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率先放開的廣州,為何反倒躲過第一波沖擊?

作者:溫柔一叨
廣州估計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半月前羊城率先解封,開全國防控放松之先河,但在順理成章迎接第一波感染這件事上,卻讓北京大大地搶了風頭。
記得廣州剛解封時,有人問我什么感受。
身為喜聞樂見廣州打響第一槍的本土媒體人,我倍兒自豪,連拍胸脯表示:
一定做好防護,備好藥物,非必要堅決不就醫,誓當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然而12天過去,我的心情從興奮到忐忑,又從忐忑到納悶:
這都快到感染高峰了,我身邊的廣州人愣是感染不起來。
羊城里頭不見“羊”,反倒是北邊京城的聲浪一波高過一波,以前認識的朋友、平日關注的大V、臺前活躍的明星……緊趕著宣布自己“陽了”,迫切地分享感染經歷,生怕錯過這波流量。
明明是廣州帶頭吃螃蟹,可如今在各大社交媒體上解說螃蟹什么滋味,如何吃更科學的,卻是一水兒的北京人。
漸漸地,網上關于這怪像的討論也起來了:
廣州第一個放開,怎么反而陽得少了,莫非是老廣涼茶喝得多?
北京這么多陽,難不成病毒到了北方,也跟著變得彪悍?
總之,眾說紛紜。羊城少“陽”,首都首“毒”,成了后疫情時代第一個未解之謎。

當北京因陽性患者聲名鵲起而被全國人民聚焦時,廣州依舊籠罩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困惑又淡定地等待那場命定的大規模感染。
如此戲劇化的走向,不免讓人琢磨起背后的原因。
一種“北京毒株比廣州更毒”的說法力壓其他聲音,在輿論場斬獲了眾多信服者。
這種說法稱,北京毒株是BF.7,特點是高燒、咽痛、渾身疼、咳嗽、有痰;而廣州的毒株是BA.5.2,是最溫和的,所以無癥狀的人多。

不得不承認,雖然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這種說法一聽就知道特能忽悠人。
果然,不一會兒,網上就出現了一波“往南方跑”的呼喊。
信了這個邪的北京人,有自己瘋狂的。
比如知名的微博CEO@來去之間就說,他有幾個朋友緊急跑到深圳去,打算溫和地走進那個“陽夜”。

還有危言聳聽的,說北京毒株與廣州毒株互不免疫,即使跑到廣州感染,回京也得再感染一次。
也有人從氣候上找關系,說廣州暖和,適合養生;北京干燥,加重癥狀……
偽科學盛行,段子也不示弱。
“北京都是刀郎羊,廣州都是喜羊羊”,把人逗得直樂。
有人發現廣州靜悄悄,大為困惑:他們在干嘛?
網友答,在燉湯祛濕。

不過謠言傳得越廣,辟謠來得就越快。
這次專家還沒發話,網友已經看不下去了;
胡扯!BF.7就是BA.5.2.1.7的簡稱,北京毒株可以算是廣州毒株的“兒子”,壓根就不是并列關系。

目前沒有研究證據表明北京毒株比廣州毒株有更強的內生致病力,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童朝暉表示,只要該病毒還是奧密克戎分支,病毒的毒性、致病力和傳染性就不會有本質改變。
北京人口中的“癥狀嚴重”,其實是因為目前病毒對人體主要侵犯在上呼吸道。上呼吸道癥狀表現因人而異,有人發燒明顯,有人咳嗽明顯,有人嗓子不舒服,這跟自身免疫力、年齡、基礎疾病等有關系,并不代表病毒的致病力和毒力有改變。
那造成廣州“默默無炎”,而北京“后來居上”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既然自然科學并不背鍋,那差異很有可能就來自社會人文。
在專家還沒對“毒株說”進行辟謠之前,微博著名大V,也是有名的老北京人@褚明宇就拋出自己的觀點:
北京靠在網上混飯吃的“網紅”或者“大V”偏多,他們容易大肆宣揚自己“中招”這件事,陽性了跟得了某種獎章似的,生怕人不知道,必須大說特說從而蹭一波流量。

這話很損,但損人不損理。
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高地,宣傳,本來就是這個城市的標志性軟實力。
在這一波“帝都陽”的聲浪中,叫得最響的莫過于影視明星張歆藝,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全家感染并“從陽到陰”的全過程,并宣稱“為大家打開評論區,有任何不懂都可以詢問”。

當我看到張歆藝,第一反應是:
北京無敵了。
還有什么比一個大明星分享自己全家感染并順利治愈的過程,更能安撫尚在恐懼和無知之中的大眾呢?
讓明星的影響力自發運用到宣傳防疫中來,全國還有哪個城市能在這點上,跟明星密度最高的北京打擂臺?

更別說是向來被稱為文娛界“廣寒宮”的大廣州了。
北京聲浪就是強,這點得認。
另一方面,北京自媒體紅人多,也是事實。
有人調侃說,別的城市都是一陽就發朋友圈,北京人是一陽就發微博,畢竟新浪總部就在北京。
其實何止新浪,整個互聯網中心,就在北京。
在各個領域各有影響的垂直KOL,集聚北京,又一同感染,一起發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他們彼此之間存在爭奪流量的競爭,而環境又不避諱談論這件事,并且它不再可怕的時候,關于這件事的討論,往往會往幽默的方向發展。
比如后來網上出現的“以陽為榮”的心態,這既是傳播帶來的改變,也反映了北京人民的豁達豪邁和樂觀幽默。
當然,這種宣揚和心態,并沒有@褚明宇說得那么不堪和廉價。即使存在某種程度上的過度宣揚,也不能因此抹殺這些發聲的價值。
北京陽人們“直吵吵”的這幾天,其實在無形之中,推動防疫科普進了一大步。
奧密克戎,防不勝防,癥狀痛苦,結果安全,這幾點足以讓很多迷茫的民眾理解當前的防疫政策,恢復理性,科學配合。
光這一點,就功德無量。

那廣州的安靜,是因為不會宣傳嗎?
并不是。
經過連續幾日的粗獷調查和細心揣測,我認為造成“羊城少陽”的真相只有四個字:
陽了不說。
——不僅是不愛宣傳,是連說都不肯說!
先拿“身邊統計學”論證:
解封第一周,我身邊和朋友圈,幾乎都沒有出現陽性感染者;
解封第二周,朋友圈依舊歲月靜好,堂食爆滿。
但我們的辦公室中,開始上演“消失的同事”。
一開始不仔細留意還真沒發現,等到察覺不對勁,公司已經空了一半。
而他們的朋友圈,安靜如雞,根本沒有人嘗試打鳴!
當我們嘗試拋出“今天你陽了沒”的關心,他們甚至不愿作答。
他們承認發燒,承認發炎,承認全身疼痛,就是不肯承認“陽性”。
最后在重重的“逼問”下, 終于憋出一句:
我們倒下了!
“不測就不是陽”,大概是廣州人最后的倔強。
放眼網絡,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么覺得。
“廣州人民真是靜悄悄地陽,都不吭聲”
“廣州的朋友說他們都沒在管的,大家轉頭就開始瘋狂搞錢了”
“估計很多中招的人,只說自己感冒了,反正也買不到抗原”
“廣州其實身邊很多陽的,可能就是不太愛說出來”

每條“北京陽人好自豪”的微博下,都有“廣州陽人好低調”的感慨。
感慨中既帶著驚奇,也包含敬意。
廣州的“不陰不陽”,透著這座城市一以貫之的特質:務實低調。
如果說北京是文化高地,聲高勢大;那么廣州則是商業重地,以和為貴。
和氣則財生。搵食,是老廣們的第一要務。
務實讓他們蔑視這個病毒——一不危及生命,二不耽誤賺錢,我理你作甚?靠扛就能解決的問題,擱到一邊去,交給時間來搞定。
務實也決定了他們面對病毒的心態,就像老媽煲的湯一樣實在:雖然不可怕,但總歸是病,陽了也沒什么好驕傲。
好笑的是,“陽了也不用驕傲”,正是某部分網友吐槽北京人“以陽性為榮”感染攀比風的原話。
低調的廣州人,不懂得宣傳,甚至避諱宣傳——對大多數以貿易為生的廣州人而言,宣揚自己感染帶來的風險,要遠高于收益。
而給予不再可怕的病毒應有的待遇,就能以最快速度恢復往日生活。
于是羞答答的老廣,靜悄悄地“陽”。
這是廣州人自發地為這個城市進行運算的一套減法,它減去了這個城市的輿論壓力,減輕了這座城市的醫療負擔。

“羊城陽人靜悄悄”,其實是廣州超強鈍感力的一次集中體現。
在那些不影響賺錢的事情上,廣州拿得起放得下,舉重若輕,大智若愚。
當然,北京的“敲鑼打鼓”也不失為后疫情時代,勇敢面對困難的一種態度。
廣州人的強是一種堅韌,表現為“特能扛”;北京人的強是一種氣壯,表現為“敢聲張”。
這兩座超級城市所展現出的差異,是社會人文上的平分秋色。

在第一波的沖擊下,首都成了“陽城”,對新冠的態度從恐懼轉為樂觀;而羊城變為“守都”,這個“守”,是守口如瓶的“守”,打心底不把新冠病毒當回事兒。
無論是調侃還是忽視,都代表了兩大城市面對新冠的新認知和新態度:不重視、不恐懼。
它們面對疫情的表現,不僅將為其他城市提供參考經驗,更為我們即將放開的社會提供情緒價值。
無論是廣州的滿不在乎,還是北京的敲鑼打鼓,都值得讓人欣慰。
事實是,盡管北京和廣州面對病毒的態度截然相反,但各自街道上的車流,是越來越多了。
只要不恐慌,生活總有希望。
祝愿老廣們今年能逛花市,祝愿老北京今年能放煙花。
作者:溫柔一叨,一叨666,是朋友就來看我。圖源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標題:《率先放開的廣州,為何反倒躲過第一波沖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