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浦東首發社會治理評價標準,借鑒全球標志性地區指標
兩項標準外,浦東還在制定政府職能轉變“六個雙”(雙告知、雙反饋、雙跟蹤許可辦理機制;雙隨機、雙評估、雙公示監管協同機制)等區級標準。這些區級標準的制定,正在把標準化的理念和方法,逐步融入浦東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的方方面面。
試點區級標準,或將上升為上海市地方標準
社會治理標準化,是標準化工作的新領域,之前還沒有相應區級標準出臺。
近年來,上海圍繞城市運行安全、公共交通、公共文化、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領域制定了100余項相關地方標準。
而在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創新社會治理進程中,各區級政府也對標準產生了強烈需求。但是,現行《標準化法》規定只有設區的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制定地方標準,并由市行業主管部門提出,由市質監局發布。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經與國家標準委協商,市質監局在自貿試驗區等區域開展“區級標準”試點。
與地方標準的提出單位和發布主體有所不同,區級標準由區行業主管部門提出,由區市場監管部門,或者行業主管部門和區市場監管部門聯合發布。其制定范圍限定在城市管理、政府行政行為、公共服務等領域,特別是其中以區級政府作為履職主體的事項。
通過實踐實施,證明行之有效,并有復制推廣意義、條件成熟的區級標準,可作為地方標準的儲備,經上海行業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優先上升為地方標準,在更大范圍推廣。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此次市質監局在自貿試驗區開展區級標準試點,也是自貿試驗區、浦東新區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的充分體現。
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體現了制度創新方面的先發優勢,完全具備發布區級標準的土壤環境和實施條件。自貿試驗區也具有發布區級標準的現實需要,在社會治理領域制定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有利于營造自貿試驗區良好的營商環境。
讓社會治理評價體系更為科學量化
此次浦東發布的兩項區級標準各具特色。
其中,《社會治理指數評價體系》重在強調浦東社會治理的過程性、突出浦東創新治理的前瞻性、做到國際標準的可比性、兼顧日常工作的考核性,發揮其對社會治理過程的跟蹤、監測和預警作用,使其成為反映浦東社會治理狀況的“晴雨表”。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標準中涉及的指標,與上海定位全球卓越城市的事權匹配,重點考慮浦東新區對市級層面有所作為的領域,可量化、可統計、可衡量,并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其中,共性指標以相對指標為主,考慮和借鑒了國內外標志性地區公認的衡量指標;個性指標以差異性指標為主,突出浦東新區的發展特色,可衡量浦東新區各街鎮提升的程度。
同時,指標中還分為客觀和主觀指標,既反映實際發展情況的可量化指標,如“每千人配置全科醫生人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也有反映市民對浦東新區社會治理的認知度、支持率及其滿意度的評估指標,如“生活便利性滿意度”“社會保障滿意度”等。
讓“家門口”的服務更為規范均衡
《“家門口”服務規范》則像是基層干部的“ISO標準”。
2017年以來,浦東推進“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如今剛實現所有村居“服務站”全覆蓋,需要一整套規范厘清事項、明確流程、明確制度。
以往,基層干部尤其是村居工作者感到,很多時候“人隨事走”,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都在腦子里。把“家門口”服務標準化,有利于工作的穩定性、持續性,避免因人員流動造成服務經驗的流失,也避免因人而異的操作,導致服務效率、服務品質的不平衡。
規范在服務內容、功能區域、導向標識、服務要求、服務評價等方面都明確了流程制度,劃定了工作邊界,很多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標準要求服務站堅持“辦公最小化”,最大程度騰挪辦公用房讓位群眾,設置首問接待窗口,改變“一人一座一電腦”封閉格局,以更公開透明、開放共享的態度面向居民群眾。再比如,要求堅持“一室多用”,通過一周排片上墻、項目上墻、服務電話公示、服務錯時延時,確保工作日和法定節假日均有人員接待,讓群眾下班辦事時,不用吃“閉門羹”。
標準還要求做實決策前的聽證會、推進中的協調會、完成后的評議會,項目選擇讓群眾說了算,實施讓群眾全過程參與,最終成效讓群眾評判。
市質監局表示,包括《社會治理指數評價體系》《“家門口”服務規范》兩項標準在內,目前仍在繼續推進區級標準制定工作,下一步將持續跟蹤實施情況,不斷完善工作機制。
浦東新區表示,《社會治理指數評價體系》《“家門口”服務規范》兩項標準發布后即進入實施階段,于今年上半年全面總結標準實施情況,爭取在更大范圍內復制推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