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科創中心哪家強?這份報告從5個維度評估130個城市

評估結果概覽。 報告截圖
11月26日,首屆世界地理大會會期第二日,《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指數2022》面向全球發布。
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組織相關力量,構建了一套覆蓋33個指標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體系,對全球130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科學測度,形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指數2022》(Global S&T Innovation Center Index 2022,以下簡稱GSTICI2022)。
“我們發表該指數報告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一些直觀的數據、指標來進行國際向的比較,發現我們國家以及地方的短板,在今后的政策制定、發力點上,能盡力補短板、拉長版,促進科技創新中心的進一步建設。”11月27日,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中國地理學會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杜德斌教授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該指數計劃每年發布一次,以動態監測全球各項指標的變化。

2022年11月26日,首屆地理大會第二日,《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指數2022》發布。 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圖
五大維度揭示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現狀特征

GSTICI2022指標地理搭建體系。報告截圖
根據該報告,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分布呈現顯著的歐洲、北美和亞太三足鼎立格局。綜合排名前100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有34個在歐洲、30個在北美、29個在亞太。美國領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綜合排名前100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美國獨占26席,更有13個進入前30強,舊金山-圣何塞是全球最為頂尖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不僅綜合排名全球第1,在創新要素全球集聚力、技術創新全球策源力、產業變革全球驅動力這三個單項排名上也是全球第1。
具體到中國,有20個城市進入全球綜合前100,有5個城市進入前30,均僅次于美國。中國進入全球前100的20個城市,有一半位于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北京高居全球第5,是中國排名最高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排名第66。長三角地區:上海排名全球第10,杭州第18,南京第32,蘇州第62、合肥第85;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排名全球第12、廣州第21、香港第47。在產業變革全球驅動力單項排名上,中國有6個城市躋身前30,其中,北京高居全球第2,以微小差距落后于舊金山-圣何塞。

中國科技創新中心分布。 報告截圖
此外通過評估,揭示出與美國、歐洲頂尖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相比,中國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卓越創新人才、頂尖科研主體、創新引擎企業、高質量創新成果、國際科技合作、創新環境建設等方面上,仍存諸多短板。
上海進入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一方陣,但存在五大主要短板
GSTICI2022測評結果顯示,上海綜合排名全球第10,躋身全球第一方陣。同時,上海在創新要素全球集聚力單項上排名第10,在科學研究全球引領力單項上排名第11,在技術創新全球策源力單項上排名第15,在產業變革全球驅動力單項上排名第7,在創新環境全球支撐力單項上排名第15。
綜合來看,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在諸多方面形成明顯優勢:上海已成為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網絡的核心樞紐,吸引的外商研發投資規模和全球風險達到863.5億美元,位列中國城市之首,全球第5;上海已形成強勁的創新創業活力,根據胡潤百富發布的全球獨角獸300強名單,上海擁有16家企業,位居國內第二、全球第四;上海經濟發展綜合優勢突出,上海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6698億美元,首次進入全球前五,位居第四,這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基礎。
然而,與排名前5位的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倫敦、東京以及北京等城市相比,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明顯存在“五大短板”。
一是卓越創新人才相對不足。上海在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普利茲克獎等頂尖科技獎方面尚未實現“0”的突破,卓越創新創業人才不足已成為上海提升科創中心能級的重要制約。
二是頂尖科研主體比較缺乏。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等頂級科研主體相對缺乏也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短板。
三是創新引擎企業亟需培育。與全球著名科創中心相比,上海在創新引擎企業方面的差距較大,僅有全球研發百強企業1家,最具創新性企業和PCT專利產出100強企業均為0。
四是高質量創新成果相對較少。在權威科研產出和前沿科技產出方面,上海與頂尖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差距也相當明顯。如,高被引論文發表量上海為1216篇,遠低于舊金山-圣何塞,也僅約北京的1/2。在PCT專利公布量上,上海為4003件,僅約為深圳的20%和北京的47%。
五是高水平開放創新仍需加強。上海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上海的國際科學組織總部數量僅為4家、全球頂尖期刊更是為0,與倫敦、紐約等存在明顯差距。
據此,杜德斌提出五點對策建議:一要切實厚植卓越創新人才成長土壤;二要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主體;三要加快培育科技“引擎”企業;四要深化以成果質量和價值為導向的科技評價改革;五要構建高水平開放創新新格局。
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指數2022》全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