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汪小菲是怎么以一己之力黑掉巨蟹座的?
本篇原創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DT塔門(ID:DT-Tamen),文 字:菜乙己、張晨陽;編 輯:唐也欽;可視化:鄭舒雅 ;數 據:董道力;運 營:蘇洪銳;監 制:唐也欽。

?2022年11月21日,全網巨蟹座風評被害。
事情起因是臺媒報道,大S起訴汪小菲未履行離婚協議,從今年3月份開始,再未給她支付過生活費,目前累計欠款超500萬,因此,大S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隨后,巨蟹代言人(無人承認版)汪小菲在微博上瘋狂輸出自己的委屈和付出:先是用著名的「不想再付電費了」梗引起全民吃瓜,然后是「窩囊廢,不會換個床墊嗎」來攻擊前任的新老公,后面又爆出小S的勁爆新聞……
不過,誰也沒想到,一切發瘋的源頭是汪小菲回復網友的那句:「我巨蟹座,這次真的被整急了!!!”」

?01
巨蟹座被黑始末
汪小菲「我是巨蟹座」的豪言一出,立刻引起全網討論,微博話題迅速發酵。
最初,微博上被討論的還是#巨蟹座汪小菲#、#汪小菲說別惹巨蟹座#這些話題。隨后,星座博主陶白白立刻跟上節奏:「別問我了,我也不敢惹。」于是#陶白白不敢惹巨蟹座#也迅速登上了熱門話題。
再之后,網友還衍生出了#汪小菲巨蟹座文學#以及#摩羯座向太VS巨蟹座汪小菲#的大戲。

更具體來看,大家都在討論什么?
從評論區來看,內容大抵包括三類。
第一類是星座愛好者。在評論區艾特星座博主、星座大V求解釋、求分析,或者一本正經地分析巨蟹座,發表自己的觀點:「汪小菲不能代表巨蟹座,他這把年紀早上升星座了。」
第二類則是巨蟹座本人和巨蟹座受害者親自下場。曾被巨蟹座傷害過的人,立刻跑來表示認同:
「我身邊認識的幾個渣男都是巨蟹男。」
「前任就是巨蟹,情緒化、發瘋,快跑……」
要么巨蟹本人「擺爛式承認」,當得知汪小菲也是巨蟹座時,恍然大悟似的表示「一切都通了」:我們巨蟹就是這樣愛發瘋、真的,我們巨蟹沒有一個好東西……

當然 ,更多人表示的是:「巨蟹風評被害。汪小菲你發瘋就發瘋,求求別來禍害巨蟹座。」
我們統計了熱度最高的兩個話題#陶白白不敢惹巨蟹座#和#巨蟹座汪小菲#評論區的關鍵詞,想看看大家圍繞「星座」都在討論什么?都有什么情緒?結果顯示,「風評」、「被害」、「發瘋」的詞頻最高,認為「很準」的僅排第八。

?最后一類是看熱鬧的旁觀者。雖然「我不是巨蟹」「我不了解巨蟹座」,但并不妨礙「我也參與玩梗」。

?也有人以看客的身份心疼那些風評被害的巨蟹座。比如脫口秀演員史炎就發微博稱:「男人至死是少年,巨蟹座北京孩子除外。」

?至此,這場「星座學」「星座黑」「星座鄙視鏈」的討論達到高潮。
02
當我們聊星座時,
我們到底在聊些什么?
既然又有人覺得風評被害,又有人說汪小菲是巨蟹座表率,那么巨蟹座的本體到底是什么?
我們瀏覽了小紅書三個月內的筆記,遺憾地發現討論巨蟹座時出現的關鍵詞——
Top1,是「拿捏」。
Top2,是「笨蛋」。
(免責聲明:此數據統計結果僅代表小紅書用戶對巨蟹座的看法,絕不影射塔門對此次汪小菲發瘋的任何觀點或立場。)

就像所有星座命格的描述一樣,有關巨蟹座的關鍵詞雖然也極盡自相矛盾之能事,但最后又都有自圓其說的本領。
比如:
「拿捏巨蟹座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讓他覺得你在拿捏他。」
「巨蟹座越喜歡你就會表現得越不喜歡你。」
「不是巨蟹不主動,只是巨蟹的主動太難懂。」
……
有關星座的討論之所以如是,大概是因為當我們討論星座時,我們總是在討論某幾個彎彎繞繞、迂回曲折、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生命題。
我們打開陶白白的小紅書主頁,就會發現如果按照內容方向分類,他的視頻基本都集中在這三個話題:
戀愛、交友、個人成長。

超過一半的視頻在聊戀愛,交友和個人成長相關內容各占了四分之一,“感情”也是所有視頻中最頻繁被提及的關鍵詞。
而在這些專業分析之外,星座作為一個意義籠統卻被廣泛使用的標簽,也已經蔓延到了日常的每個縫隙里:
在985相親平臺「陌上花開」,每位嘉賓的簡介里,「星座」甚至排在了「畢業院校」的前面;
在求職平臺「Boss直聘」,每位求職者的個人主頁,在填寫出生年月后,都會自動顯示其「星座」;
……
從找工作到找對象,星座仿佛包攬了所有最難解的人生課題。
但星座真的有答案嗎?
或者應該問:我們真的相信星座能給出答案嗎?
03
當我們相信星座, 我們到底在相信些什么?
據Gallup、YouGov等調研組織統計,在許多歐美國家,超過1/4的人相信占星學。
在中國,頭部星座博主如陶白白,僅在抖音一個平臺就坐擁2200萬粉絲。
所以到底,「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星座?」
在這個問題下,知乎網友犀利辣評:「是人都喜歡聽好話。」
并不全對。
雖然大多數星座博主都極擅語言包裝的藝術,但「金牛座摳門」、「處女座潔癖」、「射手座花心」等等常見的星座描述,也確實不全是傳統意義上的好話。
更為官方的解釋,來自一個被用爛了的心理學現象——「巴納姆效應」。
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巴納姆效應的:「人們會對于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于很多人身上。」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我們主觀上想要相信一件事、或者已經有了一個先行結論,因此會把「星座」作為一種工具去佐證自己的觀點。
而我們相信、或者愿意相信的事,并不全是傳統意義上的「好話」。比如今天我們相信「水逆」,曾今我們(或我們的祖先)也信過「印堂發黑」。
比起聽好話、討吉利,玄學諸如星座(以及占星、星盤、塔羅等等更為冗雜的算命形式)的最終任務或許只是為了幫我們解釋、并應對厄運。
這大概也是為什么,當人的處境越艱難,就越需要、也越有可能相信玄學。
英國占星師Penny Thornton稱在新冠疫情期間,她的個人占星網站流量上升了20%,收到的占星相關郵件咨詢,也比平時多出了33%。
豆瓣用戶@笑笑有被謝到 問網友:「為什么我都一把年紀了還相信星座啊!!!! 」
評論有人回復:「因為你都一把年紀了……」
言下之意似乎暗指:隨著年齡變大,人生的可能性也隨之變小,而僅剩的浪漫和希望,是否也只能從玄學中尋?
或許這才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星座來給生活做注腳:不然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一切的不可預測、不可掌控、與不可知?亦如寺山修司的電影所說:
「痛苦是不變的,改變的只有希望而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