雜志中,有“逃亡基金”的小廣告,這對應書中老年人被逃亡基金詐騙的情節。
ETO成員臥室墻上,科學邊界的海報對應原著第一部中因科技被三體鎖死而集體自殺的科學家。
“高邊疆號”首飛成功的海報對應第二部中另兩位重要人物章北海和丁儀的首次相遇。

從細節上來看,此次制作還是很有誠意的,不論是原著黨還是非原著黨,都能得到足以感到驚喜的信息。

但這并不意味著動畫版《三體》像很多評論盛贊的那樣十全十美。
實際上,缺點和優點一樣顯而易見。
首當其沖的就是作畫質量問題。
放映首日,伴隨播放量破億的消息,“三體建模 丑”一同沖上了熱搜。
與其說丑,不如說是粗糙。

不怪觀眾不買賬,這種建模水準看起來就像10年前的游戲人物。不與國外的3A游戲大作相對比,單以國內的動畫制作水平來看,也不能令人滿意。
不久前,同樣由B站出資的“膠囊計劃”中,國內團隊制作的短片《界》和《太空的奇俠基曼》都展示出了中國動畫界目前掌握的技術水平。


主人公的臉龐生動柔軟,豐富的建模細節賦予了皮膚仿佛會呼吸般的溫暖質感。
相比之下,《三體》的建模宛如陶土捏成的人偶,臉頰一水兒的光滑死白,神態動作間難免僵硬違和。
并不是不能看,只是因為這是《三體》,所以我們本能地認為,它值得更好。

更令原著黨無法接受的是對人物性格的魔改。
僅從開場的兩集來看,原著中三個靈魂人物都偏離了原本的正軌,駛向淺薄與臉譜化的航道。
受盡人性苦難、對人類文明感到絕望的葉文潔,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一位六十歲左右的頭發花白、身材瘦削的女性,戴著眼鏡,提著一個大菜籃子吃力地上樓梯。似乎跟中國無數普通老人沒有什么不同,絲毫看不出在這幅圖景下隱藏的是老人苦難而復雜的傳奇一生。
她憎恨人類,因而渴望三體文明的降臨,但同時也是一名知書達理、溫和有禮的知識分子。
但動畫版中,或許是為了突出ETO精神領袖的反派形象,她不再是一位閱盡千帆的老人,更像一名面無表情的邪教領袖,在與審判員的對答中,時而神經質地仰頭看天,時而故弄玄虛地半吞半吐。

同樣被刻板化的還有史強,前警察、地球防務安全部情報人員,《三體》系列中的安保專家。
他身材粗壯、舉止粗俗,看似大大咧咧,實則心細如發,最擅長洞察人心,每次出場都能帶來極強的安全感。
動畫版史強外形到位,但性情大變。接到任務護送羅輯前往面壁計劃發布會,他沒有一句解釋,當街抓了羅輯就走,一路飆車,任憑羅輯大呼小叫詢問原因,一個字兒也不肯多說。
沒有慣常不著調的玩笑,也沒有招牌式的老油子笑意,史強全程耷拉著臉,跩得好像好萊塢電影里的飆車酷哥。


羅輯的人設改動更加離譜。
原著中,史強對他的評價是:“你是我見過的最冷靜的人之一。”
他玩世不恭,信奉及時行樂,女友換得好似走馬燈,但并沒有被酒色掏空大腦,有著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冷靜。
接連目睹露水女友車禍慘死、被史強率領軍警押送,羅輯始終保持鎮定,沒有歇斯底里,反而在與史強的對話中隱約猜測出了此行的性質。
他對世界的態度是高級知識分子特有的旁觀者式漠然:
“冷靜來自于我的玩世不恭,這世界上很難有什么東西讓我在意。”

反觀動畫版,羅輯成了周星馳般的喜劇活猴。
被史強抓上車,一頓呼天搶地,上躥下跳質問史強到底要干什么。被酷哥史強一頓車技秀暈后,又開始諂媚地遞煙,自曝借了非法貸款。
且不說遞煙、借貸這種原創劇情是否合理,單只過于活躍的面部表情就讓羅輯的形象流于市井與無腦,想必書粉從未想象過,未來只身威懾住整個三體文明的“執劍人”臉上會出現如此狗腿的神情。



總結來說,《三體》動畫版有誠意,但依舊還是那個老毛病——看不起觀眾。
為了讓更多沒看過原著的人產生興趣,編劇采用了最省事的辦法,在劇情里添加簡單化、娛樂化、低幼化的工業糖精。
平均每集30分鐘的時長,有三分之一要給到大片式的原創刺激橋段。
第二集中,史強花式飆車,護送羅輯躲避ETO追殺。長達十分鐘的鏡頭里,ETO瘋狂的追殺此起彼伏,公路上隨時躥出試圖撞毀羅輯車輛的殺手,最后,甚至一整列地鐵脫軌,從高架橋上砸下。

不可否認,從視覺效果來看,改編是成功的,如果你需要一部爆米花院線片,那么《三體》動畫絕對合格。
但對于追求劇情合理性與整體性的觀眾來說,這簡直就是謀殺時長的酷刑。
在原著中,ETO組織收到三體指令,為了不讓地球政府意識到羅輯的重要性,暗殺力求隱秘,需要偽裝成意外事故,絕不應該如動畫中一般大張旗鼓。
飆車飆得越暢快淋漓,劇情上的違和感越強,讓人忍不住一再檢查進度條,看這段尷尬的原創劇情何時能夠結束。

堂而皇之出現在大街上生怕不會被發現的ETO殺手
說到底,一心討好觀眾的藝畫開天還是沒弄明白,當中國觀眾點開《三體》時,期待看到的是什么。
《三體》有足夠承載奇觀性視覺元素的宏偉構想,但視覺奇觀絕非人們熱愛它的根本原因。
如果只是追求這些,有大把其他影視題材可以滿足。
科幻是基于科學的幻想,提出一個“腦洞”,然后認真思考人類社會在腦洞前提下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才是科幻作品的核心魅力。
如果失去了冷靜思辨的內核,以及困難的理解過程,《三體》無非又是一部大戰外星人的無腦爽片。
沒有人想看到這樣的《三體》,即使是對《三體》一無所知的白丁。

本應是2011年的時代背景,也被改造成離譜的賽博朋克都市
人類科幻界已經許久未有《三體》一樣雄心勃勃的故事了。
科幻作家王晉康說:“硬科幻要具有宏大深邃的科學體系、含有基本正確的科學知識、以人類整體為主角、最終激起讀者對科學的尊崇與想往。”
但這樣的作品在當代已經越來越少。
人們更多地從外向的“星辰大海”轉向關注內在,關注電腦、人工智能和意識上載。
今年最為火熱的兩部科幻動畫《賽博朋克:邊緣行者》與《萬神殿》正是以上題材。

《萬神殿》:當人類的意識被上載到網絡后,他還是那個人類嗎?
時代的想象力永遠與時代的活力緊密相連,放眼世界歷史,偉大的科幻作品,無不誕生在一個國家最朝氣蓬勃、銳意進取的時期。
儒勒·凡爾納,創作黃金期在法國19世紀,頻繁的革命與政變中,新興資產階級正在探索新的社會秩序。
艾薩克·阿西莫夫,創作于20世紀中葉,彼時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經濟如日中天。
日本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1973年,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出版,緊接著80年代,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問世。

正如羅馬與盛唐,只有一個飛速發展的巨大經濟體,才有可能孕育出這樣“外向化”的黃金文明。
而《三體》正是最近一個騰飛經濟體的結晶,它誕生于中國狂飆突進的2006年。
一次采訪中,劉慈欣說:“不是我造就了時代,是時代造就了我。”
它并不輕松,并不娛樂,深邃冷峻到近乎可怖,但它以光年為尺度的想象力,依舊無比迷人。
這也是我們在任何一部《三體》改編作品中,最想看到的東西。
不需要司空見慣的飆車戲,也不需要插科打諢的丑角,思辨本身也能令大腦戰栗。
不信的話,請一起來閱讀“黑暗森林”理論的推導過程。
為什么廣袤的宇宙里,我們遲遲無法找到地外文明?《三體》提出一種可能,因為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森林。
假設宇宙間有兩條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與此同時,還有兩條重要概念:
1.猜疑鏈:雙方無法判斷對方是否為善意文明。
2.技術爆炸: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
那么推導可以得出結論,宇宙間所有文明都是相互競爭的關系,因為猜疑鏈的存在,一旦一方發現另一方,另一方就會成為威脅,發現者必須優先摧毀這個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文明。
所以尋找不到地外文明不代表不存在地外文明,只是因為宇宙就像一片黑暗的森林,所有人都在隱藏自己,避免成為別人獵槍下的獵物。
是否有種醍醐灌頂的悚然?這就是科學思考的美感。

制作方常常認為,加入工業糖精橋段是在照顧觀眾的觀賞感受,降低觀看門檻。
誠然,中國觀眾在影視作品上口味向來寬容,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再期待一部更加冷峻、更加燒腦,僅憑文戲也能令人熱血沸騰的作品。
很遺憾,《三體》動畫未能克服對市場成規的恐懼,依舊選擇了模式化的改編。
但對于從未接觸過《三體》原著的路人,我依然推薦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起碼去掉飆車與自嗨的戲碼,它也有在認真努力,試圖讓更多人看到、看懂《三體》。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