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是這些書,讓我看到最遙遠的附近

《萬箭穿心》劇照。
城市化、經濟浪潮、流動人口、城中村、女工、三和大神……
在各種新聞,或者書籍研究之中,你一定常常看到這些詞語。少部分人會“感同身受”,大部分人覺得“與我何關”。
在北上廣深,或是在其他的城市,流動人口源源不斷地為新城市的興起輸入勞動力,他們來自底層,有著平凡的夢想,尋求更好的生活——但大部分時間里,他們是隱形的。他們在我們附近,卻又如此遙遠。
今天這份書單里,他們不再是隱形人,而是主角。
《中國女工:新興打工者主體的形成》

潘毅 著,任焰 譯
九州出版社,2011-4
1993年的一場工廠火災事故,讓學者潘毅關注到了 “打工妹”這一新興群體,并且寫出了《中國女工》。
在追尋“現代化”的腳步中,她們是最常被忽視的群體。她們在城市的生活時間一般為4-5年,累積了一定的積蓄后大部分會返鄉。這些女性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但是她們的打工與返鄉歷程卻堅實地嵌入了市場經濟之中,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在潘毅的書中,我們可以更加具體地看到無形的力量如何作用于個體身上。
《打工女孩:從鄉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

[美] 張彤禾 著,張坤 / 吳怡瑤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3
在美籍華人作家張彤禾看來,比起年輕男性,遷徙給年輕女性所帶來的影響也許更具變化、更復雜。她很好奇這些打工女孩如何駕馭這趟從傳統到現代、從“低社會地位”到“有價值的”的旅程,以及她們及家人在這一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沖突。
為此,張彤禾前往東莞,花了兩年時間,以伍春明和呂清敏這兩個打工女孩作為核心人物,深入了解這一群體在東莞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甚至跟著呂清敏回湖北老家過春節,她的感受是:只有見過村莊,你才能明白城市對這些女孩意味著什么。
對打工女孩來說,工廠是做什么的從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帶來的艱難或機遇。出去,到城市去,打開了她們的世界,帶來了改變人生的機會。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國流動人口的空間、
權力與社會網絡的重構》

[美] 張鸝 著,袁長庚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3
翻閱本書時,你會驚異于寫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觀察仍然可以解釋當下中國城市-鄉村互動中出現的人口流動現象。
張酈在1994年通過探訪北京的“浙江村”,為劇變的中國寫下了注腳。在她看來,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及與世界資本主義接軌的副產品——“流動人口”,在之前的研究中被過于簡化。改革開放初期的美好愿景及西方守舊的思維沒有很好地關注到流動人口的復雜性。
市場化的推進、私有化的改革、全球資本涌入等等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口的流動,城市和鄉村的權力也發生了變化。
從“盲流”到“農民”再到“農民工”和“流動人口”,表述的變化背后是深刻的社會變遷。當農民不再被捆綁在土地上,市場化對他們進行解放之時,城市必須要面對這一群體的復雜性和他們所帶來的原有的鄉土社會關系。
嚴謹的理論和扎實的田野之下,我們看到的是真實、復雜、頑強、有生機的底層社會。
《落腳城市:最后的人類大遷徙與我們的未來》

[加] 道格·桑德斯 著,陳信宏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7
如何稱呼位于城市邊緣的鄉村移民聚居區,反映了人們對待它的態度。在中國,它們通常被稱為“城中村”,加拿大專欄作家道格·桑德斯則稱之為“落腳城市”(Arrival City)。
美國城市理論家邁克·戴維斯在著作《布滿貧民窟的星球》(Planet of Slums,2007)中認為,“城郊貧困——一個悲慘的人類世界,大部分切斷了來自鄉村的生存團結并游離于傳統城市的文化和政治生活之外——是不平等的最新面孔”。
道格·桑德斯則善意得多,在他看來,那種認為落腳城市只是貧民窟的說法,“其實誤解了落腳城市的都市野心”,這里的居民仍然有著通過努力實現階層躍遷的夢想。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

田豐/林凱玄 著,龔詩琦 譯
新經典·琥珀 | 海豚出版社,2020-8
像深圳這樣的巨型城市興起,需要依靠百萬計的“流動人口”提供勞動力。大多數時候,他們生活在城市的縫隙之中,這個縫隙就是城中村。
“三和大神”則是這群流動人口之中的邊緣人。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了正常、穩定的生活。他們無法融入城市,也無法返回鄉村,既沒有動力也沒有金錢尋求普通的生活,于是他們過著“有一天算一天”的生活。
《豈不懷歸》中,作者用扎實的調查構建起了“三和大神”的日常。他們為什么會陷入此種生活,他們生活里的秩序是怎樣的,都得以清晰展現。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高歌猛進的經濟浪潮里,被忽視的暗流。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生》

[美] 芭芭拉·艾倫瑞克 著,林家瑄 譯
后浪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8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的底層臥底生涯,始于跟《哈潑斯》雜志編輯一次關于貧窮問題的討論。于是,年過半百的她去了佛羅里達州、緬因州和明尼蘇達州,干了包括餐廳服務員、保潔員、超市售貨員等六份低薪工作。
她發現,如果沒有親身體驗,根本不知道底層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小面包就是一頓午餐;最大的苦惱是住宿問題,要么合租,要么住在廉租旅館甚至住在車上;從事體力勞動容易導致肌肉勞損、患上關節炎,然而沒有健康保險,有病痛只能靠吃止痛藥續命;手停口停,一天沒有薪水進賬就沒有飯吃。
對艾倫瑞克來說,這只是一場生存實驗,雖然艱難仍有退出的機會;但對于底層的人來說,這就是現實。
· END ·
作者丨程遲、譚山山
校對 | 楊潮
原標題:《是這些書,讓我看到最遙遠的附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