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華學子門良杰的9年軍旅跋涉之路:追逐軍旅和學業雙重夢想

初春,乍暖還寒,黑夜里北風呼嘯。隔窗聽風,門良杰又想起了那次隨戰艦迎著寒流,馳騁大洋。身處寧靜的清華園,他的思緒不止一次飛回火熱的迷彩軍營。
這些,也都寫滿了他的微信朋友圈——
微信頭像是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里那只全副武裝、闊步向前的兔子。朋友圈封面也是一幅漫畫:洪水漫漫,一名戰士在沖鋒舟上懷抱著剛救出的嬰孩,正摘下迷彩帽,為孩子遮擋烈日和水花。朋友圈里還有一張圖片,拍攝的是一個托舉著一輛坦克的巨大基座,基座上寫有5個大字:朱日和基地……
不看這些,你可能很難將門良杰與清華園里的其他學子區分開來。眼前這個戴著無框眼鏡的在讀碩士研究生,其實已經和軍旅結緣9年。這9年來,他一次又一次地穿行于軍營和校園之間。
2009年,讀大二的門良杰參軍入伍,成了一名大學生士兵。2011年,他退役返校便申請轉為國防生,畢業后分配到海軍某艦艇部隊,重返軍營。2016年,他再次離開部隊,回校攻讀碩士研究生。今年夏天,他將完成學業,再次重返部隊。
不同于大多數大學生士兵短暫的“兩年軍旅”,門良杰用9年的時間追逐軍旅和學業“雙重夢想”。這是一條怎樣的跋涉之路,未來將通向何方?它對當前大學生參軍入伍有什么樣的啟示和意義?
這一切,都在回望中變得清晰。
要軍裝還是學士服?這是個艱難選擇
2009年10月16日,門良杰一直銘記著這個日子。那天下課后,在清華大學數學系讀大二的他,像往常一樣走過兩旁楊樹挺拔的學堂路。突然,一行大字闖入眼簾:好兒女,去當兵。他的心猛地觸動了一下。
他想起了前不久參加的國慶60周年游行。游行隊伍的培訓并不比軍訓輕松,但門良杰很喜歡那種“步調一致,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感覺。國慶節當天,和受閱部隊一起走過天安門廣場,更是讓他與向往已久的部隊產生了強烈共振。
從東北小城延吉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考入清華大學,門良杰身上承載著家人的眾多期盼。如今,中斷學業去參軍,他們怎么能輕易同意?這背后,既有耐心的說服,也有倔強的堅持。最終,他第一時間到學校武裝部報了名。
艱苦的新訓結束后,門良杰被分到了原第65集團軍“大功三連”。這是一個“響當當”的連隊,這里的每一個戰士都必須是“頂呱呱”的兵。
與所有的新戰士一樣,門良杰距這個標準顯然有不小的差距。3公里越野,靠戰友用背包繩拉著他才能跟上隊伍;手榴彈投擲,他離及格線差了一大截……
“當不了合格的戰士,那參軍還有什么意義?”學習不怕吃苦的門良杰決心在訓練場上也拼一拼。他主動增加訓練量,苦練3個月后,8個訓練課目達到優秀。
后來,隨連隊到內蒙古參加演習,一次夜間射擊訓練中,他打出10發全中的好成績,成為全連唯一獲得嘉獎的列兵。當兵第二年年底,單位評功評獎,全連投票推薦立三等功的人選,這個已被塞外風沙打磨得黝黑堅韌的“書生”,獲得了眾人的認可。
兩年軍旅如白駒過隙。很快,將滿服役期的門良杰站在了又一個抉擇關口:返校還是留隊,要軍裝還是要學士服?和許多來自名校的在讀大學生士兵一樣,答案似乎在他入伍前就已明晰——服役兩年回校繼續完成學業,顯然是最好的選擇。有部隊領導告訴門良杰,如果留隊,以他的條件提干應該不難,他依然不為所動。
但他沒想到,真要和部隊說再見,竟是那么難。“離退伍還有100天的時候,都在倒計時、盼著走,剩下10天的時候卻再也舍不得算時間了!”離隊那天的上午,單位在禮堂組織老兵退伍儀式,當帽徽領花被摘下時,門良杰忍不住熱淚長流,“感覺就像生命中一種很重要的東西被帶走了”。
那一刻,他心中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待我完成學業,還能否重返軍營?
重返部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門良杰想要重返部隊的途徑是轉國防生。
還在“大功三連”服役時,清華大學的一個國防生班級到連隊參觀交流,他就從帶隊的輔導員那里了解到,大學生士兵退役后有可能轉為國防生繼續服役。
回到校園,終點似乎又成了起點,門良杰決心為再次邁入軍營開始新的跋涉。
一切并不容易。回校當年,門良杰所在的專業并沒有培養國防生的計劃。不過,新聞與傳播學院還有國防生名額,要不要轉系過去?門良杰的選擇是去。
這一選擇,意味著他在現專業讀完大二之后,還得到新專業再讀一個大二。因為參軍中斷學業兩年的他,本就已經年齡偏大,在同齡人都將完成本科學業時,他將在自己的第二個大學二年級開始從理科到文科的艱難轉型。
即便如此,門良杰仍感覺“挺順利的”。那時,剛剛脫下軍裝的他,“特別努力地想要轉成國防生,感覺轉成了的話,自己就不算離開部隊”。
甚至還沒有成為國防生,門良杰就開始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了。在當時駐清華大學國防生選培辦的支持下,門良杰被介紹到國防生大隊擔任骨干,并參與全校國防生的管理與服務工作。他與國防生這個群體越走越近。
2012年7月,門良杰轉系和轉國防生的申請得到了批準。當年,轉專業后的第一個學期,他一門專業課考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切似乎都如愿以償。但門良杰又有了新的愿望:到海軍去,上艦艇!
返校后,他參加了很多學校和海軍的共建活動,對海軍的了解越來越多,對國家海洋安全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2012年9月,航母遼寧艦入列的消息,更是讓他對遼闊的海洋滿懷憧憬。
又一輪的積極準備開始了。門良杰開始學習《海軍軍人手冊》,訂閱《艦船知識》等書籍;爭取各種機會參加海軍活動,參觀益陽艦、隨鄭和艦出海……2014年的海軍節,在清華大學舉辦的海洋觀教育日上,他又作為國防生代表發言,向在場的海軍領導表達了自己立志加入海軍的愿望。
從此,人們記住了清華有個“鐵了心想要當海軍”的小伙子。
2015年畢業分配,作為清華大學優秀國防生、優秀國防生干部畢業的門良杰,順利穿上了如浪花般潔白的海軍服。這個曾經摸爬滾打在塞北大漠上的陸軍退伍老兵,終于重返軍營,走向了更加寬廣卻陌生的大洋。
“門良杰模式”能夠被復制嗎?
門良杰并不是第一個通過轉國防生而重返軍營的清華大學生士兵。清華大學武裝部部長熊劍平介紹說,自2005年以來,該校應征入伍的大學生中,先后已有7人申請轉為國防生。
2010年暑假,退役大學生士兵李高杰到西北邊防哨所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課題調研。親身體驗了邊防官兵的艱苦生活,體會到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后,臨近畢業的李高杰毅然放棄保研、出國等機會,申請轉為國防生重返部隊,如今仍在新疆軍區某機步團工作。
也是在2010年,作為首位從清華走出的海軍大學生女兵,賈娜在退伍返校后也主動申請轉為國防生。后來,她回校讀研,并擔任國防生班輔導員;再后來,門良杰走進了她所帶的國防生班,她則在碩士畢業后重返部隊。
參軍、退役、轉國防生,不同年級的7名大學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這個數字,相對于自2005年以來參軍入伍的130多名清華大學生,并不算多。但他們的軍旅軌跡,已然勾勒出一條大學生士兵如何兼顧學業和軍旅夢想的現實路徑。而且,兩年的義務兵經歷,讓他們在重返軍營后開展工作感到“更有優勢”。
那么,“門良杰們”的這種模式,有被復制的可能嗎?
從2017年起,軍隊不再從普通高中畢業生中定向招收、不再從在校大學生中考核選拔國防生,這意味著退役大學生士兵要像門良杰那樣通過轉國防生重返軍營,政策的大門已經關閉了。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重返軍營的希望就破滅了。門良杰告訴記者,去年他有一位曾在本科期間服役兩年的同學,在碩士畢業后選擇了特招入伍,“執著于夢想的人,總能找到實現的途徑”。
在賈娜看來,退役大學生做出重返軍營的選擇,除了有軍旅情懷和夢想外,更有建立在對部隊有足夠認識基礎上的理性和堅定。這種理性,也正是他們在重返部隊之后,面對新的問題和困難時,依然堅守的力量源泉。
畢業分配到部隊后,有人替賈娜感到很虧:已服役兩年卻不算軍齡、相比同級別干部年齡偏大……但她覺得,這是自己的選擇,做喜歡的事、實現夢想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事。
門良杰也對即將面臨的未來做好了準備:“干好自己的工作,沒有那種當什么‘最年輕的指揮員’的設計。”不過,他也認為,如果有更完善的政策通道,使退役大學生能夠在完成學業的過程中繼續把軍隊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會更好。
“這不僅是幫助大學生士兵破解軍旅和學業的兩難選擇,也有助于吸引真正了解部隊的高學歷人才扎根軍營。”門良杰說。
(原題為:《重返軍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