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讀心術”這個老梗,這本小說寫出了新高度
假如能夠擁有一項特異功能,你會選擇什么?是迷惑人眼、藏匿身形的隱身術,還是出行無阻、來去無蹤的瞬移術?是能夠容顏不改、青春永駐的“長生不老”,還是能夠騰云駕霧、迎風翱翔的飛行之能?
也許不少人會選擇“讀心術”。有了讀心術,就可以押中期末考題,能夠通曉他人喜惡,還能提前避開危機……別的不說,有了讀心術之后,技能擁有者的生活幸福感確實能得到極大的提升。
可是,如果讀心術不再是一項個人私有的超能力,而是一種每個人都能使用的技術與工具,它又會給使用者乃至整個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旅英哲學詩人陳承德《閱腦:命運戒惡定律》一書所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場“讀心革命”,或者說“閱腦革命”。
這部人文科幻小說設想人類如何戒惡。人性中有損人利己的惡,人類幾千年的努力未能去除。牛津大學牛曼教授遭受一系列欺騙所致的劫難后發現:惡的真正根源在于思維不可見。于是他發明“閱腦器”來消除惡的可能性,使人成為不可能壞的好人。閱腦革命在對英國政治的利用和被利用中翻天覆地,從首相到國王都暴露無遺…… 牛曼在夢中請來哲學大師反省人性。他們恍悟人類道德命運遵循“戒惡定律”:思維成為可見=道德成為本能……
01
倒霉的321號囚犯

環城高速上,牛津大學的天體物理教授諾頓·牛曼正開車載著兩歲多的兒子前往火車站迎接從約克觀展回來的妻子琳達。但是他心緒不寧,無法像往常一樣專注于眼前的路,原因無他:今天下午,他收到了一組匿名寄來的照片,發現琳達竟與圣街教堂的神父有了婚外情。他感到憤怒、失望、惡心,一邊開車,一邊在大腦中向琳達發出一個又一個激烈的質問。
突然,他被前方突發的情形驚呆了:一輛黑色寶馬正倒車駛入他的車道!盡管他猛踩剎車、急打方向盤,試圖避免撞車,但已經來不及,他還是與那輛黑色撞在了一起。更糟糕的是,緊隨他在后方行駛的紅色福特也不能自制,以更高的車速撞了上來,使這場車禍變為三車連撞的悲慘局面。
從醫院的病床上醒來的牛曼沒想到會有怎樣的噩耗等待著他。他先是獲知了幼子的死訊,緊接著便在悲痛之中被警察指為此次事故的肇事者。寶馬車的車主聲稱事發時自己只是在“減速駛出車道”,而警察又恰好從牛曼的血液中檢測出了超過限度的酒精——得知妻子出軌的可憐丈夫在出發前的確喝了點酒——于是便“順理成章”地將這起事故定性為酒駕事故,畢竟酒駕闖禍常有,而在高速的雙車道上倒車之行卻是聞所未聞。

在法庭上,因為牛曼所述的事實聽起來太過離奇荒謬且并無證據支撐(誰能想到寶馬車車主會在出事那一刻換掉了倒車檔呢),所以無人相信牛曼的清白,牛曼最終只得含冤入獄,被收編為321號囚犯。
但入獄并不意味著他的霉運由此終結。在獄之時,他先是收到了妻子的離婚協議書,后又得知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一直以來寬厚忠實的助手竊取,多年的努力付之東流。
失去兒子、鋃鐺入獄、又被離婚、被搶劫……短短數月,牛曼失去了家庭、聲名和事業,實在是倒霉透頂、悲慘透頂。
02
監獄中誕生出的偉大公式
身處牢獄之中,牛曼覺得這方狹窄又壓抑的空間里的一切都在針對他,都在提醒他身在何處,都在迫使他反省人生。
把眼前這場家破人亡的劫難與往日天體物理的雄心相對照,生活豈不是個天大的諷刺?妻子欺騙我,背叛了我的婚姻;助手欺騙我,偷盜了我的研究;寶馬車司機欺騙警方與陪審團,污蔑了我的清白。欺騙,可真是一門厲害的本事!

牛曼越想越感到失望。通信技術從烽火臺發展到互聯網,好像克服了所有障礙,唯獨沒能克服欺騙,以光導纖維傳遞的謊言還是謊言。為什么這個世界充滿了欺騙呢?
思慮至此,牛曼逐漸冷靜下來,開始動用理性去思考。人類之所以欺騙,是因為欺騙是有利的、有可能的。欺騙為什么是有可能的呢?因為欺騙人的想法總是藏匿于大腦之中,不會為外人所知。如果想法能夠外顯就好了,這樣只要出現欺騙的念頭就會被他人發現,欺騙他人的想法最終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如果人的思維是可見的,任何損人的念頭都終將害己,人就會在趨利避害的本能的驅使下不再產生惡念,惡于是便可以徹底消除。
牛曼為自己的構想感到無比振奮。人們往往會把惡的問題歸根于人性,但現在看來,思維不可見是本能允許惡念產生的必要條件,如果思維是可見的,那么一切的欺騙根本不會產生。
牛曼進一步追問自己,讓思維可見是可能的嗎?從物理原理上說,不論思維活動多么復雜,它總是一個生物電過程,于是總會有細胞膜電流的相應變化,于是總會有腦電波的相應改變,于是總可以在物理上被觀測到,于是觀察思想的機器——可以取名為“閱腦器”——在物理上是可能發明出來的!
牛曼苦思冥想、層層深入,最終歸納出了將由閱腦器帶來的“閱腦革命”的本質:思維可見將把“不損人”這一基本道德要求變成人的本能。他又以物理學的風格將其概括成一個簡明的公式,在不久的未來它將以“戒惡定律”之名為大眾所熟知:思維成為可見=道德成為本能。
03
閱腦器會不會令所有文化與信仰都失去意義?
閱腦器研究很快便落地成型。牛曼服刑期間,在腦電圖專家朋友彼得的鼎力相助之下遠程指揮,為閱腦器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年后,牛曼因表現良好而提前獲釋,繼續在彼得和心理學助手安·阿姆斯特朗小姐的幫助下推進研究。
當然,安的身份并不只是助手這么簡單。實際上,貌美又聰慧的她還是牛曼的戀人。兩人相識于一次有關惡的根源的辯論會,會上兩人意見交鋒,不謀而合。后來兩人便頻頻往來,最終墜入愛河。
如今,牛曼已經向安求婚,但安卻有一個不可妥協的條件:必須等到用閱腦器看到他的愛才嫁,“嫁給科學家還不該嫁得科學點?”。于是,發明出閱腦器之后,牛曼將自己當作實驗對象,請求安實時察看自己的思維活動,兩人熱切地期盼著機器的成功和浪漫的婚禮可以一起到來。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閱腦器的試驗成功了,夢想中的婚禮卻沒能如約而至——牛曼沒能通過安的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安故意放了一本封面為性感女郎的雜志在桌子上,想看牛曼如何反應,然而牛曼的思維活動顯示,牛曼不僅注意到了這位嬌媚女郎,還認為她的身材比安好!這就是“愛”嗎?安對此感到無比失望,可她明明能真切地感受到牛曼的愛意,于是她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愛的定義。
與此同時,牛曼也在思考著婚姻的概念。他原以為自己對性很忠實,可事實證明,盡管深愛著安,他還是本能地被一個陌生女人的身體所吸引。他領悟到,“性忠實”實際上只是一個人造的信仰,事實上卻是不存在的。當思維不可見時,人們都愿意相信夫妻雙方對性是忠實的,于是婚姻才得以維系;而當思維可見時,“性忠實”的假面便會被拆穿,即使再相愛的夫妻也可能會被發現對他人有著性沖動,到那時,以性忠實為基礎的婚姻又將如何為繼呢?
牛曼向安承認了錯誤,在安消氣后又和安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兩人都意識到,婚姻其實是一個有賴于思維不可見的信仰體系,而社會為了能夠正常運轉,實際上利用思維不可見制造了許多信仰體系。如果閱腦器真的投入進大規模的生產與使用,不僅他們所期待的婚姻要完了,哲學要完了,甚至整個文化和形形色色的信仰都要完了!安忍不住發問,“我們是不是走得太遠了”?
04
與愛因斯坦的夢中會晤
安提出的“是不是走得太遠”的問題仍在牛曼腦子里盤旋。他很清楚自己正在搬動一塊文明的基石。正如他們所意識到的那樣,人類文明得以維持一半都要歸功于思維不可見帶來的內外有別。
可以確定的是,閱腦器會帶來巨大的后果,而且未必都是好的后果。問題是,如果現在預見到某些嚴重的后果,那么是該裝作不知道還是干脆放棄閱腦器?這使他聯想到了愛因斯坦引發的核物理革命:如果愛因斯坦預見到E=MC?2;的公式將導致核武器的出現,他還會不會公布這個發現呢?

那天晚上,牛曼帶著這層疑慮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夢鄉。夢里,他來到了愛因斯坦的書房,這位偉大的老頭此時正蓬頭亂發地斜靠在沙發上睡覺。牛曼不客氣地連推帶搖地把他弄醒,向他提出了令自己倍感糾結的問題:如果提前預知了E=MC?2;帶來的后果,愛因斯坦是否還會公布它?
愛因斯坦不大高興被吵醒,揉揉眼睛但最終還是沒睜開雙眼,就那樣閉著眼喃喃道:“嗯……那就先禁止核武器再發現公式好了……”
真可謂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一覺醒來的牛曼從夢中的對話悟出,這位偉人分明是在后悔自己未能未雨綢繆,未能提前考慮后果,于是便托夢給他,提醒他不要重犯亡羊補牢的錯誤。
牛曼于是馬不停蹄地總結了核武器給世界帶來的威脅與苦痛,并據此明確了自己應當為閱腦器和閱腦革命劃定的兩大底線:和平與公平。
一方面,過去沒人能料到E=MC?2;會加劇世界的暴力,但有了此等前車之鑒,自己就需要有義務考慮這種可能的后果,所以和平必須是底線之一;另一方面,有閱腦器的人和無閱腦器的人之間的差別必然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會比有核國家和無核國家之間的差別更大——所以公平也必須是一條底線。
于是,牛曼立下了閱腦革命的兩條基本原則:第一,和平原則:閱腦革命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不得使用暴力;第二,公平原則:使用閱腦器者必須同時接受別人對他們使用閱腦器。
在此基礎上,他們制定了一個行動計劃。其中,牛曼親自添加了一句承諾:如果閱腦器對社會不可行,我們將放棄它。
“我們會成功嗎?“安把定稿的行動計劃交給牛曼。他沒有回答,只是掂了掂手中的閱腦器。目光炯炯,似有百萬雄師聽令待發。
《閱腦:命運戒惡定律》一書中,牛曼在夢里請來哲學大師們反省人性理論:為何他們倡導的理性不能克服惡,唯有閱腦器能做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用上文所述的“戒惡定律”來回答:思維成為可見=道德成為本能。
閱腦器究竟會給人類的文明秩序、精神信仰帶來何種影響?閱腦器得到利用后又將怎樣在英國政界翻天覆地?閱腦革命又將如何席卷世界?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留給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尋找。

如果閱腦成為現實,你覺得可能發生什么?
2位留言讀者將獲贈新書一本
閱腦:命運戒惡定律
作者:陳承德
一曲人工智能的暢想,一本比美《蘇菲的世界》的杰作。英國及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以科幻形式展現無遺!思維若可見,人性欲何往?《閱腦》揭示人類道德命運遵循戒惡定律:閱腦=戒惡。
-End-
觀點資料來源:《閱腦:命運戒惡定律》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顧 #
往期推薦
《鄧廣銘治史叢稿》全新再版,篇目由作者生前親自選定
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文學思潮還要被誤讀多久?
祝賀!洪子誠教授獲評深圳讀書月“年度致敬作者”
原標題:《“讀心術”這個老梗,這本小說寫出了新高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