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比海更深》:母親的層次,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是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溫情之作《比海更深》。
這世上有一種情感,時間也磨平不了。
有人曾說:
北野武和是枝裕和代表日本文化的兩個方面,北野武探討的是人生隱藏的殘酷,而是枝裕和傳遞的則是生命共通的善意。
在他的原創小說《比海更深》里,這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用一如既往的細膩和敏覺,將人性的隱晦與狡黠刻畫得入木三分。
并通過這個故事告訴讀者: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比海更深的,唯有親情與愛的羈絆。
在親情與愛面前,在生與死的較量之中,人生所有的遺憾、誤解、隔閡,都終將被歲月溫柔化解。

家人之間沒有仇恨,只有時間流逝后的諒解
良多從小就不想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
因為他父親也嗜賭如命,而且庸碌了一輩子,無所作為。
原本,父親精通多項技能,擁有一身的好本領。
在通信器械制造公司上班的他,深受重用和賞識,只要腳踏實地好好工作,就能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
可他卻因為賭博被公司解雇,也忽略了對家庭和孩子的照顧。
良多因此從小就不喜歡父親,即便父親后來去世了,他也依舊對父親過去的所作所為耿耿于懷。
而且無形中,他也把自己活成了父親那樣,甚至比父親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在的他,也醉心于賭場,一有錢就開始手癢癢,就算沒錢也要借錢去賭。
賭輸之后沒有生活費,不惜回家偷母親的錢,搜刮家里值錢的東西去典當。
年近四十還沒有一份正式安穩的工作,長大成年后第一次給母親零花錢,還得問姐姐要。

就像這段話形容的:
“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后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一直以來,良多都怨恨父親對他的忽視,也憎惡父親對母親,對他們這個家的不負責,冷漠。
直到那天,他準備把父親的硯臺拿去典當,卻被當鋪的老板告知:
當年他的小說出版時,父親抱著他的書,跑遍了附近商鋪,興高采烈地把他的作品送給每個人。
當鋪老板還對良多感慨:“你的父親,有個好兒子啊!”
良多多年來對父親的誤會和怨恨,在那一刻都無聲化解了。
他最終沒有當掉硯臺,就像當初父親明知那些彩票沒有中獎,也依然留下來送給他一樣。
原來,無論他現在過得多么不堪,在父親心里,他都是那個帶給他無限驕傲和稱贊的好兒子。
理解了父親,良多也釋懷了心中的遺憾,并不再執著于阻撓兒子和即將擁有一個繼父這件事。
人生就是不斷失去的過程,而時間終將帶我們找到諒解的出口。
也只有原諒過去,跟過去和解,才有勇氣面對和開始新的生活。
人生如此,家人之間亦如此。


能治愈人心的,是母親愛的教化
母親從小就對良多寄予厚望。
特別是良多寫出第一本小說,并獲獎,因此聲名大噪的時候,她總覺得兒子將來會有更大的作為,可以支撐起這個家庭的臉面,還可以成為她晚年的托付。
她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其實沒有太多的奢求,一直以來都只有一個心愿,就是想搬離現在居住的出租屋,住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里。
盡管租賃房比商品房的價格便宜很多,但每個月都需要支付租金,這一點一直讓母親很不安。
她想搬去商品房,不僅是為了生活著想,更是想替全家人爭個光。
但是可惜,良多始終沒能幫母親實現這個愿望。
別說沒有買房子的錢,連自己的日子都過得捉襟見肘的良多,難得回家看母親一次,還要偷偷搜刮母親的私房錢。
母親把他的小動作都看在眼里,卻沒有當場揭穿他。
母子倆一起吃午飯時,良多的襯衫上沾到咖喱醬,母親還是像以前一樣,二話不說就伸手去擦。
良多談起自己的工作,母親又對他再三叮囑:
不要干危險的事,畢竟你是家里的長子。

囑咐他的同時,還憂心忡忡地撫摩著他的后背,為他舒緩壓力。
盡管他已年近不惑,是個大人了,但在母親眼里,他好像永遠是孩子,永遠需要母親的呵護。
就算他再不成器,過得再失敗。
母親還依然當他是以前那個讓自己無比驕傲和自豪的兒子,對他傾注著畢生的關心和牽掛。
把他當成自己養的那棵橘子樹,即使樹不開花不結果,也每天給它澆水,讓它曬太陽。
這就是比海更深的愛和牽絆。
就像這句話說的:
“母親永遠都會偏向于你,即使她年邁,腐朽,貧瘠。”
是啊,母親是世界上人數不多的,不計代價為我們付出的人。
她對子女的愛擺脫了物質世界的追求,是基于人與人之間最基礎,最純潔的關愛。
這種愛,比天地遼闊,比山海深邃。


把愛延續下去,是人生最好的成全
年近四十的良多,事業上一事無成,家庭生活也經營得一塌糊涂。
因為沉迷于賭博,不務正業,多年前妻子就跟他離了婚。
唯一的兒子被判給妻子,他每個月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撫養費,然后去陪孩子玩一天。
給孩子的撫養費不多,每個月只要幾千塊,但良多卻交不起,他的工資全被拿去賭博輸掉了。
好不容易向同事借到錢,打算帶兒子去吃頓好的,再給孩子買雙新鞋子。
結果見面那天,他毒癮又犯起。
為了留著錢去賭,他帶兒子去吃了廉價的快餐,還在給兒子買鞋的時候故意把鞋面磨破,死皮賴臉讓商家給他打折。
兒子和妻子把他的所作所為都看在眼里,卻沒有說破。
雖然已經離了婚,妻子卻還時不時帶兒子跟良多的母親見面,一家人像從前那樣其樂融融地一塊吃飯玩耍。
兒子真悟也很喜歡良多,父子倆每次見面都很開心。
良多也跟兒子說:
不管是不是生活在一起,爸爸一直守候在你身邊。

他雖然經濟拮據,給不起孩子物質基礎上的支持,但兒子學校有活動時,他每次都會偷偷去看。
知道兒子喜歡棒球手套,也會悄悄借錢給他買。
工作再忙,每個月也會準時去見孩子。
他舍不得孩子,也舍不得妻子。
得知妻子交了新男友,三番五次去打聽對方的消息,查探對方的底細,想知道對方是不是值得托付之人。
和朋友談起這個人時,語氣也總是酸溜溜的,見縫插針地抨擊詆毀人家。
他后悔離婚了,想復合,可妻子已經把這件事翻篇,準備開始新生活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成全,然后一如既往地對兒子好,把夫妻之間這份無疾而終的愛轉移延續到孩子身上。
像現實中很多分開的夫妻一樣,雖然當不成伴侶,失去了愛人這個紐帶鏈接,但還可以共同撫養孩子,以親人的身份繼續友好相處。
在這個世界上,愛的方式和模樣有千萬種。
最好的那種莫過于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分開后,這份感情還能轉換成另外一種形式存在且持續下去。

就像這句話說的:
我們不再是我們了,但我們依然是我們。
我們沒有在一起了,但至少還像家人一樣,可以遠遠關心,遠遠分享,遠遠珍重。

寫在最后
小說《比海更深》的書名,來自多年前鄧麗君唱過的一首歌《別離的預感》里面的歌詞:
悸動正老去,卻更愛你。
沒說給你聽,所以成秘密。
輕輕嘆息,窗外的夜景。
看我愛你,還能愛的多安靜。
你在這里,我仍擔心失去。
我的心意,告訴你。
比海深千米,觸碰不到底。
比天更蔚藍,命中的奇跡。
正如歌中所唱的,離別是人生恒久的話題和宿命,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無法撼動。
離別之后,或留下遺憾和不舍,或留下恩怨和仇恨。
不管留下的是什么,時間都會一一沖刷洗凈。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里,我們也終將學會跟過去和解,跟現在和未來制造牽絆。
然后,步履不停地往前走,好好活下去。
人生款日持久,唯有愛與釋懷的力量比海深。
作者 | 云晞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原標題:《《比海更深》:母親的層次,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