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癌癥晚期,他卻和疾病握手言和;腫瘤消失,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讀完這篇文章,您會了解邂逅“腫瘤君”后的他們的故事。
惡性腫瘤侵犯周圍臟器,腹腔穿孔、出現休克、危在旦夕,竟然奇跡般最終腫瘤消失?
預期生存期只有3-6個月,卻說:“從接受你們的診療開始,我和我的疾病已經握手言和了。”
當患者處在生命的懸崖邊,醫生則處在職業生命的懸崖邊,什么讓我們勇敢前行?

吳先生因為腹部巨大腫瘤,從幾千公里之外來到中山醫院就醫。之所以選擇遙遠的中山醫院,是因為中山醫療隊曾去過當地,當地人對中山的醫療專家無論是技術學識,還是品質,都非常信任。按照常規的診療計劃,外科醫師進行了腫塊穿刺活檢,病理提示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這種疾病和電影《滾蛋吧!腫瘤君》中熊頓所患的是同一類型的惡性淋巴瘤。
確診后吳先生轉入內科病房,接受了化療。化療很敏感,腫塊快速消退。第2周期化療準備進行的時候,患者出現了嚴重乏力、腹部不適癥狀,內科醫生很快診斷出是淋巴瘤累及消化道,出現腹腔穿孔了。患者一方面腫瘤侵犯范圍廣泛、臟器結構破壞,另一方面已出現休克癥狀,危在旦夕,處理又非常棘手。
因為長期的多學科合作,各科室的醫生之間不僅相互信任,而且非常熟悉對方的技術長處。內科教授具有全面的疾病方面的知識,外科教授具有非凡的外科手術技術。緊急會診、溝通之后,大家的共識達成了,很快制定了方案,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治療計劃和風險。患者和家屬出于對中山的信任,坦然接受了急診手術。
憑借外科嫻熟的經驗和技術,手術非常成功,患者很快恢復,并順利接受了后續治療,3個月后復查,腫瘤已消失,1年后復查繼續保持無瘤狀態。在整個診療過程中,體現了各個科室的優秀的整體實力和良好的互信精神,不僅醫患之間相互信任,同事之間也是高度信任。
癌癥晚期,和疾病握手言和的戴先生
戴先生來醫院就診時,已處于疾病晚期,預期生存期為3-6個月,這樣的患者在醫院經常遇到。戴先生和家屬、親友完全理解疾病意味著什么,可以說他們是帶著最深的無望來就診的。對于這樣的無望,任何語言都是無法表達的。戴先生和家屬的坦誠、鎮靜和信任,使我們可以坦率從容地交流疾病的進展規律、可能的痛苦和醫療應對措施。戴先生說,從接受你們的診療開始,我和我的疾病已經握手言和了。從那一刻起,我隱約感受到了患者救治無望中的從容與善意。
一開始戴先生的治療效果不錯,定期來醫院接受治療,但很少住院,日常、社交活動未受影響,大家都頗感欣慰。病程接近1年的時候,戴先生病情突然惡化了,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仍令人非常沮喪。他的妻子帶著孩子來找我,說戴先生還有最后一個愿望希望我能幫忙。令我大感意外的是,戴先生想在告別人世之際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希望離世后捐獻角膜幫助需要的患者重見光明,向我咨詢他的疾病是否合適捐獻角膜,以及如何與相關醫療機構聯系。
最后見到戴先生是他臨終前一天,他已極度疲乏,不再適合談話,遂向我示意已累了,輕聲說“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鎮靜、安寧”,然后就閉目安靜休息了。回顧他的病程,其實存在多種危急癥,比如顱內水腫高壓、廣泛靜脈血栓形成、咯血、呼吸衰竭等,盡管他會向醫生要求多開一些安眠藥、麻醉鎮痛藥,但從來沒有表現出相應的疾病痛苦。我無法確定他是不是為了減輕家人的不安和醫護人員的過多操心。
醫學是充滿風險的探索性實踐活動,醫患不是簡單的互信關系,也不是單純技術問題。擁有杰出才華的醫生也無法確切了解所有病情,無法做出最精確最完美的判斷。如果醫生想放棄,僅憑風險大、沒把握就可以了。面對一線生機,需要靠患者和醫生非常努力地去贏取;面對失敗挑戰的風險,勇敢更可貴。
患者處在生命的懸崖邊,醫生則處在職業生命的懸崖邊,都需要非常勇敢、非常努力才能行走下去。吳先生和戴先生都只是普通患者中的一員,他們生病之前的人生也許跌宕,也許平凡,但在最深的無望中,依然飽含最大的善意,面向人生絕境仍記得還有人在期待光明。病人們的信任、從容與善意,是我們漫漫行醫旅途中的支持和鼓勵。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