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于“碳”的高頻熱詞,您了解多少?
近些年新聞里頻頻出現有關碳的熱詞,碳中和、碳達峰、碳排放、碳交易等等。我們可能會在潛意識里覺得“碳”離我們很遙遠或者說是一些很超前的事情,其實不然,很多都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隨著話題的深入,還可能會接觸到碳關稅、碳邊境調節機制、綠色溢價、碳金融等詞匯,那么這些詞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們重點說一說。

碳關稅
碳關稅是在碳稅基礎上形成的概念,是在2007年由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提出,碳關稅也稱邊境調節稅(BTAs),碳關稅指的是指主權國家或地區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碳關稅本質上屬于碳稅的邊境稅收調節。說白了就是發達國家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征收的一種進口關稅。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這里不做評述。
碳邊境調節機制
碳邊境調節機制和碳關稅異曲同工,碳邊境調節機制最早是在2019年底由歐委會在綠色協議中首次提出,2021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建立一個與WTO兼容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決議,2022年3月15日,歐盟理事會正式通過實施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英文簡稱CBAM),CBAM自被提出以來就面臨很大爭議。有學者認為,單邊的CBAM可能會扭曲國際貿易,給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依賴高碳產品出口的低收入國家造成過度負擔、拖累這些國家低碳轉型的進程等。但歐盟認為,CBAM有助于加速歐盟相關行業脫碳,有助于將激勵非歐盟國家更加重視減少碳排放,有助于歐盟加速實現能源獨立戰略。
綠色溢價
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是主要由比爾蓋茨在其倡導零排放的新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中提出的概念,即將現有化石能源或技術更新為零排放燃料或技術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可以理解為是消費者購買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燃料或技術所支付的額外費用,也可以理解為使用零排放的燃料(或技術)的成本會比使用現在的化石能源(或技術)的成本高多少。目前,綠色溢價通常都是正的,也就是零碳排放的成本要高于當前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當然也有極少的情形下綠色溢價已經為負。蓋茨指出,實現碳中和最關鍵的就是要千方百計降低綠色溢價,降低綠色溢價的關鍵在于技術進步。
碳金融
碳金融是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等國際氣候變化政策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一般而言,這一概念泛指運用金融資本去驅動環境權益的改良,以法律法規作支撐,利用金融手段和方式在市場化的平臺上使得相關碳金融產品及其衍生品得以交易或者流通,最終實現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其實也就是把碳排放當作一個有價格的商品,可以進行現貨,期貨等等的買賣,碳交易市場就是碳金融的表現形式之一。
關于碳的熱詞還有很多,我們后面會陸續介紹,以期能夠給讀者們更多幫助可以更好地理解碳的相關話題及全球關注的焦點。
作者/Pierre 審核/老夏 編/angel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