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優(yōu)人神鼓《聽海之心》:他們像山神,從山上走到人間

臺灣優(yōu)人神鼓以“道義合一”為核心藝術理念,憑借超脫的心態(tài),他們告別喧囂的都市,走入大山,在山間四季的緩動交替中,默默地誠意地打磨出一部部作品。
今年,優(yōu)人神鼓迎來了創(chuàng)團三十周年。10月,劇團將帶著經(jīng)典之作《聽海之心》登臺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紀念三十周年。
1988年,長居海外的劉若瑀回臺創(chuàng)辦了優(yōu)劇團(優(yōu)人神鼓前身)。十多位成員隨她遠離繁華的臺北,駐扎在木柵老泉的原始森林中。團員們每日在沒有門窗、木造的簡單場地中訓練和表演,以山林的原生智慧,開發(fā)身心能量。
如果說劉若瑀奠定了優(yōu)人神鼓的氣質(zhì),1993年入團擔任擊鼓指導的黃志群,則讓這份氣質(zhì)轉(zhuǎn)化為了“精氣神”。由他主創(chuàng)的《聽海之心》更是奠定劇團發(fā)展最關鍵的一部作品。

在此之前,優(yōu)人神鼓都在進行戲劇性表演,在《聽海之心》里,他們首度加入了擊鼓。
這是一部關于水的作品,從小水滴匯成河流,流向大海,流進海心,再流向超越海心的“未知”……整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歷時四年,分《崩》《流水》《聽海之心》《沖巖》《海潮音》五個篇章,其中,《流水》《聽海之心》《海潮音》是作品的主軸。
《流水》里收納了來自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雨滴穿林打葉的聲音,雨水沖刷樹林的聲音,小雨落在屋檐的滴答聲,風吹竹林的呼呼聲。表演者們以打坐的姿勢擊鼓,用不間斷和重復性的節(jié)奏來表現(xiàn)水流的順暢,同時又用音量的落差表現(xiàn)水遇變則變的特質(zhì),觀眾在重復聆聽鼓聲時,也產(chǎn)生了靜心的力量。
之后,流水轉(zhuǎn)入大海,《聽海之心》應時而出。

這一段的靈感來自寺廟。有一次,黃志群到寺廟祭拜,凌晨三點半起床聽到師傅們撞鐘,一波又一波的鐘聲像海水一樣侵襲過來,整個人像洗過澡一樣被沖刷干凈。回臺北后,黃志群對鐘聲念念不忘,但又不能把鐘搬上臺,他就在民間搜尋銅鑼,雖然聲音不一樣,但那種深沉的感覺是相似的,長鑼錘敲擊銅鑼,綿延又深遠的聲響就像一波波海浪。
《聽海之心》首度發(fā)展出優(yōu)人神鼓獨特的擊鼓方式與舞蹈方法——從長鑼錘發(fā)展出武術動作,身體動作與擊鼓合而為一。擊鼓原來玩的都是“手上功夫”,《聽海之心》這一段做出來后,他們發(fā)現(xiàn),身體可以變身樂器來演奏。
《海潮音》是整部作品的最終曲。黃志群將海浪沖擊、繁復、翻騰的聲音,收在大神鼓、大抄鑼、僧缽鑼等三個大樂器內(nèi)。大神鼓代表的是生生不息、廣闊無垠的海潮音,大抄鑼傳遞的是狂嘯的、翻騰的海潮音,僧缽鑼表現(xiàn)的是平穩(wěn)的、深刻的海潮音。
1997年,優(yōu)人神鼓帶著《聽海之心》參演法國阿維尼翁藝術節(jié),當?shù)卦u論稱,“來自臺灣的這些人走上舞臺后,我們好像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山神,他們像山神一樣,從山上走到了人間。”
這部作品不僅給法國觀眾,也給香港導演畢國智帶來很大觸動,間接促使了電影《戰(zhàn)·鼓》(2007)的誕生。
黃志群回憶,畢國智是在香港看的《聽海之心》,看完后坐在酒吧里一言不發(fā),“朋友問他為什么不說話,他說他說不出來。他從來沒有看過一部作品,如此簡練,沒有一點多余的東西,每個東西都有存在的意義,他不知道這些人是從哪來的,身上為什么有一股純粹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怎么訓練出來的。”

一周之后,他飛到臺北老泉山,向他們提出了想拍電影的想法。拍電影之前,不管優(yōu)人神鼓到哪演出,他都會飛過去看,并對每一個團員都做了深度采訪。
準備了五六年,《戰(zhàn)·鼓》才問世。電影由梁家輝、房祖名、李心潔等主演,講述了一個叛逆青年從都市跑到山間,跟著禪鼓山人修煉,在鼓隊樸素的生活中獲得了心靈的平靜,性格和世界觀都發(fā)生了極大轉(zhuǎn)變。
多年之后,劉若瑀、黃志群在臺灣彰化監(jiān)獄看到一些犯過大錯的孩子,發(fā)現(xiàn)他們可以通過擊鼓和靜心的環(huán)境中做自我反省,“我常常在想,擊鼓會不會真的對這些年輕人有幫助,當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改造成功,但我們的確是在營造一個場域,這個場域能幫助年輕人了解生命的道理。”
在全世界演了上百場,劉若瑀和黃志群覺得,是時候讓《聽海之心》回歸大自然了。
老泉山之外,他們在比鄰九份的金蛙石開辟了一個新?lián)c。金蛙石是臺灣有名的黃金礦源,他們打算在這里做一個無電生態(tài)劇場,讓人們走進這里,了解山和人的關系,了解這片土地過去的傷痕,重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聽海之心》也將在這里落地生根。
優(yōu)人神鼓與文化廣場亦淵源頗深。劇團連續(xù)三年在此上演《時間之外》《勇者之劍》《聽海之心》,創(chuàng)團三十周年之際,他們與文化廣場建立了戰(zhàn)略合作,將不定期在此開展舞蹈工作坊、表演工作坊、擊鼓工作坊。
“文化廣場是上海最忙碌的劇場,我們在這里做了大量西方作品,西方作品會給人一種忙碌感,無論臺前還是臺后,總感覺靜不下來,兩位老師一來就給我們帶來了靜氣,心也不那么忙亂了。”
八年前,文化廣場副總經(jīng)理費元洪在世博會第一次看到《聽海之心》,當時他就深有感觸,竟然有這樣一群人能在紛繁的塵世中寧靜創(chuàng)作,還能與外界有良好的溝通,“他們跳進跳出如此自如,這是城里人的福報,我們總覺得在大城市漂得很遠,這部作品能把自己拉回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