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明日召開,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里

蒙特利爾COP15大會正式開幕前夜的會場外
當地時間12月5日晚(北京時間6日上午),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街頭最低溫度只有0℃。氣象預報顯示,明天早晨蒙特利爾將是陰雨綿綿,更增添幾分寒意,而下周蒙特利爾則有可能迎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
雪天是蒙特利爾許多當地人心目中一年里最喜愛的時節,不知道這是否會給即將再次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帶來一些“好運”。12月7日至19日,COP15將在蒙特利爾召開第二階段會議。來自196個締約方的超過萬名與會者將齊聚在這座城市,希望達成一項對全世界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自然保護協議。
相較每年一次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而言,生物多樣性大會的“知名度”并沒有那么高,但其重要性卻并不低。去年10月,COP15的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昆明成功舉辦,第二階段會議為何會移師加拿大?此次大會究竟想要達成什么目標?有何重要意義?在大會正式開始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對于這些常見的“入門”問題進行梳理和解答,以幫助讀者在未來兩周中更好地參與關注此次大會的進程。
生物多樣性是什么意思?
生物多樣性,顧名思義,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多種多樣,有動物、植物、真菌和包括細菌在內的所有不同的生物,以及它們如何在微妙的生命網絡中適應共存。
更進一步而言,動物和植物為人類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包括淡水、食物和藥物。 然而,人類無法從單個物種中獲得所有這些好處,而需要各種動物和植物環環相扣聯手發揮作用才能共同繁榮昌盛。
換句話說,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
舉例來說,植物對于改善地球大氣環境非常重要,因為人類呼吸的空氣需要植物凈化,適宜人類生活的溫度需要植物來調節,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也需要植物來吸收轉換。正因如此,植物是保護人類免受氣候變化危害的重要部分。
然而,科學家們發現,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正在大規模地衰退,而且沒有地方可以幸免于難——現在物種滅絕的速度比科學家預期的要快1000倍以上。
2019年,聯合國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指出,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活動,包括過度耕種、伐木、狩獵和捕魚在內的行為都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影響。
《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是什么?
《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稱《公約》)于1992年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期間首次開放給各國簽署,是全球第一個關于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公約。
《公約》第一次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公約》包括了所有的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資源。它將傳統的保護努力與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的經濟目標聯系在一起。
《公約》具有法律約束力,《公約》成員國必須履行應盡的義務。《公約》提醒決策者們,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并提出了一個面向21世紀的理念,即可持續利用。
目前已有195個國家和歐盟加入了《公約》, 中國是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而美國是唯一一個尚未批準它的聯合國成員國。生物多樣性締約方大會(締約方大會簡稱COP)每兩年舉行一次。
為什么COP15非常重要?
COP15之所以如此受到關注,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全世界各國越來越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問題的嚴重性,與此同時,此次大會最重要的目標是設立未來十年挽救地球生物的“全球大作戰計劃”——制定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協議》,這一新協議的里程碑意義可以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于2015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議》來對比。
而眼下各方圍繞新協議仍存在不小的分歧,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新十年目標尚未出爐,時間已過去近兩年,全世界的迫切心情越發加增。
各界人士希望在此次于蒙特利爾舉行的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達成新的協議,阻止被科學家所稱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發生。
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問題并深度參與了昆明第一階段會議的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GEI)生態系統保護與社區發展計劃主管彭奎對澎湃新聞說,這次大會對2050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景,以及2030年遏制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并使自然走上恢復之路,有決定性影響。
彭奎表示,如果各方在此次大會上無法就關鍵機制和問題達成共識或沒有在文本中體現相關措施,那么就會對生物生存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危機進一步加深。相反,如果各方能夠就主要問題達成一致,就可以指引全球自然保護的大方向,并讓相關目標實現具備條件。這包括阻止迅速下降的生物多樣性并挽救大量野生動植物,穩定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驅動人類經濟發展向“自然有利”或“自然向善”的方式和方向轉變,并為實現全球公平公正的發展提供保障。
COP15主要目標是什么?
盡管有許多重要的目標,但是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達成“2020年后生物多樣性框架”這個主要目標。
截至目前,這份新框架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加大保護力度、盡可能可持續利用資源、對自然資源的分享更平等、增加財政支持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此外,該框架協議草案還提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22個下屬且更為具體的子目標,例如最常被提及的到 2030 年,各國應至少保護全球30%的陸地和海洋,又被稱為“30*30”目標。
其他目標還包括減少農藥使用、解決入侵物種、改革或取消對環境有害的補貼以及增加公共和私人來源的自然融資等。
有分析認為,如果要取得真正的進展,新的框架需要既目標高遠,同時又具備可操作性,并且它必須解決導致自然損失的五個關鍵直接驅動因素:改變海洋和土地的用途;過度開發生物資源;氣候變化;污染和外來入侵物種。此外,它還需解決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例如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
彭奎認為,這次大會的看點不僅包括一些“雄心勃勃的目標”是否能被通過;執行機制是否能夠有效創新并有力實施也是重中之重,這包括對發展中國家加強資源調動、科學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切實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履約能力和水平等;特別是未來是否有更有效的資金機制,以及能否保障和監測評估各國規劃、執行國家計劃并與全球目標保持一致性方面。
另外,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協同關系會被怎樣定義;巴西、印尼、剛果(金)、俄羅斯等生物多樣性大國的談判立場會否因為國內選舉或國際政治因素變化或轉向,也值得關注。
關鍵挑戰有哪些?
達成新框架協議的談判之路一直非常艱難。
此次大會開幕前一天,臨時增加的第五次工作組會議剛剛結束,而新協議的草案文件中仍有幾百處各國存在分歧的地方。
除了不同國家對新協議主要目標的側重關注點不同以外,主要分歧還包括資金問題——締約方將需要就資金問題達成協議,包括發達國家將提供多少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協議計劃各方應承諾到2030年每年至少籌集2000億美元資金,其中5%用于發展中國家。到目前為止,每年的平均支出卻只有780億至910億美元,與目標金額有很大的距離。
另一個問題是關于使用基因遺傳資源數據方面的獲取渠道和利益分享問題,特別是如何在用戶(如生物技術公司)和提供者(指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國家和社區)之間分享使用遺傳資源所帶來的利益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矛盾焦點。
中國是主席國,為何大會在加拿大舉行?
許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這次會議在加拿大舉辦但主席國是中國?
COP15原計劃于2020年10月在中國昆明舉行,但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導致無法舉行線下會議。2021年10月,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成功舉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9位締約方國家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視頻出席領導人峰會并講話。
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率先出資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等一系列務實有力的東道國舉措。會議通過了《昆明宣言》,為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進程和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注入強大政治推動力。
此后,由于全球疫情持續延宕,第二階段會議多次延期。最終聯合國在今年6月21日宣布,考慮到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從中國昆明改為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但中國仍將是這次會議的正式主席國。 《公約》中規定,如遇因不確定性而無法舉辦的情況,會議移師秘書處所在地是第一選擇。
彭奎表示,這是中國首次作為主席國主辦聯合國環境領域重要多邊會議,中國是否能夠以主席國的地位創造性地將其他國家團結在一起,共同達成一項雄心勃勃的協議,值得關注。
“生多和氣變”的聯系和區別
COP15聽起來與最近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十分相似,關注的話題也相關,但這兩次會議關注的問題并不相同。
COP27討論的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采取行動,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適應氣候變化。COP15則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注生物世界,目的是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及相關問題。
不過,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需要共同解決。
“世界各國都需要提高對生物多樣性危機的認識,現在很多人認為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是雙重全球環境問題,這次會議也肩負著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生物多樣性問題關注的重任。”綠色和平東亞區全球政策高級顧問李碩對澎湃新聞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