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莫干山腳下的美術館:一扇庾村與外界之間的“窗口”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在莫干山,一家“可以住的美術館”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藝術與鄉村文化的結合。2017年,白云美術館在莫干山腳下的庾村誕生。在創始團隊看來,如何讓村民能夠真正地走進美術館,是他們想要做的事情。

白云美術館
民宿與美術館的結合
白云美術館位于莫干山腳下的庾村,村落現存上世紀三十年代興辦蠶種場時遺留下的11座舊廠房,在創始團隊的重新設計后,形成了一處兼具民宿和展廳、人文和自然的新空間。美術館共有兩層,一層是公共藝術展廳,在過去五年中舉辦了各種國內外藝術家展覽;二層是工作室,有五個獨立的LOFT空間,可供藝術家或觀眾入住。
在采訪中,白云美術館的創始團隊告訴澎湃新聞,通過結合民宿與藝術展廳的形式,他們想要打造一種“因地制宜的文化藝術項目綜合體”,“我們以這五個空間為起點,試圖開辟另一種民宿分類,即在民宿產業中注入鄉村藝術文化價值,以此來突破莫干山民宿產業發展未來可能遇到的壁壘。”
莫干山地處滬寧杭的金三角區,是國內高端民宿的發源地,而它作為度假勝地,有著更長的歷史。早在100多年前,傳教士梅生等人將來到這里的所見所聞刊于外文報上,于是,莫干山聲名鵲起,成為與廬山、北戴河、雞公山并列的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不少外國人開始在這里修建了自己的別墅山莊。到了民國時期,莫干山已經有一兩百棟各式別墅,形成了山間的“萬國博覽建筑群”。2002年,浙江人夏雨清將莫干山的“頤園”改造成了民宿,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民宿。2007年,南非的高天成、法國的司徒夫等外國人來到莫干山造起酒店和度假村,由此逐漸形成如今莫干山民宿與“洋家樂”百花齊放的景象。
而在白云美術館的創始團隊看來,在越來越多的民宿之間,如何讓文化藝術更多地介入當地,是鄉村建設發展到今天應該探索的一大方向。根據他們的觀察,一方面,現有的民宿中存在同質化的現象,那些有自身內涵與特色、人們耳熟能詳的民宿其實“鳳毛麟角”;另一方面,莫干山本土的原住民需要更多的文化生活,也需要對于當地的歷史進行更多的探索。“莫干山離湖州的縣城德清不遠,很多年輕人工作日都在德清工作生活,周末的時候可能會回到莫干山。如今,莫干山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和城市中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當地的文化設施活動仍然欠缺。”對于白云美術館來說,他們希望讓更多的村民愿意走進來,愿意主動分享莫干山的故事,讓文化藝術與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改造前的白云美術館
從平移當代藝術到探索本土文化
開館以來,白云美術館與多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進行了合作,其中包括老麥咖啡館創始人老麥、法國藝術家Thomas Garnier、西班牙藝術家Olimpia Velasco、瑞士藝術家Kristoffer Kullengren、中國藝術家施斌、陳小丹、顧忠升、趙黑毛等,“每一次合作都很愉快,藝術家們也在積極探索將當代藝術、設計與莫干山元素的融合,探討其在美術館存在的可能性及新形式。”創始人在采訪中說道。
而在舉辦這些藝術展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如果只是像許多城市中的美術館那樣,將當代藝術的展示平移到一座鄉村美術館空間,和當地村民的關聯度不是很大,村民們也不太愿意走進來。對于莫干山的游客來說,除了住處,也應該有更多的文化場所可以參觀。于是,他們開始思考和高校、和當地村民們一起對莫干山本土的文化進行挖掘和展示,讓美術館有更強的在地性。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向上海的一些社區營造團體取經,從城市中得到了一些如何讓文化藝術在地化的經驗。其中,得譯工作室曾在上海一條小商品市場弄堂內開啟名為“兼容的盒子”的雜貨鋪實驗空間,鼓勵各路藝術家在此實踐個人創意,共同完成項目。在去年的上海城市空間季中,他們又在街邊的四個櫥窗里展示了公共藝術項目。受到得譯工作室的啟發,最近,白云美術館開啟了他們在文化藝術上創新合作的第二階段——農村與城市藝術輪動交流的櫥窗計劃。在他們的計劃中,一邊是在上海展現蘊含著莫干山特色的鄉村文化作品,另一邊是向鄉村展示城市各種先進技術和生活方式,這樣一來,也可以最大可能地利用好美術館的每一方可用之地。

“櫥窗計劃”海報
“重要的是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真正做到和我們的生活相融合,扭轉大家對藝術品甚至藝術行業的一些誤解。”團隊成員告訴澎湃新聞,未來,他們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白云美術館在地性的建設中,吸引莫干山各村村民的加入,鼓勵大家以時間線為軌跡,挖掘和梳理莫干山歷史中有意義的趣事,按照不同主題、類型進行展示,讓“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一方面提高村民的藝術審美、文化素質,另一方面也能通過這種形式讓游客對莫干山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希望能夠放寬藝術的界限,不只是讓職業藝術家來進行藝術創作,通過與當地居民的互動,“村民們的凝聚力加強了,參與性高了,大家都希望可以來做這個事情,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啟蒙。”
除了讓村民積極地參與到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中,白云美術館還與WFP義工體驗平臺聯合創辦了“藝術義工”志愿者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莫干山鄉村的建設。至今,他們已接收了五十多位各行各業的青年,其中包括創業者、攝影師、金融從業者、大學教師等,這些年輕人在觀察莫干山生態的同時,也對于美術館與鄉村的未來展開了自己的思考。
一位建筑專業的義工在志愿活動結束后寫道,白云美術館肩負著成為庾村與外界之間“窗口”的重任,一方面,美術館讓人聯想到“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吸引了很多從城市來的游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術館和村民之間似乎還有一層無形的隔膜,莫干山景區的繁榮和鄉間馬路上的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我想,如果能在美術館里展出學生的繪畫作品,或者關于兒童的藝術展覽,他們就可以領著朋友和家長來玩。我很希望村民能夠主動走過那些似乎與他們無關的網紅咖啡店,發現這個與他們有關的公共場所,哪怕只是過來嘮嘮嗑、散散步。這可能需要區別于主流媒體的另一種傳播方式,和更多的扎根于本地的文化活動。”

藝術家在教當地的孩子畫畫。
文旅路線的多樣化
在對于白云美術館的規劃中,團隊預想借助文化項目來推動鄉村地區發展,“例如將美術館所在的1932文創園打造成莫干山地區的社區文化活動,呼吁有特色的民宿轉型或開辟各自的特色文化空間,將莫干山的文化脈絡串聯起來,在莫干山庾村景區舉辦音樂節、藍調和爵士樂專場等,對于莫干山還未投入運營的近現代名人的故居,我們可以通過藝術節的方式運作出一條新的文旅線路。”
如今,白云美術館還處于自負盈虧的狀態。團隊成員向記者坦言,美術館的規劃不只需要他們這樣自發性的探索,也需要政府的介入扶持。如果政府能夠更多地投入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文旅路線會有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旅游增收的這條路也能越走越寬。
在美術館的團隊看來,莫干山的許多民宿都可以有文化內容的植入和自己的特色。例如,有些民宿收藏了很多黑膠唱片,可以打造一個黑膠博物館或發燒友的音樂空間,有的民宿有非洲鼓,有的有陶藝制作,如果能夠在理念上做一個轉換的話,未來莫干山同時可以多出十幾個甚至更多的文化藝術空間。而對于莫干山的本地人來說,很多當地手藝人都有精湛的技藝,但產品很難流暢地接軌市場,這一環節需要更專業的力量來進行協調。
“藝術介入作為鄉村建設的一種新模式,莫干山為這種新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自然實驗場景,白云美術館也是莫干山新鄉村建設的載體之一,通過豐富的展演活動來激發村落公共空間的活力。”白云美術館的創始團隊介紹道,在過去五年的探索里,他們看到美術館未來或許能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價值,“我們希望能通過白云美術館的探索和創新為其他藝術空間、民宿的發展提供新思路,進而一起促進莫干山多元空間群的建設。”

白云美術館過往展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