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大片20年②|刀光劍影的大導江湖
【前言】2002年,一部旖旎恢弘的《英雄》橫空出世,由此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20年后,《長津湖》上、下兩部的票房累積近百億。
20年來,中國電影的年度票房從不足10億到突破600億大關,銀幕數量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在“中國大片20年”這個專題里,我們試圖通過梳理中國大片的時代記憶,搭建起中國電影產業興起的脈絡,回望中國電影21世紀以來的激蕩與榮光,也為中國電影下一個20年的造夢之旅添一抹展望。
上世紀90年代,在港片啟發下,時任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總經理張和平、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韓三平以及高軍等人,提出了要打造內地賀歲檔的想法。1997年,馮小剛根據王朔的小說改編的劇本《好夢一日游》(后改名《甲方乙方》)作為內地第一部自制的賀歲電影上映,獲得了3000萬票房。此后,《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讓馮氏喜劇電影在每年歲末成為了一項具有國民性的消費娛樂活動,電影的商品屬性和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激活。
但真正讓中國電影進入一個新紀元,走入“大時代”的,還得是2002年張藝謀拍出的《英雄》。20年前,《英雄》橫空出世,華麗璀璨的明星陣容,美輪美奐的視覺奇觀,近2.5億的奇跡票房……才算是全方位打開了中國電影的想象空間。

《英雄》劇照
盡管這部影片在當時被一部分人視作張藝謀效法李安(《臥虎藏龍》),緊跟“拍武俠給西方人看”的潮流故弄玄虛的跟風之作,但《英雄》所引發的觀影熱潮和之后對于一個時代的影響力都毋庸置疑。這部中國大片的“開山鼻祖”開啟了屬于中國大片的20年。這其中有無數中國電影人前赴后繼的心血和榮耀,也有許多如今回看令人啼笑皆非又五味雜陳的“彎繞”。
分階段來看,《英雄》開創的“武俠大片”熱,幾乎席卷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在電影的“門檻”還高高在上,資源大量集中在少數擁有話語權的出品方和創作方手中的時代,大導演們紛紛開始試水古裝大片。擅長人文的陳凱歌拍《無極》,擅長喜劇的馮小剛拍《夜宴》;原本頗有武俠類型功底的香港導演們也借由內地的資本和市場,把影片的規模和工業水準進一步擴充開來。

2000年至2006年國產電影票房前三甲
大導演相繼入局 江湖烽煙四起
《英雄》橫空出世的2002年,全年票房不足10億元,當年熱映的海外大片《指環王》和《蜘蛛俠》的內地票房分別是5600萬和4300萬元。而國產電影的第二、三名《天脈傳奇》和《河東獅吼》的票房都在2000萬級。
2002年12月16日,梁朝偉、張曼玉、張藝謀出席電影《英雄》上海發布會。視覺中國 圖
《英雄》以一己之力拿下了當年超過四分之一的票房,它所開創的視聽奇觀、華語大明星組合、海內外跨界藝術家制作團隊的建構,都為后來中國的商業大片提供了被廣泛參照的模式。
同時,《英雄》也是一部真正“走出去”的中國大片,兩年后,它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并且由于這部影片的畫面、音效、色彩之出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常常被拿來當作家庭影院的“試機片”。
用制片人張偉平的話來說,“《英雄》出現之前,我們的藝術家們,包括電影投資人,都沒有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也沒有看到一部國產片上映會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引起這么大的反響,第三沒有意識到, 電影是需要經營、營銷的?!?/p>
因此,《英雄》對于中國電影的意義是“啟蒙”式的,它真正讓電影的運作成為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的電影工業或文化產業 , 電影產業觀念從此開始逐步深入人心。

《英雄》劇照
兩年后,張藝謀奉上另一部大片《十面埋伏》,將自己的武俠美學進一步貫徹與延展。在《英雄》中作配的章子怡成為影片的焦點,拿出從小學舞的童子功貢獻了美輪美奐的“舞功”, 與劉德華與金城武兩位男神一起演繹了晚唐時期兩個捕快與一名歌妓的三角愛情故事。
《十面埋伏》同樣讓擅長視覺的張藝謀做足了文章。張藝謀提出對于影片中動作的構想,要始終處于奔跑或騎馬的動態之中,要“像古代的公路電影”。幾場大戰的“費工”程度也絲毫不遜于前作。據當時報道,光是牡丹坊一場耗資200萬元打造敦煌盛景,柱子做了200多根,真木手工雕的窗四五百扇,宮燈50多個,搭建就花了兩個多月。

《十面埋伏》劇照
為了追求畫面上的極致,劇組在以盛產葵花而聞名遐邇的國度烏克蘭,花了兩千美金買了當地的花種,雇了80多個當地的花農播種了金黃色的葵花。但受當年SARS疫情影響,待到全組簽證下來抵烏時,花只結出幾朵,花地成了草地,烏克蘭的雪季提前來到,張藝謀臨時改掉結尾,有了后來雪地中的凄美傷離別。

《十面埋伏》劇照
這一年,周星馳的《功夫》、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馮小剛的《天下無賊》,三部電影齊齊破億,把《魔戒》《特洛伊》《后天》等海外大片遠遠甩在身后。從此中國電影票房正式進入數以億計的紀元,每年都有電影突破億元大關。
2005年,又一位大導演“轉型”了,但似乎沒有張藝謀那么成功。如果說張藝謀的武俠片受到的爭議更多是來自知識精英的批評,導演是陳凱歌蘊含著東方哲學和文化隱喻野心之作的《無極》則是實實在在被大眾用口水從神壇噴下來的?!耙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吐槽梗至今流傳,而當年的負評似乎也成為陳凱歌多年來的一塊“心病”。

2005年12月11日,北京,陳凱歌、謝霆鋒、張柏芝、陳紅等《無極》主創來到八達嶺長城為影片造勢。視覺中國 圖
論“大片”的維度,陳凱歌一點不輸張藝謀。該片耗資號稱高達3億,匯聚全亞洲最重量級的明星陣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全片的拍攝耗時1090天,行程1萬多公里,動員人員最多的一天達2000多人,成為當時中國電影歷史上最大投資的史詩巨作。在尚未露出真容的時候,陳凱歌被猜測為要打造中國的“指環王”。盡管這部電影以1.81億登頂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和投資相比,卻是一場慘敗。

2005年12月16日,上海,電影《無極》首映,張柏芝、謝霆鋒同框。視覺中國 圖
同年,成龍大哥和他拍“警察故事”的好搭檔唐季禮也首次試水古裝,搞起古今穿越的《神話》,在當年也同樣大獲成功。作為一部內地和香港的合拍片,該片還請到了當年公認的“韓國第一美女”金喜善加盟,中韓雙語對唱的主題曲的走紅力度比電影更持久。長生不老的容顏,千年等待的癡情,有緣無分的愛戀,這其中的凄美與纏綿比《無極》來得更直白。
這一年的國產片票房第三名《七劍》同樣屬于武俠題材。徐克在此前《蜀山傳》和《黑俠2》兩部野心之作相繼失利后,已經3年沒有執導長片。當時被媒體質疑“江郎才盡”的徐克,帶著1.4億港幣的超高投資,重拾武俠,回歸自己最擅長的江湖故事,要拍一部氣勢恢宏,敘事龐大、瑰麗雄渾的武俠史詩。影片配比同樣豪華,美術指導是《臥虎藏龍》的黃家能,配樂是日本音樂大師川井憲次,視覺效果請的是《指環王》的制作團隊Digital Pictures Iloura,黎明、甄子丹、楊采妮、孫紅雷、張靜初、陸毅、金素妍等強大明星陣容加盟演繹。

2005年7月20日,北京,《七劍》劇組出席電影首映禮新聞發布會。視覺中國 圖
在影片的內地投資人、監制馬中駿的計劃中,《七劍》是一個宏大的構想:電影計劃拍六部,每部投資1200萬美元;電視劇計劃拍68集,每集投資100萬人民幣。另外,《七劍》還包括投資七八千萬的網絡游戲和動漫開發,再加上碟片、周邊,目的是將其打造成一系列的全版權多體系大IP。雖然最終,這個龐大的構想在“七劍”的江湖中沒能實現,甚至因為這部電影的滑鐵盧讓徐克在往后5年都不再碰武俠題材。但直到2010年開啟《狄仁杰》系列,顯然延續和實踐了之前的野心。
到下一年,另一位大導演馮小剛也跨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試水古裝武俠電影。盡管在此前幾年他的《手機》《天下無賊》依然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績,但當華誼2000萬美元投資的《夜宴》帶到馮小剛面前的時候,他決定要“拓展一下自己的戲路”。
同樣作為一部內地與香港合拍的電影,《夜宴》由華誼兄弟與寰亞聯合出品。類似的合拍模式在那些年的大片里成為主流,也為之后香港大批電影人的“北上”奠定了基礎。葉錦添專為《夜宴》打造了曠世宮殿,占地1.2萬平方米,成為當時中國影視場面里最大的宮殿內景,創作理念是將宮殿擬態成充滿欲望的幽幽鬼魂。同時,劇組取道阿爾山、莫爾道嘎鎮等地拍攝外景,同樣花費不菲。

《夜宴》內景截圖

《夜宴》外景截圖
譚盾的音樂和葉錦添的美術對于欲念森森的鬼氣發揮得一脈相承。張靚穎和國際音樂大師的合作,為電影大片歌唱主題曲后,在質感和段位上比同屆超女精進了一大截。
《夜宴》的故事是曹禺的《雷雨》和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王子復仇加亂倫戀的故事被馮小剛講得古典又“先鋒”。結果那一年,這個故事與張藝謀的第三部古裝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撞了個題。
“菊花殘,滿地傷”的故事,促成了張藝謀鞏俐分道揚鑣10年后的再度合作,也將張藝謀的“大片美學”推向巔峰。周杰倫的加入,為電影帶來的最多的娛樂話題,如今回看當電影發布的大量通稿都圍繞著周杰倫的一舉一動,宣傳效果拉滿,大概也能算得上十多年前一次很潮的“IP+頂流”模式的嘗試。

《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照
《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核心場景的宮殿取景于橫店,拍攝時有近3000個工人在加班加點布景,為了符合影片唐朝背景的拍攝需要,張藝謀要求筑起高達5米的圍墻,又在萬余平方米面積的廣場里,全部鋪上黃花,數量高達400萬朵。最多的一場戲,想要出動兩萬名群演,其中包括大量部隊官兵。
片中周潤發的龍袍由超過八十名工人用上一個多月時間趕制而成,全件戲服用金線釘滿了18K金片,重約40公斤,造價過百萬;而黃金盔甲由金屬鍍金制作,光頭盔就重約45公斤,周潤發為了駕馭戲服演戲早早開始健身。而劇組還特別訂制了一個與人同高的保險柜來存放戲服。

《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照
3.6億元巨額投入的“黃金甲”還首次真正實現了“全球同步”上映,《時代周刊》率先將剛剛上映的它選入“2006年度十大電影”。在這張榜單上,集中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馬丁·斯科西斯、羅伯特·德尼羅這些美國電影教父級人物的年度力作,而《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入選其中的唯一亞洲電影。

2006年12月14日,《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北京電影制片廠舉行首映慶典。吳宗憲、周杰倫同臺。視覺中國 圖
相比之下,馮小剛《夜宴》的1.3億票房要不如人意些,要知道2年前《天下無賊》已經能夠取得差不多的票房,但電影的成本可是要低上不少。
加上另一部同樣由周杰倫演唱主題曲的電影《霍元甲》,2006年共有3部電影票房過億。

2006年12月14日,《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北京電影制片廠舉行首映慶典。涂經緯、郭德綱、沈星、何炅穿上古裝造型主持。視覺中國 圖
不斷刷新天花板 擴容“億元俱樂部”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大片=古裝大片,是一個時代電影觀眾的共同記憶,而武俠片對于中國電影產業和工業的發展的確功不可沒。據統計,2002年《英雄》票房占當年總票房的27.8%;2004年 《功夫》《十面埋伏》兩部武俠片占當年總票房的22.2%;2005年《無極》《神話》《七劍》占當年總票房的19.5%;2006年《霍元甲》《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占當年總票房的20.6%。而如果只算這些武俠巨制占當年度國產電影票房份額的話,以上數字還要增加近一倍。
大片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助推毋庸置疑,從2002年到2007年,僅僅五年時間,國內票房總收入從9億元、10億元、15億元、20億元、26.2億元到33.27億元,加速遞增,6年漲幅達到360%。
2007年,《投名狀》和《集結號》年末雙雙破2億票房,國產影片總票房連續第5年力壓海外大片,有專家學者放下豪言,“中國電影迎來了穩定發展期,中國電影長線牛市的時代已經來臨。”
同時,自《英雄》始,華語武俠類型巨制在五六年間,跨界組合出武俠魔幻、武俠戰爭、武俠喜劇、武俠動作、武俠科幻等“亞類型”,張之亮的《墨攻》和陳可辛的《投名狀》堪稱典型代表,之后吳宇森的《赤壁》、李仁港的《三國之見龍卸甲》也沿著這一亞類型繼續越界拓延。
一方面,大導演大明星,加上其他藝術領域的頂級人才都在古典美學領域躍躍欲試;另一方面,大片所需求的投資金額,在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尚無法依靠內地票房收回成本,于是對于制片方來說,一個重要的功課是,投拍之初就需要預設海外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的收入。而本世紀初由《臥虎藏龍》締造的東方世界刀光劍影遼遠江湖的想象,也正對海外片商的胃口,古裝大片在海外銷售的維度,還意味著另一部分可觀的回饋率。比如在戛納,《夜宴》的海外版權銷售火爆。在正式上映前,馮小剛就宣布,影片的海外銷售已經完全收回成本,“之后國內的每一分錢的票房都已經是利潤了?!?/p>
2000年吳宇森拍完《諜中諜2》的時候,有記者問他是否有興趣再拍一些中文電影。吳宇森說,“不會了,我會繼續拍英語電影。”8年后,這位闖蕩好萊塢的電影大師帶著投資超過8000萬美元的《赤壁》再次刷新了華語電影“大片”投入的天花板。這個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分上下兩部呈現,梁朝偉、金城武、張豐毅、張震、胡軍、中村獅童、林志玲等主演組成了群星璀璨的陣容。
跟拍《赤壁》全程的紀錄片導演甘露說,沒有經過大片拍攝現場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復雜。本來定了在湖北長江拍攝,但因為環保問題不得不臨時改在河北片場拍攝;航拍的飛行器失事;補戲時失火,又造成1死6傷。

《赤壁》劇照
《赤壁》對于古代戰爭的表現堪稱登峰造極。片中用大量篇幅描述古代陣法,電影發揮了其無可取代的視覺呈現的優勢,而不僅僅是把明星捧上來塑造人物講觀眾已經耳熟能詳的故事。錐形陣、雁行陣、八卦陣等排兵布陣的方式都經過精心考究。重場戲的水上大戰,大約動用了2000艘各種古式道具戰艦匯集在河北一個四面環山的水庫。吳宇森集合三維電腦技術把這個水庫改造成長江,把四周的群山改造成赤壁,5家美國知名電腦特技公司負責影片的電腦動畫部分。據統計,《赤壁》重頭戲的CG規模堪比《指環王》。
在當時,與香港或好萊塢方面合資拍攝已有不少先例,而這部電影由于預算高、風險大,片方把目光投向了亞太地區。在《赤壁》6億人民幣的投資中,1.5億來自中國內地,剩下主要來自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吳宇森的美國公司取得成片擔保公司的成片保險,香港渣打銀行為影片拍攝提供部分貸款,可以說《赤壁》在融資和發行體系上提升了香港電影乃至整個中國電影的層次,甚至在之后中國電影產業更頻繁地提及完片擔保需求的后十年里,也鮮少有像《赤壁》如此成功的金融案例。據《鈦媒體》報道,由于版權預售做得很好,《赤壁》上映前已經覆蓋了成本。

《赤壁》劇照
盡管對于歷史的還原在當時引發了不少爭議,但不可否認,在歷史片大場面這個方向上,《赤壁》迄今無人能出其右。
而同年,在古裝大片的另一個方向上,《畫皮》打開了中國大片另一個方向上的思路——奇幻。陳嘉上導演將這個著名的聊齋故事,打造成了一個充滿現代色彩的愛情悲劇。獵奇特效、魔幻風格、催淚情愛和新奇想象力,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用高度類型化的敘事與新鮮的電影視聽手段呈現了一個東方奇幻世界?;ㄙM數百萬拍一段僅有六秒鐘的脫皮鏡頭,也為中國大片的奇觀呈現帶來了新體驗。
這部電影另一個里程碑式的意義在于它開創了國慶檔期,在10月拿下2.6億票房的《畫皮》激活了國慶期間電影院的活力。次年10月,《建國大業》《風聲》《麥田》《狼災記》蜂擁而來。日后這個檔期更是成為屢破紀錄,各家片方紛紛奉上王炸產品的“兵家必爭之地”。
那些年,有一個頗有年代感的詞用以衡量一個導演或演員的票房號召力,叫“億元俱樂部”。破億,曾經是中國電影衡量票房是否足夠成功的一道大關。2000年到2003年只有兩部電影票房破億,到2009年,一年里能夠躋身億元俱樂部的電影已經有10部之多。除了原本“三足鼎立”的三位華語大導,以及在類型表達上比內地導演更有優勢的香港導演之外,陸川(《南京!南京!》)、寧浩(《瘋狂的賽車》)、金依萌(《非常完美》得益于章子怡監制及主演)都躋身成為這個頂尖俱樂部的成員。此外,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也在其中。有學者形容,中國電影的大片門檻,從“三國演義”時代,進入了“戰國群雄”時期。
盛極而衰,新類型醞釀崛起
一種轉變發生在2007年以后,隨著本土市場空間的急劇增長,發展期的中國式大片漸漸從江湖的刀光劍影中剝離?!都Y號》《建國大業》 為代表的新主流電影,開始對中國主流文化與主流價值形態的當代建構;《葉問》《十月圍城》為代表的影片開啟了對傳統英雄精神的復歸;《長江七號》《畫皮》《讓子彈飛》 等各類影片在合家歡、奇幻、喜劇等類型上做出充分的拓展與融合。古裝動作大片雖依然維系著一定的體量并繼續發展,但逐漸式微已成既定事實。
2009年,《建國大業》開創了主旋律電影“數星星”的模式,這一“創舉”被廣泛沿用到之后十多年同類型影片的創作中,開啟了一片明星效應最大化的試驗田,4.2億的票房刷新了市場對主旋律作品的想象力。
另一部諜戰電影《風聲》,將波譎云詭的劇情編排中復雜的人心演繹得驚心動魄,它的成功超越了當年2.35億的票房成績,至今仍是公認該類型在華語電影領域無法超越的天花板。
張藝謀改編自科恩兄弟《血迷宮》的“吊詭”之作《三槍拍案驚奇》,雖然依舊能夠保持2億+的高票房,但和張藝謀自己相比實在是滑鐵盧,何況這部電影遭遇的惡評,可謂濃縮了觀眾對于那些年古裝大片的“假大空”的反感。

《三槍拍案驚奇》劇照
2010年,《阿凡達》在華狂攬13億人民幣票房,3D、IMAX等放映新技術成為電影的新命門。那年的內地電影票房冠軍是《唐山大地震》6.49億元,刷新了國產片的紀錄。
《唐山大地震》的票房收入超過了《赤壁》兩部的總和,這部唐山市政府為紀念城市“重生”并借此進行城市營銷的“命題作文”,被馮小剛講出了十足的新意。有別于此前的所有大片,《唐山大地震》開創了災難類型的視效奇觀探索,片中劇烈地震場面僅有7分鐘左右,但大地震來臨時萬物崩潰的悲壯畫面通過大銀幕逼真地呈現時,滿目瘡痍的景象,還是著實令觀眾驚心動魄。而這短短特效的制作費用就高達近8000萬元。
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市場高歌猛進地進入了百億時代。導演陸川后來在一次回顧電影從業之路的講座中提道,時任中影集團董事長的韓三平曾激動地說,“我相信我活著的時候能看到中國電影300億”,“他當時咬著牙,手在抖,像是在說一個天大的預言?!?/p>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賀歲檔史無前例地聚集了姜文、馮小剛、陳凱歌三位頂級導演,若不是張藝謀將《山楂樹之戀》提前了檔期,觀眾將看到四位大牌導演同臺飆戲。“一個檔期能夠同時容納多少電影”“市場的蛋糕是否能夠讓家家都吃飽飯”,也受到史無前例的空前討論。
《讓子彈飛》的出現,宣告了中國式喜劇大片的誕生,“站著把錢掙了”的年度口號,也引發了對大片在市場需求與藝術立意之間多元調試的深度思考。在這樣一部由藝術精英奉獻出的商業大片里,觀眾找到了一種對主流文化和舊有秩序進行再造的快感。

《讓子彈飛》海報
陳凱歌再度在浙江象山為電影造城。耗資4000萬搭建占地面積152畝的“孤兒城”,城池內有桃園行宮、鐵匠鋪、學堂、公孫府、市場、軍營、屠岸賈府等場景建筑。而《趙氏孤兒》過億的票房,和同一年的《唐山大地震》6.49億、《讓子彈飛》6.36億、《非誠勿擾2》4.71億的票房相比,已然體現出觀眾對于古裝大片的“審美疲勞”。
至于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國》,雖然同是一部古裝大片,但它雜糅了懸疑探案的類型,并開啟了一個“狄仁杰宇宙”的IP,系列電影聯動著游戲、地產樂園等一系列開發,這是屬于中國電影下一個階段的進階與瘋狂。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劇照
放眼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是中國電影自院線制改革的“必然選擇”后,生產力不斷解放,市場容量持續擴大,產品開發有效拓展的10年,無論是產量、票房收入、銀幕數量、觀眾人次等與電影產業相關的指標都高歌猛進地大幅增長。電影消費成為人們文化消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文化熱點乃至社會熱點。
百億市場的鏖戰下,古裝大片的歷史使命,也階段性地完成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