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車鵬飛:把中國詩意畫到極致,做到真正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中國山水畫是集哲學、文學、審美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車鵬飛)
▲ 點擊觀看視頻

車鵬飛走上繪畫之路,有點“宿命”的味道 。


1975年,24歲的車鵬飛正投入在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中,卻突逢意外、傷筋斷骨,只好傷退回上海。為尋生計,他把目光投向了從小就喜愛的繪畫上,一邊治療,一邊學畫。
彼時車鵬飛拜入吳湖帆的學生任書博門下,一年后,又經任書博引薦,憑借自己優秀的“筆性”得海派大家陸儼少的青睞。自1976年起,陸儼少一周三次為他上課,這一學,就是三年。

秉持著“四三三”(四分學問,三分書法,三分繪畫)的理念,陸儼少認為三年的繪畫學習對車鵬飛來說已是足夠,所以拒絕了他的研究生申請,建議他改讀中文系。車鵬飛謹遵師訓,一頭扎進了浩瀚的文化海洋,又引這方“活水”滋養自己的藝術生命,因而在繪畫一途上不僅未曾遜色于人,反而成了當代難得的文人畫家。

中國文化浸潤了車鵬飛的畫筆,也指引著他向詩詞中求索山水的化境。“以文學作引領”,他將之奉為圭臬。

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風格形成以來,歷代便有不少畫家將“詩意”作為創作的永恒追求。生活在當代的車鵬飛亦是如此。

車鵬飛認為,中國山水詩描繪的開闊、輕松、雄渾、清新……其中種種勾畫,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山水畫便是要尋求詩里的這種意境。而這種深度的呈現依賴于畫家內在的文化底蘊和文學涵養,若是無法理解、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那訴諸筆端的便只有景觀的表象,又談何詩意呢?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題識: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李白《贈孟浩然》
題識: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贈孟浩然》
車鵬飛山水畫的另一重要特點,便是“書法用筆”。“書法如果不過關,中國畫畫不好。”

中國畫強調“書畫同源”,更習慣用“寫”畫而非“描”畫。雖然在創作工具上有些區分,但同以筆墨為載體,中國畫與中國書法有著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聯系和共通點,因而國畫的書寫性十分重要。

柳宗元《溪居》
題識: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柳宗元《溪居》
在車鵬飛看來,這種“書法用筆”不僅是出于美學的需求,更是對畫家的用筆規范,是一種基本的準則。他用體操來類比:體操比賽中,裁判首先判斷規定動作的完成度,然后才看運動員的自選動作。而“書法用筆”正如“規定動作”,在規范之上完成自我風格的建立,才能真正實現得到認可的出彩。

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題識:
家童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華夏大地悠久深厚的傳統文化呼應著風光旖旎的靈山秀水,成為車鵬飛創作中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引領他去追尋詩詞中深邃安謐的韻意,他希望自己的畫能給予觀眾寧靜和愉悅的審美體驗。而至于如何通過畫面完美呈現這種文人式的深遠意境,他認為是需要用終生去探求的。


談到中國山水畫未來的發展,車鵬飛強調,不能缺少哲學和文學的引領。這種引領體現在畫作深度上,也體現在藝術家本人的涵養與德行上。抱持著崇高理念的藝術家總會顯露出更多的藝術純粹性。

車鵬飛提到了兩位大家——李可染和程十發,兩位先生都是到了晚年依然謙虛自律,執著于藝術上的追求。他們對待藝術的嚴肅和專一,打動著車鵬飛,也影響著他的藝術態度。
對于藝術家而言,作品始終是獲得大眾認可的“正途”。因此車鵬飛認為:“畫家,不要有其他亂七八糟的念想。”他更強調畫家的本色,要“心地純正地追求藝術”,要避免陷入理論和思想的“陷阱”。

李白《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
題識: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度湘水。
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李白《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
所謂“廢畫三千”,藝術家正是在創作中不斷建立,于日積月累中成就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



“作品講話,到最后就是這句話。”


1978年,調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為《朵云——中國繪畫研究》雜志創始人之一,歷任《朵云》編輯、副主編,國畫編輯室主任;
1989年,赴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
1993年,《春江水暖》等十幅作品入編《海上十五家中國畫集》。《車鵬飛畫集》出版。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
1995年,與吳建賢赴東京舉辦書畫聯展;
1996年,調入上海中國畫院任畫師,后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1998年,應邀赴加拿大旅行寫生。《上海中國畫院畫家作品叢書——車鵬飛》出版;
2007年5月,榮寶齋出版社出版《車鵬飛書法楹聯集》;
2014年8月,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天主教大學文化中心舉辦車鵬飛《山水精神》中國畫展;
2017年, “海上新風——車鵬飛書畫展”,桐鄉市博物館;
2018年 ,“上海·2018”中國山水畫邀請展,龍現代藝術中心。
注:以上內容均為“十里玉見”版權內容,如需轉載或有其他商務咨詢,可聯系我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