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省主要城市科創金融發展比較 ——基于中國“雙創”金融指數(CIEFI)

文|彭曉釗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
科技創新是引領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是決定全球大變局走向“關鍵變量”。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及重大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也要激勵千千萬萬市場主體競相迸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離不開現代金融體系發揮引導帶動和服務保障作用。科創金融是針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全鏈條需求所創設的系統性、創新性金融安排,作為技術研發“助推器”、成果轉化“催化器”和產業發展“加速器”,已成為國家乃至地方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國“雙創”金融指數(China Innovator and Entrepreneur Finance Index,簡稱CIEFI)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編制,旨在從“雙創”金融供給豐富度、服務有效度、政策支持度、環境承載度等四大維度27項客觀指標,科學評價全國337個城市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成效。基于中國“雙創”金融指數評價體系對福建省主要城市進行比較分析,可立足全國、全省坐標體系和方位,探求與自身需求及發展特點具有高度適配性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和體制機制,為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打造更為強勁“金融引擎”。
一、全國比較:福建科創金融總體發展處于全國省份前列,但省內領先城市在全國優勢并不突出
放眼全國比較,福建省主要城市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總體水平較高,“雙創”金融指數綜合平均得分和進入百強城市數量均位居省級行政區前列,但在省內處于領先地位的福州、廈門,與全國其他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對區域乃至更大范圍創新要素與金融資源的集聚調配功能相對較弱。
表1 中國“雙創”金融指數指標評價體系

從省級行政區比較,福建共有5市入選全國百強城市,綜合平均得分居全國第8位。根據2022年10月發布第六期中國“雙創”金融指數(CIEFI 14)結果顯示,福建省主要城市綜合平均得分達51.66分,排名全國省級行政區第8位;除去4個直轄市,排名全國省份第4位,僅次于江蘇(62.67分)、浙江(62.28分)、山東(53.14分)。從入選城市表現看,福建省共有福州(第20位)、廈門(第21位)、泉州(第44位)、漳州(第78位)、龍巖(第90位)等5市躋身全國“雙創”金融百強城市,另有寧德(第110位)、莆田(第125位)、三明(第165位)、南平(第168位)等4市進入全國前200位,展現出較高的科創金融整體發展水平。

圖1 2022年省級行政區“雙創”金融指數得分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CIEFI 14資料整理。

圖2 2022年主要城市“雙創”金融指數得分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CIEFI 14資料整理。
從省會城市比較,福州排名全國第20位,省會城市第11位。福州“雙創”金融指數綜合得分72.28分,高于27個省會城市平均得分68.42分,全國排名第20位,省會城市排名第11位,不僅低于杭州(84.42分)、廣州(84.13分)、南京(80.06分)、濟南(74.74分)等沿海省會城市,也低于成都(82.79分)、武漢(82.73分)、合肥(75.19分)、鄭州(73.97分)等中西部省會城市。這也表明在全國新型城鎮化競爭發展的大背景下,福建缺少比肩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長江中游等級的核心城市群和都市圈,需要把提升福州金融首位度和推進區域金融一體化作為“強省會”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

圖3 2022年部分省會城市“雙創”金融指數得分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CIEFI 14資料整理。

圖4 2021年省會城市金融業增加值及占全省比重 資料來源:各地統計年鑒。
從副省級城市比較,廈門排名全國第21位,副省級城市第11位。廈門“雙創”金融指數綜合得分71.85分,低于15個副省級城市平均水平76.42分,全國排名第21位,副省級城市排名第11位,低于杭州(84.42分)、廣州(84.13分)、南京(80.06分)、西安(75.20分)等省會城市和深圳(90.06分)、寧波(78.53分)、青島(76.63分)等計劃單列市。主要原因在于本地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較小,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資源供給和服務市場受限,如何將特區開放、對臺合作、地方財力等特色轉化為科創金融差異化發展優勢,推動金融與科技協同聯動、持續發展是值得探討的發力方向。

圖5 2022年部分副省級城市“雙創”金融指數得分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CIEFI 14資料整理。

圖6 2021年副省級城市金融業增加值及GDP比重 資料來源:各地統計年鑒。
二、全省比較:福建科創金融發展呈現兩極分化格局,福州、廈門、泉州明顯領先,其余6市相對落后
立足省內比較,福州、廈門、泉州憑借經濟先發優勢,“雙創”金融指數綜合得分領先幅度較大,但總體上金融服務本地市場發展有余、對外輻射帶動能力較弱。對于傳統產業基礎扎實的漳州、龍巖、莆田,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的寧德,以及三明、南平等后發城市,還存在金融資源支持不足和金融服務覆蓋不全的問題。
從“雙創”金融綜合指數看,福州、廈門、泉州處于領先梯隊,6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福建省主要城市“雙創”金融指數綜合得分從高至低依次是:福州(72.28分)、廈門(71.85分)、泉州(60.94分)、漳州(49.38分)、龍巖(47.74分)、寧德(43.66分)、莆田(42.28分)、三明(38.55分)、南平(38.29分)。其中,福州、廈門、泉州等3市處于第一梯隊,綜合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1.66分);漳州、龍巖、寧德、莆田等4市處于第二梯隊,綜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0.18分);三明、南平等2市處于第三梯隊,綜合得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圖5 2022年領先城市“雙創”金融指數得分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CIEFI 14資料整理。
從“雙創”金融供給豐富度看,廈門整體表現優于福州,寧德私募股權投資居全省第三。該維度主要從科技金融市場主體豐富程度和多元化資金供給水平進行評價,涉及信貸資金、證券市場、私募股權三方面7項客觀指標。從信貸資金供給看,2021年廈門、福州新增貸款規模均超過1800億元,居全省前兩位;福州每萬人擁有商業銀行網點1.36家,高于廈門的1.11家和泉州的1.03家,其余城市均不到1家。從證券市場供給看,2021年福州債券市場融資規模1.58萬億元,占全省比重高達71.8%。從私募股權供給看,2021年廈門私募股權管理人及私募股權投資規模在省內均遙遙領先;寧德私募股權投資達到78.64億元,僅次于廈門的419.48億元、福州的311.11億元,居全省第3位,本地產業龍頭帶動作用顯著。
表2 2022年福建省主要城市“雙創”金融供給豐富度分項得分及省內排名

注釋:綠箭頭表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紅箭頭表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圖6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信貸資金供給比較 資料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圖7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證券市場供給比較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8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私募股權供給比較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從“雙創”金融服務有效度看,福州、廈門科技型企業數量最多,龍巖、南平A股上市公司數量并列第四,寧德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居首。該維度主要評價和反映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成效,涉及科創企業、上市掛牌企業兩方面7項客觀指標。從科創企業看,截至2021年底,福州、廈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均超過2800家,其次是泉州的1656家;廈門專精特新企業842家,占全省比重達到46.39%,超過福州的264家和泉州的208家。從上市公司看,截至2021年底,廈門、福州、泉州A股上市公司數量居前三位,分別達到62家、49家、18家;龍巖和南平均擁有8家A股上市公司,并列全省第4位;寧德憑借寧德時代在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3903.5億元,居全省首位,高于福州的9376.23億元、廈門的7081.62億元。
表3 2022年福建省主要城市“雙創”金融服務有效度分項得分及省內排名

注釋:綠箭頭表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紅箭頭表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圖9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科創企業比較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圖10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上市公司比較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從“雙創”金融政策支持度看,福州、廈門、泉州政府引導基金規模全省最大,同時擁有多數國家級創新創業平臺。該維度主要衡量地方政府引導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所提供政策,涉及政策預期、資金保障、平臺支三方面6項客觀指標。從財政資金保障看,截至2021年底,福州、廈門、泉州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最大,分別為785.74億元、717.67億元、600.1億元;寧德達到兩百億元,為215億元;莆田、漳州也超過百億量級,分別為155億元、133.91億元。從創新創業平臺看,截至2021年底,廈門、泉州、福州分別擁有國家級眾創空間41家、12家、11家,另外漳州、三明各3家,莆田、寧德各1家;廈門、福州、泉州分別擁有國家級科技孵化器9家、6家、2家,龍巖則是3市之外唯一擁有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的城市。
表4 2022年福建省主要城市“雙創”金融政策支持度分項得分及省內排名

注釋:綠箭頭表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紅箭頭表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圖11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政府資金保障比較 資料來源:清科私募通和各地地方金融監管局。

圖12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創新創業平臺比較 資料來源: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
從“雙創”金融環境承載度看,福州、廈門創新活躍度較高,泉州、福州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雙雙領先。該維度主要評估城市支持科創金融發展的市場容量和潛在空間,涉及創業環境、創新環境、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7項客觀指標。從創新創業環境看,2021年泉州新增商標注冊達到14.13萬件,為全省最高,其次是廈門的10.37萬件、福州的6.18萬件;福州新增專利和SCI論文發表最多,分別達到3853件和4087篇,其次是廈門,分別為3778件和2549篇。從經濟社會環境看,2021年泉州、福州人口規模均超過800萬人,經濟體量均超過1萬億元,兩城旗鼓相當、穩居全省前兩名;廈門、漳州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穩定處于第3位和第4位,與其他城市拉開較大差距。
表5 2022年福建省主要城市“雙創”金融環境承載度分項得分及省內排名

注釋:綠箭頭表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紅箭頭表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圖13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創新創業主體比較 資料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各地市場監管局。

圖14 2021年福建省主要城市經濟社會環境比較 資料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三、對策建議:強化核心城市先導和多元主體協同作用,開展全域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
綜上所述,福建省科創金融發展整體態勢較好,但金融供給尚不足對主要城市科技創新形成有效支撐,尤其缺少具有可吸引全國金融資源、同時又對區域形成帶動作用的中心城市,建議選取福州、廈門作為科創金融核心城市,支持各地開展科創金融差異化創新,加快建立錯位協同、配置高效、競爭有序的全域型科創金融服務體系。
第一,強化核心城市科創金融功能。金融業發展具有典型的強者愈強“馬太效應”,一個高水平建設的金融中心,可對周邊金融資源形成強大“引流效應”和“虹吸效應”,大大帶動所在區域金融發展與深化,提升金融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服務能力。福建身處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夾縫”之間,更應打破“小富即安”慣性思維,支持以廈門、福州為全省南北兩大區塊金融核心,錯位打造功能性、特色化金融中心,面向全國乃至全球吸引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和金融資源,更好服務和帶動全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發展。
第二,差異化提供科創金融服務。結合福建省經濟基礎扎實、民營企業活躍、特色產業眾多等優勢條件,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各地拓展多元金融業態,差異化發展科創金融業務。可優先支持以興業銀行為代表的本地法人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發揮其相對金融分支機構在省內地緣布局、人員配置及總部管理優勢,因地因業因企定制科創金融整體解決方案,并依據實施效果適時向全省復制推廣。此外,借助科創金融差異化創新,也可持續拓展各地金融市場深度與廣度,對福州、廈門資金調配和財富管理提供強大需求支撐,形成金融中心與外圍腹地互促發展的正向循環。
第三,加強科創金融組合式創新。科技型企業與傳統企業相比,存在“高成長性與高風險性并存”“有形資產少且無形資產占比大”等特性,而傳統銀行信貸以獲取固定利息為主,既難以獲取企業成長收益,全面覆蓋潛在風險,也無法滿足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對此,要綜合運用科技信貸、創業投資、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等各類型金融工具,通過投貸聯動、投保聯動、投債聯動、投貸擔聯動等方式,用權益融資撬動債務融資,實現金融資源與科技創新的風險收益相匹配,構建“分擔風險、創新試錯、敢拼會贏”的科創金融生態圈。
第四,構建科技與金融良性互動機制。針對科創金融發展不充分問題,要推動金融適度超前實體經濟發展,發揮地方政府在財政資金引導、信用信息集成、服務平臺搭建等多方面作用,協助解決金融供給端與企業需求端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風險收益不匹配等難題。另一方面,正確認識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水大魚大”共生關系,聚焦新能源、海洋經濟、數字經濟等優勢主導產業,支持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投資布局,帶動產業集群化、高級化發展,持續涵養和壯大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市場空間。
第五,開展全域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金融業具有強監管和市場導向的雙重屬性,重大事權在中央部委、主要資源在金融機構,地方政府介入和引導金融業發展的工具較少,應充分借助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授權,爭取在金融牌照申請、金融業務創新、金融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參照全國獲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有省、市、區多層級試點,而既有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均以城市為試點,建議圍繞金融支持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及區域化布局,申請創建全域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系統性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福建方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