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辭職、Gap、找工作,打工是我們的終點嗎 | 湃客Talk年終策劃
2022年,嗑CP、gap year、喜劇等話題屢上熱搜,映射出年輕人精神與實體生活在當下的新趨勢。歲末又至,湃客Talk推出年終特別策劃“今年,你____了嗎”,從這些熱點話題出發,帶你回望這一年當代年輕人的心路歷程。
當《毫無意義的工作》成為暢銷書,gap year 成為互聯網流量密碼,當代年輕人對上班這件事的“厭惡感”可見一斑。最近,社交媒體上又掀起了一陣關于辭職當保安的討論。
為什么大家現在都覺得自己的工作難以忍受?那些裸辭選擇 gap 的人后來都怎么樣了?打工會是我們的終點嗎?
湃客Talk年終策劃的第二期“今年你 gap 了嗎”,我們請到后浪研究所的主理人許嘉婧,一起聊聊年輕人“痛并快樂”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01
世界上有快樂的工作嗎
“難以忍受工作中
那些被卡住的時刻”
——幺幺
最近網上掀起了一陣關于辭職當保安的討論,我看到很多社交平臺上都有人分享自己當保安的日常:每天朝九晚五在保安亭里坐著,給人開開門禁,有 WiFi 、有空調。
很多人實際上是在準備考研或者考公,把這份職業當做一個gap。底下就有很多評論,表達羨慕或者說自己也想嘗試。

現在大家對工作好像都非常難以忍受。我之前在大廠待過,有一些感覺非常被消耗的場景。
比如大廠經常開會。可能某個項目最開始布置下來的時候,需要一些分工或者討論,大家去“拉齊”信息。但在后續項目推進過程中會反復地開會,你就會覺得今天又開了一遍,把昨天知道的事情又說了一遍,也沒有獲得更新的信息,沒有推進任何實質上的工作,就會覺得一天被消耗掉了。
還有一些匯報性的工作,比如我之前待過的一個公司要寫日報,就是要寫你今天都做了什么。但很多時候你今天推進的還是昨天的工作,就要再寫一遍。
你很想把工作推進,但在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覺得被卡住了的時候。你仍然每天要去上這個班,但實際上又卡在那里,這種情況會讓我覺得非常難以忍受。
“我和同事就像
幾個螺絲釘在聊天”
——阿四
我有朋友在前一份工作干得很累之后,辭職去寺廟休息了一段時間,負責寺里的清掃,干一些日常的運營工作。那段時間他的作息非常規律,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來,跟著住持他們一起誦經,晚上休息得也很早。
還有朋友做義工,以工作來換食宿的。工作地往往在一些風景比較優美的地方,可能比較適合在格子間坐久了的人作為短暫休整的方式。

說到難以忍受的工作,我要吐槽一下我的前司。我不太喜歡那份工作的一個原因也是頻繁地開會,但并沒有什么工作效率。大家說是腦暴,但聊著聊著就會聊一些跟工作無關的話題,也沒有一個控場的人。
另外我前司的溝通流程也很差。有時候你會突然被拉進一個群,告訴你要去做這個東西了,部分同事也并不會把自己處理過的信息給你,而是直接做傳話筒,你就會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工具人,他也是工具人,就是幾個“螺絲釘”在聊天。
“年輕人不覺得職業
有高低貴賤之分”
——許嘉婧
后浪研究所之前發過一篇《讀了五年大學的我,當上了保安隊長》,寫很多“00后”為什么“不爭氣”,去做一些傳統上大家認為不需要大學生來做的偏勞動密集型的工作。不光是保安,還有一些是做宿管阿姨、家政服務員,包括兼職去做廚師等等。
他們有的是剛畢業還沒有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就短暫地做一個過渡,有的是利用暑期去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這種現象我感覺最近越來越多。現在的年輕人不太覺得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覺得體驗一下不同職業也挺好。

我們之前請《毫無意義的工作》的譯者做過對談,討論到為什么大家覺得現在干的工作不知道是在為誰服務、不知道做這些事情有什么意義,但我們似乎從來沒有聽說父輩的人在討論他們的工作有沒有意義。
當時有個職場博主嘉賓就說,他的父親是一個手工匠人,他做一個事情是完全可以看到成果的。但是現在這種大工廠式的工作制度,其實把所有的工作都切割開了,每個人只負責一個部分。
就像我在生產一個零件,我看不到整個機器是怎么運作的,也不知道我的這部分零件對這個機器有沒有用。如果我做的是錯誤的,它也不能給我及時的反饋,告訴我怎么去改進。我們很缺少那種給我一點回饋,我去進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激勵感。
02
為了什么而工作?
“‘成功’一詞的含義
隨著時代變了”
——阿四
我們父母那一輩的人通常會覺得,你要努力工作,到了30歲可能會獲得成功。他們覺得成功是擁有多少家產,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然后出去不丟面之類的。
但現在“成功”這個詞的含義其實也變了。對我來說,成功還包括做到了一些我想做的事情。我們談的更多是在物質之外、一些偏精神追求的東西。

工作快不快樂其實還是取決于自己喜不喜歡,還是一個很古早的話題,就是你愿不愿意把興趣發展成工作?我之前覺得如果把興趣變成工作我應該會特別開心,可能每天100%的精力都會用來把這份工作做好。但還有一個觀點是,如果你把興趣變成工作,你有可能就不再喜歡它了。
痛苦可能是每個工作都有的,快樂和不快樂的工作的區別可能就是,痛苦之后你會不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在工作中找到獲得感
可以達成心態的平衡”
——許嘉婧
我現在做的這個工作我還是挺喜歡的,它屬于“計件式”的,完全對自己負責,你會覺得干的每一件事都能對自己有一些進步、提升或者獲得感,可以跟工作達成心態上的平衡。

我之前在大廠看到過一個同事,在我們干同一份工作的時候,他可以表現出更加興奮的狀態。后來我去問他,他說秘訣是他會把這些瑣碎的工作都當成一種挑戰。
比如他覺得人際溝通也是一種技巧,同樣是跟一些很難應付的客戶溝通,有的人就可以安撫好,有的人就越說越糟。他就會去看很多溝通類的演講視頻,甚至比較學術的心理方面的書籍,下一次就把一些技巧運用進去,他逐漸發現自己能更好地處理這些事情,就會有一種“升級打怪”的成就感。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也不是個人價值的全部”
——幺幺
剛畢業的時候其實我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會有一種什么都想要的沖動。我會覺得又想能工作掙到生活所需的錢,又希望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又想能獲得提升、感受到成就感,又希望工作氛圍很好。換了幾次工作之后,我才逐漸開始意識到不可能什么都要。
之后我就會排優先級,就是現在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會更認識自己,也逐漸認識到工作的本質,就是它畢竟是一個用來換取一些東西的手段。
還有剛剛畢業的時候,年輕人往往會把工作這個事情看得非常重,尤其是如果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幾乎是你生活的全部。但隨著工作時間變長,一方面你對一些工作越來越熟練,同時你慢慢就會認識到它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也并不是你個人價值的全部,可能會更少地把所有東西都寄托在這上面。
03
Gap Year=放大假?
“我理想的gap生活
是信息戒斷”
——阿四
我向往的gap方式是比較長時間的獨自旅行。我覺得去哪玩都還好,最主要是能去一直想去的地方,然后可以不用一直看手機。
我上一份工作辭職之后剛好遇到疫情,居家的那段時間我覺得也算是另外一種 gap。雖然沒出門,但是我看了很多書,醒了就看,餓了就吃,是某種看起來非常消極的生活,但給我的那種休息的感覺是積極的。

我有個朋友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gap去東南亞玩了一趟。她算是一個吃穿不用發愁的女孩,去那邊看到一些小孩比較艱苦的生活,她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她當時跟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就是看到有一家人所有的小孩只用一根牙刷。
然后她就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生活,跟我說覺得自己以前挺物質的,因為會去買一些名牌等等。經歷過這次旅行,回來之后她在花錢或者一些規劃方面真的轉變了挺多。
“Gap是重新回顧
到底什么更適合自己”
——許嘉婧
這兩年確實選擇gap的人還蠻多的,大家gap的生活都蠻精彩的。
我們采訪過去海外當藍領的,像是伐木工或者去工廠拼零件這種。也有去申請澳洲的旅行打工簽、邊玩邊工作的人,比如做按摩師或者是去農場幫人摘藍莓,用工作攢下來一些錢再支持自己繼續去旅游。
另外就是去大理等國內幾個比較出名的、適合陶冶一下情操的地方,去做數字游民。還有一些人是回鄉種地,同時開一個自媒體賬號運營一下。我還接觸到一個人是通過政府補貼培訓去學了新的技能。
其實gap year的流行跟工作的意義是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像我們的父輩,從小學一門手藝、一個技術,可能這輩子就靠這個吃飯了,不會半途想停下來去改行。
但現在的很多人,他們大學學的東西、自己想干的事情以及真正在做的事情,是三個事情。所以他會非常懷疑人生,尤其在中斷的時候,就很想重新回顧一下到底什么更適合自己。

Gap year本身的定義是空閑一段時間去嘗試不同的東西,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這段時間有的人是找不到主心骨的,很多人在家躺半年,時間就過去了。我見到的覺得自己gap期間比較有收獲的人,都是提前很久就制定好了詳細的規劃。
之前有一個跑馬拉松的前輩跟我說,跑馬拉松的時候有的人上坡時很慢、下坡時很快,但如果你是一個專業選手,需要把上坡和下坡都控制在勻速。
其實裸辭之后的 gap 就有點像這個,有的人可能以前非常緊張,gap 之后就完全放松,那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健康的狀態。即使gap了也要給自己找點事情做,把自己的生活始終維持在一個勻速的狀態。
“在親身感受中
打破對不同生活的想象”
-——幺幺
我自己去年 gap 了半年,在大理住了一個月。一個非常明顯的感受是,我真實地看到了一些在書或者文章里看到的、和自己生活差別非常大的生活方式,會給你一種鼓舞或者啟發的感覺。
比如我當時遇到挺多人以前也是在大城市里工作,后來辭職到大理定居,有的開個店,有的開始做自由職業。在 gap 的過程中接觸到他們真實的想法跟生活狀態,你就會開始打破一些原本對這些生活的想象。

但現在互聯網上對于 gap year的討論很多都有美化的成分。這兩年也經常看到有人在網上提醒說,選擇 gap year 其實需要面對很多問題。
我自己當時遇到比較明顯的就是,gap到大概第五個月的時候,我就非常想社交,想跟人說話。但我本身又比較社恐,也很難比如走進一個咖啡店就跟店員或者店里的客人聊起來。后來也是重新開始上班了之后,才感覺我的語言系統恢復了。
03
Gap結束了,然后呢?
“老一輩人的職業觀
受到信息渠道的影響”
——阿四
在老一輩的傳統觀念里,會覺得“除了老師、公務員以外的職業,都是在為家族蒙羞”。比如我每次回去,我媽就說你考個公務員或者當老師吧,當老師還有兩個月假期。但我有很多當老師的朋友會跟我說備課很難,而且還要跟無數的家長交流。
其實任何職業都是有利有弊的。但老一輩接收信息的方式主要就是一堆老同學或者同齡人在餐桌上吃飯,大家炫耀自己家孩子在做什么工作,認識誰、賺了多少錢,大家不會說這個職業有什么弊端,因為都想顯示自己家孩子有出息。
所以他們就覺得這些工作聽起來又穩定,又挺輕松的,然后秉持著“都是為你好”的想法來勸你,但其實并不是這樣。
“考慮好最差的后果
然后勇敢去嘗試”
——幺幺
無論是 gap 還是裸辭,在老一輩人看來可能都挺難接受的。但現在不但出現了更多職業,還有更多的工作方式,比如彈性工作制、遠程辦公,包括自由職業現在也非常普遍。
同時,這一代年輕人尤其95后、00后接觸信息更早、更多,可能會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更為清晰的想象。

另外這兩年還有很多關于“反社會時鐘”的討論,很多人不再為年齡感到特別焦慮,可能會更加有勇氣在比如30歲以后選擇 gap 一下或者轉行。
歸根結底,職業選擇還是需要對自我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的能力范圍、所擁有的條件,綜合起來考慮。同時,考慮好最差的后果是什么、你能不能去承擔,如果可以接受的話,不妨就勇敢地嘗試一下。
“不管做什么
自洽是最好的狀態”
——許嘉婧
互聯網上那些“成功學”的營造,很大程度會影響你對某個職業的評價。
實際上,能選擇多元的生活方式,包括 gap year 或者是去做小眾職業的人是少數,他們內心是非常強大的。他可能是經歷過很多的困難,但是呈現在社交媒體上的就是,他干了一個小眾職業且干成了。
如果你很盲目地去跟隨互聯網上營造出來的這種生活方式“神話”,很容易陷入到一種矛盾中,就是實際體驗之后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
最好的一種狀態是自洽,不管做什么都要自洽。只要你能一直找到干一件事情的價值感或者獲得感,哪怕別人說你做這件事沒有意義、是錯的,你都不會懷疑自己。如果達到這種狀態,你選擇什么生活方式都可以。
【時間軸】
2:30 00后為什么這么“不爭氣”?
5:37 “毫無意義的工作”吐槽時間
10:18 關于大廠管理層工作的迷思
14:37 這代人對“成功”的定義變了
18:08 我愛我的“計件制”工作
24:01 gap year的N種打開方式
27:40 “我其實就是暫時不想工作了”
34:08 一些gap成功案例和小技巧
38:55 gap結束了,然后呢?
45:29 打工會是我們的終點嗎?
*文字內容為節選,完整版請收聽節目音頻。
圖片來自Unsplash
在小宇宙·荔枝·喜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關注我們
主播、撰文 / 周依
主播、后期 / 吳思越
實習生 / 張譯文
監制 / 徐婉
運營 / 胡雅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