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加拿大策展人遭解聘,藝術家抵制柯尼希畫廊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近日突然宣布解雇四位高級策展人,其中包括該館首位原住民策展人,起因或是四位職員反對以殖民主義和反原住民的方式來運營原住民方式和去殖民化部門。
德國畫廊主約翰·柯尼希,他因為性騷擾指控而失去多位代理藝術家。上海同濟大學教授袁烽的團隊近日獲國際知名設計獎項的最佳市政建筑獎,青年藝術家王郁洋的作品來到OCAT上海館。《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高級策展人格雷格·A·希爾等
四位職員突遭解雇,前館長已于去年離職

格雷格·A·希爾
位于渥太華的加拿大國家美術館近日突然宣布解雇四位高級策展人,包括奧丹原住民藝術高級策展人格雷格·A·希爾、副館長兼首席策展人凱蒂·斯科特、修復和技術研究主任斯蒂芬·格里特和傳播高級經理丹尼絲·塞萊。美術館臨時館長兼CEO安吉拉·卡西在給員工的通信中寫道,這次令人震驚的解雇事件背后的原因是“重組”,她表示這是“眾多因素的結果,是為了讓美術館的領導團隊更好地配合機構的新戰略計劃”。
已在該機構工作了22年,并且是加拿大國家美術館首位原住民策展人的希爾迅速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他在社交媒體的帖子中寫道:“我想在它變成毫無意義的陳詞濫調之前說出來。真相是,我被解雇是因為我不同意以殖民主義和反原住民的方式來運營原住民方式和去殖民化部門,并對此深感不安。”
去年夏天,前館長薩沙·蘇達離職,出任費城美術館館長。在美術館工作期間,蘇達在增加員工和參展藝術家多樣性方面獲得了良好聲譽,并致力于增加博物館和原住民社區之間的接觸。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前路易斯·布爾喬亞的《媽媽》(Maman) 圖片:Sam Valadi/Flickr
自2007年起資助原住民策展人職位的收藏家和慈善家邁克爾·奧丹告訴加拿大《環球郵報》,解雇專門研究易洛魁語言和文化以及全球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希爾讓他感到“非常驚訝”,他補充說:“我的印象是,格雷格在將原住民藝術引入美術館方面做了值得稱贊的工作,前館長皮埃爾·泰貝熱最初要求我捐贈格雷格的職位時,美術館正是缺少這一點。”奧丹說,美術館曾建議他重新調整捐贈方向,但他尚未檢閱他們的提議。
德國柏林|畫廊主約翰·柯尼希
因為性騷擾指控而損失多位代理藝術家

約翰·柯尼希 圖片:Thomas Niedermueller/Getty Images for IMG
在柏林和首爾設有空間的柯尼希畫廊因為畫廊主約翰·柯尼希最近深陷性騷擾指控,很多代理藝術家選擇離開。據外媒報道,斯堪的納維亞藝術家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以及德國畫家卡塔琳娜·格羅斯和科琳娜·瓦斯穆特最近幾周都與該畫廊斷絕了關系。現居柏林的藝術家莫妮卡·邦維奇尼也于本月初“暫停”了與畫廊的關系。但此后不久,她成為匿名團體Soup du Jour團體的目標,該團體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認為這位女性主義藝術家沒有完全切斷與畫廊的關系,這與她的藝術實踐的核心原則產生沖突。柯尼希畫廊隨后放棄了她,說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她免受進一步的網絡攻擊。
約翰·柯尼希是著名策展人卡斯帕·柯尼希的兒子,后者是法蘭克福Portikus當代藝術空間的創始人,并長期擔任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館長。年輕的柯尼希于2002年在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畫廊。今年8月,《時代周報》公開披露,他被多名女性指控對她們進行了不當觸摸或交談。柯尼希通過他的法律代表強烈否認了德國媒體對他的指控,漢堡法院最終迫使該報撤回了8月文章中的一些陳述。該報于10月15日重新發表了原始文章的修改版本。
最近幾個月已經有多位著名藝術家離開柯尼希畫廊,一些是在對柯尼希的指控被公開之前。其中包括法國跨學科藝術家卡米爾·亨羅、現居倫敦的阿根廷跨媒介藝術家艾瑪利亞·皮卡、曾獲得特納獎的英國雕塑家海倫·馬爾騰等。這些藝術家都沒有把他們的離開與對柯尼希的指控聯系起來。畫廊通過發言人表示,它“不對藝術家的離開發表評論,在其20年的歷史中也從未發表過”。
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袁烽
其團隊獲知名設計獎項的最佳市政建筑
由英國知名設計媒體Dezeen主辦的Dezeen Awards是世界上具有權威性的年度設計獎項之一,旨在表彰世界最優秀的建筑、室內、產品項目,以及杰出的創意機構和個人。
2022年,全球共評選出11個建筑類獲獎項目,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袁烽教授主持設計的學校特色扶貧項目——永安上村村民議事中心榮獲最佳市政建筑獎。

永安上村村民議事中心

永安上村村民議事中心
永安上村村民議事中心,是同濟大學定點幫扶云南省云龍縣打造永安示范村的重點項目之一,自2019年5月起歷時1年半建成,該中心依山勢而起,長廊跌宕起伏宛若心形,故又被稱作“永安之心”。它既是鄉村基層組織的議事空間,也兼具村民聚會、舉辦儀式之功能。
主創袁烽,1971年生,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長期致力于建筑智能設計與數字建造的研發工作。他說:“村民們需要的是一座真正從場地內生長出的房子,給他們提供真實的身心庇護。他們非常看重可以進行有一定規模活動的公共空間,大到婚喪嫁娶,小到日常閑聊活動,都需要相對開敞的室內外公共空間。”
這座建筑可以稱得上是“生于自然,融入自然”,建筑師從低成本建造策略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地結合當地工藝,使用由現場附近的紅砂巖制成的夯土建造。村民可在廊下交流,在檐下閱讀觀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方式,這里將成為鄉村精神記憶的家園。
Dezeen設計獎評審團對中國這一在貧困山區公共空間的創新營造實踐給予的評價是:“這是一個大氣的鄉村公共建筑,它贊美了當地文化,提升了居民在地文化的生活內涵。這更是以現代方式創造性使用傳統材料的絕佳示范案例。”
上海|青年藝術家王郁洋
OCAT上海館個展,液體的月亮和墻上的汽車
近日,青年藝術家王郁洋的新展正在OCAT上海館舉行。王郁洋以制作由數千個耀眼燈泡組成的人造月亮而為人所知。在OCAT,一輪或明或暗的熒青之月從藝術家體膜里那數十億棲息在肉體和內臟上的微生物和生物量構成的地下世界發出光芒。
王郁洋,1979年出生于哈爾濱,曾經就讀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自200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并在北京居住和創作。王郁洋雖然使用新興媒介進行創作,卻不強調技術的新奇。他似乎更感興趣于“過時”的技術、“破壞”美學及物質浪費帶來的藝術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種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內在潛力。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展覽空間由奇特的阻隔和空地,以一種吹毛求疵的精確呈現,其間亦散落著怪誕的物什。這種略帶神秘意味的布局并非超現實主義夢魘的后果,也非某種浪漫主義者的狂想所致。它使肉眼和知覺不可見的東西得以顯現。此外,濕度、干燥度、空氣中漂浮的微粒,以及OCAT里來去的來訪者等構成日常生活的林林總總,也促成了這里詭異的景觀。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3月12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