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平成東京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原創 尤大霧 非虛構時間 收錄于合集#東京 3 個 #平成年代 2 個 #非虛構 12 個

日劇《東京女子圖鑒》劇照
東京的諸多面相,都是城市和人的面相。即使我們在奧運會上看到圣火的熊熊燃燒,也燒不盡人類在生存中所面對的掙扎和索求。
并不是我們在閱讀平成東京的故事,而是我們同樣作為這個全球化中的存在,也在另一個維度上閱讀我們自己。我們的孤寂靈魂,孤零零地在無數時代和世代里漂移著,身邊只有一個制造無限繁殖的鏡子。你們覺得,這個裝置怎么樣?

平成賦格
文 | 尤大霧
東京的故事,且從《東京物語》說起吧。在小津安二郎的名作里,來自尾道的老夫妻倚在荒川邊感慨,“這座城市好大,若不小心走散,我們就再也找不到彼此了。”

電影《東京物語》劇照
在外來人看來,東京呈現出的面貌總是一座千門萬戶的巨大迷宮,一個印象伴隨著另一個截然異質的印象,人們在其中隨時都會彼此迷失。
確實如此,在各種關于東京的描述中,這座城市常如一個不穩定的和弦,帶給人一種緊張感,并總是期待一個最終穩定音的降臨。
問題是,穩定遲遲不降臨,叫人等得心焦。荒木經惟有一部攝影集叫做《東京日和》,后來竹中直人又以此為契機拍了同名的電影。看上去風日平和,但人心中始終充滿著惶惶不安的失重感。這是東京城市精神的底色,也是城市內在的生命節奏。

電影《東京日和》劇照
2021年,東京奧運會在一種全球性的惶惶不安中終于舉辦,而開幕式中的日本舞踏更將這種生命的惶恐感非常直觀地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可以說,這種城市內部的緊張感,始終伴隨著東京的歷史存在,且不斷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2019年,借著當時即將舉辦奧運會的契機,《文藝春秋》刊物曾開設關于東京的寫作專欄,邀請了很多作者,試圖共同勾勒描繪東京的現代圖景。《平成東京十二面相》一書,便是精選了其中十二篇作品所得。

《平成東京十二面相》
(日)《文藝春秋》編輯部 編,陳瑜 譯
書籍的編輯起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書名,“十二面相”,這讓人直接聯想起亂步的小說《怪人二十面相》。只不過,在小說里,怪人的二十面相是為了掩蓋他的真實面目,而平成東京的十二面相,則試圖去呈示出一個更豐富的平成時代,以及更真實的東京面容。
這是一對時空交錯的概念,既包含了平成以來的全球化圖景,也包含了東京在歷史中的轉型。這些變化,一旦呈現在國際視野里,便是波瀾起伏的奧運浪潮,但落到每一名個人身上,便成為了各自生命的路途抉擇。

1989年(平成1年)的東京
在東京還叫做江戶的時候,這座城市就呈現出生命的充盈性和虛無面的兩端。一方面,這曾是世上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度超越百萬,所謂“八百八町”。
但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座災難之城,地震和大規模的火災頻發,反復將城市摧毀,然后再重建。簡直像鴨長明在《方丈記》里所描繪的那幅圖景,
流水不絕,已非舊水;浮露消結,亦未久長;世人世土,亦復如是。

日本東京直下型地震
人生和俗世繁華閃閃爍爍,都像是一夕間開了又謝的花。魯迅在《朝花夕拾》里這么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無非,不過如此,如其所是,仿佛那種異鄉般的故地,又像是世人在命運面前的根本處境。
大正的東京,被一場大地震幾乎摧毀殆盡。重建于大正廢墟上的昭和東京,又以一種具備極大張力的形態,在二十世紀人類史上留下了鮮明的印痕。
這確實是一座容易彼此迷失的城,你很難找到他的內在統一面貌,就像古希臘哲學家描述的“忒修斯之船”這樣的悖論。

電影《東京物語》劇照
時至平成,人們想著重新找回東京,那些歷史書寫的宏大面目逐漸演繹為各種細小的原子化的個人。
全球化是這樣的一個語詞,無數悲戚的面孔如潮涌般構成一幅巨大的歡容。這個描述是充滿激進色彩的,但這種激進色彩恰恰也是平成世界的基本底色。
昭和從來是一個龐大的時代,布滿了巨大的花崗巖,但平成是一片無垠的沙灘,總是由各種細沙所組成。高山文彥講述東京的故事的時候,就著眼于高樓林立的現代圖景。
這幅城市的形象被描述為“人們生活在冷冰冰、毫無人情味的空間里”,在這個空間里,人類固有的靈性被現代都市所瓦解,像一種“失去故鄉之痛”。

《東京女子圖鑒》劇照
森健則著眼在社區內圍繞是否開班托兒所的紛爭,察覺到人們仿佛變得越來越不寬容。稻泉連指出了殘酷的兒童虐待問題,試圖把一系列事關兒童虐待的個案關聯起來,展示出東京那些陰暗角落中的陰暗人性。而松本博文則聚焦在女性和學歷之間的沖突之上,女學生愿意上東大嗎?就這樣一系列主題,東京的諸多面相,都是城市和人的面相。即使我們在奧運會上看到圣火的熊熊燃燒,也燒不盡人類在生存中所面對的掙扎和索求。
在《十二面相》里,讀者看到的東京不僅僅是東京人的東京,也不僅僅是日本人的東京,更包括了印度人、菲律賓人等外國移居者的故事。平成的東京和全球化的關系,像一個分形幾何的自相似空間,既是全球化的一個組構部分,其實也正是全球化本身。
事實上,十二篇關于東京的故事,每一篇都指向某個特有的文化狀況,野村進寫年輕女性熱衷于參拜神社,小林百合子寫“鴿子巴士”,北野新太寫將棋棋士,基本上都是東京的特有現象,頂多不出日本。但這些特別獨特的文化放在一起,反而變成了一幅面容特別模糊的平成景象。

《東京女子圖鑒》劇照
這就是平成,這就是東京,關于時間和空間的縱橫線索,無論從哪里看,都是印象派畫家筆下的光影。遠看湖面睡蓮波光粼粼,近看總是一片朦朧。
事實上,所謂“平成時代”,正是被樹立為柄谷行人意義上的那種“背景”。或者說,人們擁有了一個真正的鏡面,把自身擺放到歷史的神龕之上,和昭和、大正、明治一起并列,構成了世代序列中的一個新的階段,也依靠這些序列來重觀當下。
前幾年有一部電影《小偷家族》,也是這個序列的一個部分,試圖從一些特別微觀的角度來理解東京,平成東京。這些微觀的角度,往往都是苦難和溫柔并存的視角。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你說過去也有諸如《伊豆的舞女》或者《祇園歌女》那樣的作品,但在那些以往的視角里,苦難從來是前景,在觀眾眼前,把苦難當成苦難來加以描述。
而平成東京的景象,像《小偷家族》那樣,擁有一個把前景重新背景化的描述裝置。你看祇園歌女的命運,作為一種個體的自我呈現,也是足夠豐滿的,但小偷家族則必須擺放在一個更大的景觀里去得到理解。那個更大的景觀才是真正的前景,而展示在觀眾面前的,只是一個個細節無比豐滿的背景。
平成符號的暗示性,在于暗示著有無數個微觀的平成的存在。十二個面相,其實也正是暗示著無數面相的存在。在這里,每一個微觀的平成之人,一個巨大的平成年代和一個更大的全球化人類學,共同形成了彼此映射互相召喚的結構。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這樣一來,“平成東京十二面相”就逐漸浮現出了另一種面貌。不再僅僅是一系列所謂“非虛構”的社會紀實作品,而可以將其看成這個巨型自相似空間中的一個部分。
讓我們來設計一個簡單的裝置:書中有這樣一章,講述那些收聽深夜廣播的東京人,他們聽到什么呢,廣播里正在講述那些在深夜閱讀《平成東京十二面相》的人們,而那些在深夜閱讀《十二面相》的人們,又在閱讀著收聽深夜廣播的人們……
這個遞歸結構,可以無限循環下去。并不是我們在閱讀平成東京的故事,而是我們同樣作為這個全球化中的存在,也在另一個維度上閱讀我們自己。
我們的孤寂靈魂,孤零零地在無數時代和世代里漂移著,身邊只有一個制造無限繁殖的鏡子。你們覺得,這個裝置怎么樣?

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劇照
我想,在這個裝置里,人無疑是惶恐的。
東京有東京的惶恐,平成有平成的惶恐。東京的惶恐屬于大地,而平成的惶恐漂浮在天空。大地屬于祖先和后代,而天空則為這個世代的人所共有。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平成東京的十二個面相,平成東京的平均律,才能組構出更加豐富的音樂。它不再是幾個無序的音,而是一個動機,演繹出一系列對位的和弦,但凡共享這個宇宙的人,都在參與這套巴赫式的賦格。
我想,把《十二面相》這本書,作為這樣一場布萊希特式的戲劇來閱讀,你會讀到書里隱藏的“第十三個面相”,而這個面相,便是那個正在平成年代之外,或許也正在東京之外,卻共享著平成東京的每一個細節的讀者,也就是你,也包括我。這真是一片充滿惶恐的荒原……
在《十二面相》一書的封面上,印著這樣的話:
揭開東京繁華面具下暗流涌動的人生百態。

讓我來把這句話修改一下——
揭開東京暗流涌動的人生百態的面具下的,人生百態!
這就是平成的東京。
十二位非虛構作家
十二幅光影交錯的社會拼圖
揭開東京繁華面具下暗流涌動的人生百態
解讀國際化大都市多元復雜的真實面貌
《平成東京十二面相》
作者:[日] 《文藝春秋》編輯部 編
譯者:陳瑜
ISBN:978-7-5327-8969-6
定價:48 元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內容簡介
2019年5月,日本結束了平成時代,進入了令和元年,此后,原先2020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因新冠疫情推遲到2021年。回溯歷史,第一次東京奧運會的召開是在1964年,當時的日本借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東風,朝著世界強國的目標高歌猛進。然而,進入平成年代后,昭和的繁榮成為了過去,各類社會問題隨著經濟泡沫的破裂而開始顯現。但與此同時,在逐步放緩的城市節奏下,沉淀于時代底色中的人生百態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浮出水面,讓人重新認識這座大城市中充滿溫情的一面。
本書是從2016年至2019年于月刊《文藝春秋》上連載的“五十年后的《直擊東京》”專欄文章中,精選反映了東京“人”的變化——居民生活狀態和個人意識變轉——的十二篇文章,由12名非虛構作家(其中多位曾獲大宅壯一非虛構作品獎)各自選擇不同的主題采訪、撰寫而成。從被高層建筑引發日常生活感覺失調的都市居民,到在遠郊山野和海島以傳統方式營生的獵人、漁師;從因嫌噪音污染、反對建立幼兒園的老人,到為家暴兒童提供保護的公立事務所職員;從深夜廣播連接起的播音員和聽眾,到因心靈孤獨而重啟神社參拜之旅的青年女性;從云集于西葛西站附近的拖家帶口的印度IT精英,到為上班族和老人提供家政服務的菲律賓傭工……十二篇有溫度的深度報道,十二幅多彩的社會拼圖,展現出當代東京光與影的不同側面,深入解讀這座亦新亦舊的國際化大都市多元復雜的真實面貌。
作者簡介
月刊《文藝春秋》是由日本文學家菊池寬創刊于1923年的文學刊物,擁有數十萬讀者。“五十年后的《直擊東京》”是為了迎接2020(2021)年東京奧運會、致敬作家開高健于1964年第一次東京奧運會之前撰寫的經典紀實文學《直擊東京》而特設的專欄,邀請含多位大宅壯一獎獲得者在內的知名非虛構作家參與創作,從各個側面捕捉東京這座城市從昭和到平成五十多年來的變化。2019年《文藝春秋》編輯部將專欄文章精選十二篇,匯集為本書出版。
原標題:《平成東京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