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家公祭日丨歷史不容忘卻,我們永遠銘記
2022年12月13日
第九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防空警報再次響徹南京上空
祭奠三十萬死難同胞
銘記歷史,不為延續仇恨
只為堅守和平
我們不會忘記,85年前的冬天,拉貝、魏特琳、米爾斯、貝茨、馬吉等二十多位國際友人決定留在南京,與中國人士建立南京安全區,保護手無寸鐵的難民。
黑暗之中,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在金陵大學醫院(現南京鼓樓醫院),在拉貝先生的寓所(現小粉橋1號拉貝故居),在這3.86平方公里的區域里,到處閃耀著正義、善良與人性的光芒。而這光芒,點亮了25萬難民生的希望。

我們也不會忘記,華裔女作家張純如替歷史吶喊,用一己之力照亮了這段黑暗的歷史,她一生短暫卻充滿力量,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這個冬天,她已經離開我們18年了。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平公園,有一棵“音樂樹”。這是一棵大楓楊樹,很多觀眾參觀史實展后來到樹下休息,都會驚奇地發現樹下能聽到音樂,從《南京難民合唱曲》到《感同身受》,從《勝利號角》到《生命之光》,坐在四面凳子上聽到的音樂都不同。
大楓楊樹早已成為紀念館的一景,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它始終在這里默默守候參觀者,也守護著我們每一個在這里工作的人,它仿佛在說:放慢腳步、停一停、聽一聽。
今天,我們一起聆聽、銘記、感恩、致敬。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生命之力”——《南京難民合唱曲》
觀眾在大楓楊樹南面寫有“生命之力”的凳子上坐下,面對著新生長出來的漫山遍野的紫金草嫩芽,聽到的歌曲是1938年留守南京的國際友人,被難民親切稱為南京安全區“糧食運送大使”麥卡倫寫下的《南京難民合唱曲》。

南京淪陷后,食物緊缺。1938年初,國際友人設法將募集到的蠶豆從上海運到南京,分發給難民。麥卡倫觸景生情寫下這首歌,也被難民稱為《蠶豆歌》。“渴望用蠶豆做早餐,蠶豆做午餐,蠶豆做晚餐……”你聽,這首舒緩憂傷的歌曲,是對難民的慰藉和鼓勵,傳遞了人世間的溫暖和生的希望。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眾多國際友人也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對他們的人道精神和無畏義舉,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希望之寄”——《感同身受》
大楓楊樹東側的椅子上刻著“希望之寄”四個字。坐在上面,面朝展廳方向,意在回望歷史、感同身受。
坐在這里,你將聽到當年留守南京鼓樓醫院的外科醫生理查德·布萊迪的曾孫女梅根·布萊迪在2019年“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上演唱的一首歌曲:《感同身受》。1938年2月,理查德·布萊迪克服重重困難回到鼓樓醫院,和一直留守在南京的威爾遜醫生一起救助難民。
他的曾孫女梅根·布萊迪長大后,被曾祖父這段往事深深觸動,寫下了《感同身受》這首歌。她希望通過這首歌,讓世界各地的青年一代都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感同身受”。

“勝利之聲”——《勝利號角》
在大楓楊樹的北側,座椅上刻著“勝利之歌”四個字。坐在此處,面朝勝利之墻,傾聽著大樹傳來的《勝利號角》。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讓我們共同銘記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這首《勝利號角》出自國家二級演奏員、江蘇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駐團作曲和即興鋼琴演奏家李杰的原創曲目,由江蘇省交響樂團首席小號演奏家高飛和他的小號重奏團演奏。樂曲通過逐漸澎湃而激昂的旋律,展現中國人民從艱苦奮戰直至最后勝利。

“和平之愿”——《生命之光》
大楓楊樹西側的座椅上刻著“和平之愿”四個字。坐在這里的參觀者,面向和平女神,聆聽《生命之光》,領悟和平的珍貴。
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說:“自古以來,和平就是人類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p>
《生命之光》選自大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表達了對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等一批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的感恩之情。他們當年竭盡所能保護和救助難民、記錄和抗議日軍暴行,他們的善舉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原文綜合轉載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信公眾號,有修改。
推薦閱讀
《南京不哭》

作者:[美國] 鄭洪
“歷史不容以理念剪裁”
《南京傳》

作者:葉兆言
透過南京這扇窗戶看中國歷史
原標題:《國家公祭日丨歷史不容忘卻,我們永遠銘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