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守護苗寨的代課老師:村民搬遷了,22年的“天路”再不用走

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2018-04-28 15:07
來源:澎湃新聞
? 直擊現場 >
字號
楊紹書帶上鐮子和鋤頭,把那條長滿荊棘、曾割傷自己無數次的“天路”重新整理出來,日復一日領著孩子上崖讀書,一走二十多年。(03:36)
每個工作日的清晨7時左右,貴州畢節黔西縣金蘭鎮瓦房村華崗組58歲的代課教師楊紹書都會準時帶著寨子里的孩子,攀爬烏江上游哈沖河峭壁上一條約4公里的“天路”,到達崖上的華山小學。“天路”最險處近乎直角,崖頂距谷底垂直高度有100多米。

這條路,他一走就是22年。

但從今年5月起,瓦房村華崗組十幾戶將整體異地扶貧搬遷進縣城,“代理爸爸”楊紹書“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的愿望就要實現,窮了幾輩子的苗寨人再也不用走那條“天路”了。

每天七點多,楊紹書就帶著他的苗寨孩子上懸崖去學校。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圖

喝一杯再上懸崖陡壁

瓦房村華崗組的苗寨在烏江上游哈沖河北面的數百米懸崖峭壁中間,靠絕壁上一條險路出行,村里人只講苗語,他們幾乎不知外面的世界。楊紹書打趣說,苗民不怕別人來偷豬牛,因為根本就帶不出去。

幼時的楊紹書求知若渴,抄絕壁上的這條險路,進了學堂,一直念到初一,成了寨子里學問最高的人:會說漢語,懂些算術。1976年某天雨夜,公社的書記彭正祥敲開楊家木門,說路太危險,勸他干脆留在寨子教娃娃。那時16歲的楊紹書還是個大孩子,耳根一軟就應了。

1977年,楊紹書在自家堂屋開辦了哈沖教學點,用苗漢雙語免費教學,當時頗有些“洋氣”。直到1996年,教學點按要求并入崖上的華山小學,楊紹書帶上鐮子和鋤頭,把那條長滿荊棘、曾割傷自己無數次的“天路”重新整理出來,日復一日領著孩子上崖讀書,一走22年。

華山小學三年級班里共15個孩子,他們大多由楊紹書教會漢語。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圖

村里人都知道,去年有個道路規劃師尋“天路”下寨子,中途踉蹌摔下陡坡,相機和設備也被砸壞。外來人害怕,楊紹書卻要每天早上喝上一兩苞谷酒再上山。

“喝一點,膝蓋會軟一點。”楊紹書年紀大,走了幾十年山路,膝蓋磨得“嘎嘎”響,腿也患上風濕。

黔西山里濕熱,路上滿是泥土和腐草味道。剛走幾分鐘,雨就來了,一小時路程有時會碰上好幾場,這是楊紹書最擔心的天氣。他領著寨子里三個孩子,不打傘,繼續上攀。石崖上辟出的路,危機四伏:壘砌的石頭,有光滑的鵝卵石,沾上水后鞋老踩不穩。有的則帶著尖梢,摔上去即可能刺入皮肉。懸崖上漏空的地方,有人放上幾根大木頭,圍上灌木,以防不測。

走這樣的路還能把雙手背在身后的人,寨子里只有楊紹書一個。

4月26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隨著楊紹書的步子,10分鐘不到就氣喘吁吁。頭發油濕的楊紹書有意放慢速度,身后的孩子們立馬跟上,不敢掉隊。

最危險的一段,坡度近乎直角,記者需抓著樹根或石頭才能爬上去,感覺整個身子懸空了,四肢發抖。孩子們手不夠長,楊紹書就一個個拉或馱著,一雙皮鞋不停地蹬坡上的軟泥巴。

近一個半小時,眾人終于爬完山路,再走一公里沙石和水泥路才能到學校大門。

放學后,同一方向的17名苗族孩子排著一隊,從幼兒園到三年級,緊緊跟著楊紹書回家。孩子們眼里,沉悶的楊老師在路上“話太多”:一會兒叮囑別吃零食,安心走路;一會兒要對大孩子交代“照顧好弟弟妹妹”。直到送完最后一名學生,他才閉上嘴巴。

當天,同行一位成年人一腳踩空,就從兩米高的陡坡直挺挺地摔下去。而這條路,楊紹書走了22年,里程超5萬公里。這期間,從來沒有孩子出過安全事故,也從未有孩子輟學。

學后,孩子們排成一排,緊跟著楊紹書準備回家。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圖

“騙”了自己41年

在以前,苗寨人上街趕集,或是做點買賣,苦于不會漢語,只能用手比劃。當時,楊紹書期望讓孩子們讀書“走出大山”,并非要學多少知識,只要能懂點漢語就行。

正因早前的山路更險,苗寨里的同齡人大多沒進過學校。10歲的楊紹書勉強能夠攀上山崖,也要帶上刀斧,一邊走一邊砍灌木叢。得虧家里只有一個男孩,連5分錢的包子也買不起的年代,楊紹書僥幸上了初中。

楊紹書的啟蒙教師叫崔興漢,只讀過4年級就出來教書。剛開始教課,楊紹書只會模仿崔老師的樣子,有些怯場。后來便安慰自己:學生本來就不懂,講錯了他們也不知道。楊紹書記得,那一陣都是晚上摸黑找崔老師學漢語拼音,白天再去教給孩子。第一屆學生7人,最大的只小自己3歲。楊紹書說自己至今已教了那位學生家三代人。

當教師是有面子的事,楊紹書過去一直這么覺得。不過,幾十年里,他的工資僅從10幾元錢漲到100多元,他不敢往外說。2000年,因多生了一胎,政策規定楊紹書不符合轉正條件,他工資依舊只有100多元,是正式教師的1/30。2017年起,楊紹書的工資加補貼終于達到2700元,可還是只有正式教師的一半。

楊紹書的父母、兒孫和其他多戶村民已搬上了山崖,自己和愛人卻還在崖壁泥沙糊的房子里,只因還有幾戶人家沒錢建新房,留守的孩子需要人送去上學。

楊紹書當年的同齡人,有當兵的,有去了保險公司。就算外出打工或下河捕魚,都比教書強。他只記得最困難的時候,妻子每年喂上兩頭牛,種上大片生姜,起早貪黑割草,用自己每月100多元錢帶大了4個孩子。

“她一直覺得,自己丈夫是名教師,臉上很有光。”楊紹書說。寨子里的人也總是主動來幫他家干農活,“教師”是他們最尊重的人。

“教師光榮”,楊紹書覺得自己用這個借口“騙”了自己41年。

“天路”上到處是險情,楊紹書需格外謹慎小心。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圖

不管誰來,都不能耽誤上課

“傻”到騙自己,只是楊紹書的一面,華山小學校長王毅還曾因楊紹書的固執,和他吵過幾次。

有段時間,當被各級領導或者越來越多的媒體關注時,他漸漸開始有抵觸情緒。以至于有一次采訪進行一半,他心情焦急,說了句“我要去上課了”,便中途離開,理由正是怕耽誤給學生上課。

又比如,去年某天上課期間,他的孫子楊濤突發高燒,楊紹書居然不送醫院,堅持要上完課,不耽誤其他人。王毅當時聽到那句“沒事死不了”后,氣急敗壞。而他又清楚地記得,這位“固執佬”遇上別家孩子生病,都立即親自背去醫院、背回家里去。

“7點走,最遲7點半,我不管你什么人來找,都要按時把孩子送去學校。”看上去,楊紹書對于教學進度比起其他老師更顯得急迫。

11年前,王毅剛從學校畢業,來到華山小學時,看到華崗組的苗族孩子冒雨爬上懸崖,到了學校大門后,個個膝蓋以下全被水浸透;苗族小孩初學漢語非常困難,他們拼命睜大了眼睛,認真看著老師,想要學,但就是聽不懂。最簡單的“長和短”的區分,都離不開用苗語解釋,小學二年級以前的孩子,幾乎沒人愿意教,也沒人能教,除了會“雙語”的楊紹書;而就在懸崖上的苗寨里,沒有上過學的成年人都有不少,讓他們都懂漢語,需要更多時間。

楊紹書需要在有生之年完成這個任務,因為沒有人愿意來接班,學校6名教師,外來支教的就有兩名,這學期完畢,就要走了。

他給學生唯一的要求,就是多學點漢語,走出大山。至于大山外面是什么,連他自己都不怎么知道。他去過的最遠城市是很久以前的貴陽,那就是他心里大城市的模樣。

從2007年至今,華山小學學生人數由225名銳減到63名,很多教師選擇了離開,可楊紹書仍在那條險道上來回地走。比他小幾歲的同校教師劉波直搖頭:“這種事我想都不敢想,絕對做不到。”

當老師收入極低,楊紹書一直住在祖上留下來的破舊房子里。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圖

爺爺、爸爸、老師

6歲的李曉彤是楊紹書的外孫女,上一年級,因為“開開小灶”的關系,已經會聽說簡單的普通話。她漂亮懂事,也講禮貌,見著年輕的男性都叫聲“叔叔”,隨手端上一杯苦丁茶。但一旦有人問到“想不想爸爸媽媽”,她就突然不說話了。

寨子里的孩子大多一樣。他們有時也調皮,說沒有楊老師帶隊,自己也敢上下懸崖。可真到了上學和放學,沒人敢不緊跟著這位喚做“爺爺”的老師。在課堂上,楊紹書也問過孩子們的志向,有想當駕駛員的,有希望做醫生的,更多的是“像爺爺一樣當教師”。

楊子貴48歲,是楊紹書的第二批學生,管楊紹書叫“叔”。他記得第一次聽叔上課,是學漢語里的數字“一、二、三、四”,有時家里捕上了好魚,用油煎好,一定要把楊紹書請到家里品嘗。在那個年代,“叔叔”就是“爸爸”,什么都要聽。

如今的楊子貴當上了華崗10幾戶人家的小組長,走上“仕途”了。可楊紹書說要“為人民服務”,他便每天免費給村民們抽水、供水,自己出電費;楊紹書要求“做個好人”,整個瓦房村出去的學生,未曾聽說有違法犯事的。

至今教了多少學生,楊紹書沒有統計過,大概有四五百人。有當公務員、進銀行的,也有做生意的,上大學、教書的也有好幾位。

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專業大三在讀生楊楠是其中一位。她覺得楊老師很嚴厲,算錯題時要被打手掌心,還要在喝小酒的時候,把課堂表現說給自己爺爺聽。稍長幾歲,楊楠便明白楊老師刀子嘴豆腐心。“后來學校來了不少年輕教師,沒幾個堅持下來,幾個月甚至幾周就跑了!我考師范學校有一半是受他影響,我想成為像他那樣的人。”楊楠說。

縣城小學的教室已布置完畢,楊紹書和他的學生們,即將遷入。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圖

從此再也沒有“天路”

那年,如果不是公社書記的一句話,楊紹書從沒想過能堅守到現在。現在,同樣因為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的一句話,楊紹書決定和村民們一起離開。

“斬斷窮根,徹底脫貧。”看似一句口號,陳健苦口婆心,著實打動了不少人。按他的講法,黔西縣異地扶貧搬遷已經到第二批,包括金蘭鎮在內的鄉鎮偏僻窮困村落,都要集中搬遷進城。這意味著,楊紹書和他的苗寨學生,要開始準備到縣城生活,原來只想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的他,沒想到現在自己也要走出大山了。

楊紹書的房子是1973年修建的,從河里取些沙子,用泥巴攪和一下筑成墻,再搭上樹干茅草。縣里扶貧的公寓,楊紹書抽到了4棟的3樓,房間還沒進去看過,門牌號卻記得很清楚。“那是有家具和電器的房子。”他說。

黔西縣第十小學就在安置點附近,原本900多名學生,聽說要遷入1500多名新生,校長趙彤提前一個多月就為每人準備了兩套校服、一雙鞋子、一個飯盒。老師們騰出了10多間教室,新課桌和設備都已就緒。連專業的心理老師都安排到位。

趙彤說,山區孩子們來了,會和之前的學生全部打亂,結成對子,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聘楊老師做雙語輔導員。黔西縣杜鵑辦事處教育管理中心的龍勝勇提到,安置區到學校有一條直接連接的4米寬大道,約1公里長,不允許車輛通行,這條路將取代他們以前走的“天路”。

5月上旬,楊紹書將和他的苗寨孩子們一起進城,他還沒想好新學校的第一節課怎么上,害怕突然面對那么多人的班級,拿不下來。

對生活了幾十年的寨子,楊紹書嘴上說沒有一點留戀。但三杯酒下肚,上了頭的楊紹書忽然變得哀傷起來:“還有3年就退休了,那時候沒有孩子在身邊鬧,時間熬不過去,那可怎么辦哦?”

他決定退休后要跟校長講,能否還和孩子在一起,哪怕近一點也好。

    責任編輯:謝寅宗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舟曲县| 囊谦县| 北宁市| 息烽县| 山西省| 宁阳县| 阿拉善右旗| 新龙县| 江华| 海兴县| 昆山市| 遂川县| 宁乡县| 贞丰县| 乌什县| 新竹市| 栾城县| 普洱| 时尚| 天气| 宣化县| 潍坊市| 怀宁县| 浦城县| 南京市| 基隆市| 井研县| 濮阳县| 庆元县| 曲阳县| 江孜县| 宁明县| 星子县| 融水| 河池市| 开封市| 凤冈县| 洞头县| 井陉县|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