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活好自己,勝過取悅他人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是小說《在輪下》。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的代表作。
豆瓣網友說:“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1891年,黑塞在全家的厚望中,以優異成績考入毛爾布倫修道院神學院。
然而,僅僅過了一學期,他便逃學自殺,并最終,被送入精神病院。
直到12年后,在卡爾夫老家長住的黑塞,再次回想起這段煉獄般的時光。
悲憤之間,他撕扯下自己的經歷,融入這部自傳式小說——《在輪下》。
阿德勒曾說:
定義自己的是自己,而不是環境、教育或素質。
人這一生,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

最大的心累,是活在別人的期待里
在我們的童年記憶里,父母總會拿“別人家的孩子”,來鞭策我們。
而小說主人公漢斯·吉本拉特,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天資聰穎,一點即通,因此收獲了校長、老師、父親,甚至所有人的器重。
大家對漢斯抱有巨大希望,期待他能考入神學院,成為小鎮的榮耀。
在這樣的環境中,漢斯不得已地,早早壓抑起了孩子的天性。

他放棄興趣愛好,幾乎將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并且由于過度勞累,早早得上了頭痛病。
可即便如此,周圍人無一關心他,而是愈發嚴苛,變態地要求他努力。
久而久之,漢斯自己,也將滿足眾人的期待,視為了畢生的宿命,即便心力交瘁,依舊心弦緊繃。
好在,由于基礎牢固,他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神學院順利錄取。
消息傳來,所有人沸騰了。大家拍手叫好,甚至本地的報紙,也將他放在了頭版新聞。
如愿以償的漢斯,以為終于可以享受假期。但沒幾天,新一輪的壓力又滾滾而來:
牧師覺得,漢斯應該趁熱打鞏固希臘語。校長告訴他,如果想在神學院名列前茅,就要加倍努力。
于是,漢斯不得去各處補課。甚至自己偶爾放松,都會產生負罪感,覺得對不起大家。
直到假期最后一周,眾人才勒令他無需用功了。
可漢斯卻早已對自由失去熱情,只是木然地等待著開學。
置身于大千世界,你我也許都曾為別人的期待而活。
為了一句“當媽的還這么愛打扮”,放下心愛的口紅,素面朝天羞于見人。
為了一句“不能做點正常的事”,放棄了喜歡的領域,行尸走肉般游走于寫字樓間。
為了一句“你怎么不能懂事一點”,壓抑了內心的想法,將自己套在對方的標準之下。
我們按照他人撰寫的劇本,來表演自己人生的喜怒哀樂。
卻又無數次被不甘和痛苦嚙咬著,并默默叩問:這樣的生活,你真的喜歡嗎?

這世上鮮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懂得。
一如《被討厭的勇氣》所說:
人生是不斷與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而非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下。

依附于他人,難得真正的救贖
進入神學院后,漢斯延續著過去的模式,埋頭學習,循規蹈矩,做著一名“好學生”。
可猝不及防地,一個與他截然相反的“問題少年”,闖進了他的生活。
男孩叫海爾涅,他驕傲、叛逆,積極反抗著眼前牢籠般的生活,活得熱情而自由。
漢斯本來無比排斥。可架不住內心壓抑的天性,他逐漸被吸引,被感召,并將其視為自己的精神寄托。
在漢斯眼里,課本是圣物,學習是不可褻瀆的崇高追求。
海爾納卻一針見血地指出:
你根本不喜歡這些功課,也不是自覺自愿地去做這些功課,純粹只是出于恐懼。
尤其是經歷了一次同學的自殺,壓抑已久的漢斯,似乎猛然覺醒。
他不再執著于分數和名次,也不再克制自己的靈魂,而是追隨海爾涅,像他一樣,去享受真正的生命。
他們一起散步,曬太陽,聊理想,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甚至會懵懂地談論起愛情。
眼見曾經的“優等生”走向“墮落”,校長用最溫柔的語氣,給出了最毒辣的提醒:
“親愛的。千萬別松懈,要不然就會滾到車輪下面去的。”
這句話,讓漢斯再次陷入糾結。他企圖回歸學習,卻始終力不從心。
更令他絕望的,他本想從海爾涅身上找到力量。
但對神學院無法忍受的摯友,卻逃離了這處牢籠,去追尋自己的世界。
沒了海爾涅,脆弱的漢斯,瞬間被打回原形。
他不敢抗爭,卻又無法跟上功課,只能任憑老師們責備自己墮落,并最終退學,回到老家。

奧修曾說:
“任何依靠別人的東西都無法使你達到最終的自由,你仍然保持是依賴的。”
海爾涅的出現,給了漢斯短暫的救贖。
可惜的是,自始至終,漢斯都是一副仰望者的姿態,從未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力量。
回歸現實,我們何曾不會這樣:
依賴父母,順從伴侶,追隨朋友……企圖從他人的生命中,給自己分得一點亮光。
然而,百態人生,各有前路。別人能渡你一程,卻無法護你一世。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試著自我救贖。
從每一次悲歡離合中修行,并練就一個更加強大的自己,人生才能峰回路轉。

隨波逐流的人生,注定悲劇收場
故鄉風景如舊,可對于漢斯而言,這里的一切,早已天翻地覆。
他本是小鎮的驕子,眾人尊崇的天才。
可再度歸來,卻淪為了街頭巷尾議論和嘲諷的對象。
理想和現實的拉扯中,漢斯慢慢走向了衰落。
他整日麻木恍惚,頹喪度日,等待著死神對自己的召喚。
他不再反抗現實,選擇了接受父親的安排,成為了一名機械工。
而當他向命運低頭,去融入市井生活后,他的人生,終于一步步墮入深淵。

他原本喜歡干凈,可如今卻為干凈的工服羞恥,因為工友們都穿得骯臟破舊。
他為雙手的水泡難過,可當工友說熬過就就好時,便默默吞下了委屈,繼續忙碌。
第一周的工作結束,漢斯已然心力交瘁。他只想好好休息一場。
但為了和大家變得一樣,并拉近關系,他還是勉強答應了工友共度周末的邀請。
混在人群中的漢斯,徹底失去了自我。他學別人抽煙,聽大家吹牛,跟大家走著一樣的路。
然而即便如此,各種嘲笑和譏諷,依然在耳邊此起彼伏。
心事重重的漢斯,終于克制不住內心的壓抑和痛苦,叛逆和放縱了一回。
他破天荒地將自己灌得爛醉,并拒絕別人的護送,獨自在黑夜中,踏上了回家的路。
可惜的是,這一次,漢斯終究回不去了。
因為就在當晚,他便不知何故,悄然墜河離世。
漫畫家蔡志忠說:
“死了才隨波逐流,活著就要做自己。”
這句話,像極了對漢斯命運的寫照。
他不是死在了那晚,那條河。從他選擇順從之時,他的人生,就已轟然隕落。

人活一世,最難的,莫過于和世界頑抗,去守住內心的方寸天地。
有些人犧牲自己的原則,去迎合他人的期待;
也有人壓抑自己的內心,去逃避現實的重荷,以為這樣就能被生活高抬貴手。
可到最后,非但沒有獲得想要的幸福,反而在卑微和迷失中越走越遠。
有句話說得好:
堅守底線,你不一定會得到全部你想要的。但你得到的,一定不是你討厭的。
活好自己,永遠是人生最重要的命題。

寫在最后
有人說:“《在輪下》是一部穿越百年的寫實佳作。”
生活在上個世紀的漢斯,不僅控訴了作者的命運。也掃射了無數當代人,喚起我們心底的“共鳴”。
這或許是因為,無論何時,如何活著,是人們永遠需要思考和面對的難題。
而借著這部作品,黑塞給了我們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
如漢斯般,在淪喪中落寞;如海爾涅般,在覺醒中重生。
恰似《秋日傳奇》開篇所寫:
“有的人能夠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這種人也許會成為瘋子,但或許,也會成為傳奇”。
原標題:《活好自己,勝過取悅他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