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骨關節炎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專家:肥胖、過度運動等導致

馬金忠(右一)帶領專家團隊幫助一名骨關節炎患者會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供圖
骨關節炎在民間多稱為“骨刺”“骨質增生”等,在不同進展時期有不同癥狀表現。通常而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有著非常明顯的年齡相關性,但如今這一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11月22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院區骨科中心關節外科主任馬金忠教授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近年來,隨著現代人活動頻率和強度的增加,世界范圍內骨關節炎發病率出現了一個新特點 ,即發病年齡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
究其原因,馬金忠認為:主要原因包括肥胖和過度使用關節造成的勞損。BMI(身體質量指數)在25-28之間(過重)的人群,膝關節骨關節炎首發癥狀出現的年齡比總體人群提早4.5年,而BMI超過32(非常肥胖)的人群膝關節炎首發癥狀出現的年齡比總體人群提早約9.3年。
同時,生活中的不正確活動和過度使用關節,也會加速關節的磨損和退變,加快和加重骨關節炎的進程。例如過度運動、重體力勞動等。
馬金忠還表示,當前,患者普遍對骨關節炎缺乏正確認識,常以“泡陳醋”“跺腳跟”等道聽途說的“土方法”進行不正規治療,導致疾病得不到良好控制,甚至變本加厲。
馬金忠強調,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從而改善生活質量。骨關節炎早期的臨床表現以關節僵硬為主,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后加重,稍活動后疼痛、僵硬就能很快緩解。典型的癥狀就是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起立時,出現僵硬、疼痛,癥狀明顯,經過活動后關節癥狀減輕或消失。
“對于初次就診的早期骨關節炎患者而言,非藥物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馬金忠推薦患者采取正確的“運動處方”,例如游泳、自行車等有氧鍛煉,關節功能訓練和肌力訓練等,但要注意避免長時間跑、跳、蹲及攀爬樓梯。如果癥狀較明顯,也可采用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等物理療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必要時采用手杖、拐杖、助行器等減少受累關節負重。對于骨關節炎所伴發的內翻或外翻畸形情況,則采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如果在早期出現骨關節炎癥狀時患者不重視,沒有及時治療,骨關節炎癥狀就會慢慢加重。”馬金忠說。
馬金忠強調,骨關節炎的治療需要針對“輕、中、重”三個階段的病程,采取相應的階梯化干預和治療方法。中度骨關節炎的患者如果非藥物治療無效或疼痛明顯,可根據關節疼痛情況選擇藥物治療。而骨關節炎發展到重度后,關節疼痛加重且持續不斷,夜間休息時往往被疼醒,直至關節變形,腫大,功能活動受到障礙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此時往往需要通過外科手術進行干預。
“近年來,得益于快速康復、疼痛管理、康復全程介入、手術機器人輔助等理念、模式的應用,即便是需要進行關節置換術治療的重度骨關節炎患者,也能大大加快術后康復速度。”馬金忠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