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大豆選育團隊: 加快良種選育 保障種業安全
11月24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3號綜合樓3樓實驗室內,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博士陸少奇走到實驗臺前,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申請的博士課題——大豆百粒重相關基因功能研究正處于關鍵階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大豆的單產和品質,優化品種結構,對于保障大豆產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了解,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已搜集研究大豆地方品種7000余份,在大豆主產區東北、黃淮和南方地區選育新品種30個,目前已攜手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重點攻關研發大豆分子設計育種芯片,建立大豆全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開展大豆低緯度地區育種工作,培育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推動一年五代大豆育種研發工作,快速提升育種進程,服務國家種業戰略。
實驗室研究不停歇,大田育種試驗也在加快前期準備工作。當前,三亞崖州區壩頭基地正進行土地平整等工作,為今冬大豆南繁育種提供良好基礎。
2021年,研究院落戶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后,高位嫁接所在院校優質學術資源,首次將南京農業大學熱帶大豆選育團隊引入壩頭基地開展大豆產量試驗工作。團隊當年3月在三亞對1356份大豆種質資源進行適應性鑒定,并遴選新近育成的大豆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其中4份大豆品種畝產超過500斤,遠超國內平均畝產270斤的水平。同年12月進行第二次試驗的畝產同樣高達500斤,成績喜人。
“我們去年在三亞進行的大豆種質篩選和品種試種,對于我國南部、東南亞等低緯度地區新品種選育及擴大大豆種植,優化進口來源結構,保障我國大豆產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副教授張焦平透露,在去年篩選出30份農藝性狀綜合表現較好且具有高產潛力種質資源的基礎上,團隊今年還將在三亞鑒定近1000份的種質資源,繼續大豆低緯度適應性篩選,以期獲得更多優異的種質,同時將開展耐鹽、耐旱等環境耐逆性種質篩選及遺傳研究工作。
“毛豆是海南重要農產品之一,試驗成功的大豆品種將有望助力當地種植具有自主產權的大豆品種,賦能產業安全。”陸少奇說。據了解,研究院正著力探索推動大豆產業在海南由南繁加代轉變為鮮食大豆的全年育種研發、由育制種向鮮食大豆產業鏈、由季節性農業產品向全年供給性產品拓展,探索打造服務全國鮮食大豆生產基地和制種基地,為推動海南南繁產業發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助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充分發揮海南的地緣優勢、資源優勢,依托海南南繁選育的優質熱帶大豆品種,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成立“‘一帶一路’國際大豆產業科技創新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品種比較試驗,為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大豆產業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021年,我們篩選出19個中國非轉基因大豆品種在緬甸3個點進行示范種植,獲得畝產超過500斤的高產品種,比當地品種增產83.68%,這表明我國南方一些大豆品種廣適強。”張焦平透露,今年該團隊和老撾的企業合作在當地進行試種,目前大豆長勢良好。
來源:海南日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