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沙頭角雄起,打造深港合作第三極
文|胡振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博士
李克強總理今年8月到鹽田考察,為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建設鼓了勁,在沙頭角打造前海、河套之后的深港合作第三極已提上議事日程。
如何實現目標,需要深入探索!空間不足固然是老問題,思維開拓不足、制度創新不足、深港聯動不足也需要認真分析,拿出辦法。說得再直接點兒,沙頭角面臨的主要矛盾就是高層突破和底層突破哪項更優先的問題,如果僅僅局限于空間改造等基建項目而在“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等制度層面不敢碰或不想碰,則第三極之路會平添變數。

//沙頭角全景 by SkyPixel 雪峰
一、東西南北看沙頭角
從東西走向看,深港海陸交界的這三大板塊中,前海后來居上、河套由溫到熱、沙頭角潮起潮落。當年中英街聲名遠播,上世紀八十年代高峰期每日客流量超過十萬,今天在開放型經濟大潮中則顯得門庭冷落。
從南北走向看,《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對香港“北部缺陷”的回應和深圳西部優勢的直接響應。香港的經濟社會空間配置是典型的20:80法則,占全港不到20%的香港市區(即港島、九龍及荃灣葵涌)集中了全市超過80%的就業崗位(>300萬個)。根據有關香港的3個不平等條約,港島、九龍半島為“割讓地”,新界則為“租借地”,租期到1997年,港英當局長期集中發展港九地區,而把“新界”視作與中國內地的緩沖地帶。
為緩解市區空間飽和與生活成本上升,港英當局從1973年開始推行“新市鎮計劃”,先后興建了荃灣、沙田、屯門、元朗、粉嶺/上水、大埔、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等9個新市鎮,但由于就業機會集中在市區,新市鎮發展受到制約。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之后,港英政府為盡量獲取土地開發收益(當時政府可以使用批售土地所得利潤之半),又把開發重點轉回老市區,導致香港地理格局中的“北部缺陷”。
因此,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從宏觀上是對支持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響應,微觀上則是繼新市鎮建設和《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2003年)之后對香港北部地區的大膽謀劃,其目的是將“港尾”連上“深頭”,用“深頭”帶動“港尾”。看看其基礎設施對接前海和河套的布局就再清楚不過了。至于“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游圈”則點到為止,強調基于現狀的生態保育和旅游,在如何發展方面和基礎設施對接方面著墨不多。
正因為著墨不多,也為未來沙頭角打造深港合作第三極的思路拓展留下了空間。基于香港對接“深頭”的思路,沙頭角最應該做的就是大盤子端出來、大項目干起來,這樣才有利于把港人港資港設施引進來,把“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等制度改革推下去。

//香港的口岸經濟規劃嚴重滯後,沙頭角(圖下)近二十多年無任何發展規劃。圖上為深圳。\大公報記者凱楊攝
二、怎么干?
《關于加快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建設的實施方案(2022-2025年)》已確定要在沙頭角口岸建設10萬平米商貿綜合體、進行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0.17平方公里)內部改造、與香港沙頭角邊境禁區(0.33平方公里)聯動,市里投資8個億的改造工程將有序展開。但總體上還需要把思路理一理,厘清“三大效應”,明確“三大心法”和“三大打法”。
1、三大效應
一是邊界效應。邊界是一條獨特的地理界線,具有明顯的政治、軍事屬性,對兩側政治實體能夠產生顯著的屏障作用和中介作用,在兩側非對立情況下,中介作用要遠遠大于屏障作用,是物質和信息交換最密集的地區,形成諸如“口岸經濟”的集聚區,這是沙頭角打造深港合作第三極的基礎,應通過制度創新,切實加強兩側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高其市場吸引力,這一點的重要性要超過硬件設施建設。
二是都市效應。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市區西部已高度都市化,都市復合功能特征明顯,越往東功能越單一,如鹽田區主要承擔港口功能。沙頭角承擔的功能肯定不是復合功能,但也不能僅僅局限在“生態康樂旅游”的狹窄范圍內,要找準自身的發力點。
三是馬太效應。如同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街香港金銀首飾銷售大大提升了其銷售額和知名度一樣,新時代的沙頭角一定要有先導性項目來產生吸引帶動能力。
2、三大心法
一是制度創新。積極爭取“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關境內移”,聯動香港開放其沙頭角邊境禁區,取消這一帶有殖民色彩的做法。這樣就能使這樣一個最具備條件的地方成為國家最前沿的自貿區,而且面積不大(港方0.33平方公里、我方0.179平方公里,合計只有0.51平方公里)可收可放,具備試點價值!這樣往里面放什么東西就極具想象空間了,況且經過疫情,這一片區原住民已大大減少,也到了“騰籠換鳥”的時機,這個鳥不只是人而是經營的內容,未來和鹽田主業密切結合的航運金融商務未必不能放到這個地方!
二是陸海統籌。港方的沙頭角禁區是包括整個沙頭角海海域的,屬于香港“離島”的吉澳島和鴨洲島也在該區域,原住民大多移居海外。離島連海域再加上船灣郊野公園,面積可達上百平方公里,是很多港人都難以涉足的地方,打通這一經脈后通過微游輪等方式可大大提高該地區的玩賞性和吸引力。
三是空間連通。沙頭角邊境區陸域空間局促是客觀事實,有必要通過空中連廊和沙頭角口岸10萬平米的保稅商貿綜合體聯通,但這一連通和想象也不能無限擴張,如把大小梅沙都算到沙頭角規劃的范圍內就有點兒扯了!
3、三大打法
一是給商通電。利用直播帶貨等新型電商模式,推動傳統黃金珠寶消費與數字貿易消費、源頭定制等高端消費融合發展。帶動進口藥品和康養業務發展。
二是給文加旅。深度挖掘文化內容,請大腕、出大片,讓沙頭角文化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把沙頭角品牌賣出去。超越傳統的觀光游、購物游模式,把文旅和商務結合起來。
三是給貨免稅。提高免稅額度、擴大免稅商品種類,吸引商業要素集聚,適時推出中英街指數等交易類產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