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你堅持認為日本隊這球出界了?有原因的
原創 沙廣盈 39深呼吸 收錄于合集 #深科普 14個
▼
許多不配熬夜看球的打工人一覺醒來,發現熱搜榜上#日本2比1反超西班牙#的詞條赫然在列。這意味著日本隊以小組第一的資格晉級卡塔爾世界杯16強,“亞洲之光”有望按照他們的設想繼續殺進8強,創造新紀錄。
球迷們一邊在感嘆日本隊在3分鐘內連進兩球,另一邊也在對他們打進的第二個球議論紛紛:從肉眼上看,當時的球已經出底線,而且在某些角度看來,出界還頗為明顯,可實際上VAR判定,皮球還有1.8毫米在界內,這個進球有效。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01
視野會限制注視空間范圍
人眼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
人眼的結構與照相機的原理相同,眼睛要通過無數次精細的眼部調焦運動,才能保證看清不同距離的物體。體檢時常用的視力表,用于檢測眼睛的清晰度,而視野則代表廣度,它指的是眼球不動時向前注視一點所能看到的空間范圍。

◎ 圖:銳景視覺
通俗點講,就是說人們的視野是有限的。通常,雙眼可視角度為120°,超過120°的范圍是眼睛的余光,日常用眼最舒服的范圍是40°-60°,當人眼專注觀看時,有效視野約為25°。在頭部、眼球不動,觀看正前方一點的情況下,能看到的空間范圍稱為靜視野,可以轉動頭部觀看的稱為動視野,最大范圍可達220°。
一篇關于學生裁判員的論文表示,從眼睛的生理機制看,當眼睛看6米以外的東西時,兩眼的視軸是平行的,隨著目標的移動,視軸逐漸向鼻中線會聚,視野也隨之縮小。
另外,很多人會擔心小眼睛看到的視野比大眼睛要窄,實際上兩者并無關聯。
02
人總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日本隊這個進球,不僅將西班牙隊擠到了小組第二的位置,更是讓同組的德國隊本屆世界杯之旅就此終結。也有球迷不愿相信,對形勢起了如此大“作用”的竟是這一“出界球”。

◎ 圖:123rf
“網紅”羅翔老師曾講過:“人往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而不在乎真相。”也因此,他不喜歡在網上進行辯論,覺得辯論無法讓對方真正地認同。
其實這番言論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期就有學者提出。后來,英國哲學家羅素指出:“人是輕信的動物,人必須相信一些什么。在沒有好的理由可以相信的時候,人便滿足于相信糟糕的理由。”
無可厚非,只要給出刺激的信息,人們腦海中就會立刻生出條件反射,篩選掉自己不喜歡的,而選擇自己愿意相信的。
編輯|廖穎瑤
編審|梁中明
RECOMM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