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石頭、剪刀、布:真心話。還是大冒險? | 流動中的世代
Sixth Tone(第六聲)此前舉辦英文非虛構寫作大賽,以“世代”為主題向全球寫作者征稿,最終12篇稿件從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近450篇投稿中脫穎而出,獲得獎項。獲獎作者中有穿梭于中美之間的華裔移民、居住在上海弄堂的意大利撰稿人、熱衷觀察世界的中國學生……他們以扣人心弦的筆觸寫下歷史潮流下的個體命運、對家庭傳承的復雜情感、國際交流中的碰撞和收獲,展現出當代中國與世界發生聯結的多元樣貌。
(本文獲第六聲英文非虛構寫作大賽三等獎)
本文照片皆由作者提供
作者:李懿娟
翻譯:李懿娟
我又坐在親戚的公寓里,吃著躲不掉的年夜飯。從初中開始,我就說我想留在家里學習,但我父母總說我可以帶上作業去團年。晚飯后,表妹把我拉進一間昏暗的臥室,嚷著要玩游戲,我提議玩“真心話大冒險”。
這個游戲很簡單,可能有人覺得這不是兒童的游戲,但小孩兒又不會抱怨。趁著這個機會,我或許還能敞開心扉,就算孩子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她們也會傾聽。

門突然開了。我聽到啤酒瓶的碰擊聲。撲克牌砸向茶幾,聯歡晚會發出嗡鳴。
“啊!”十五歲的妞妞和八歲的妙妙驚叫起來。
“我們就是想進來等他們煮湯圓。”兩位母親說。“沒吃湯圓還不能回家。”門又關上了。
我只好在媽媽們的監督下宣布游戲規則。“我們從石頭剪刀布開始。一局定輸贏。”我強調一局,因為我怕孩子們討價還價,游戲永無止境。講好規則后,我們輕揮拳頭。妞妞輸了。她總是出一樣的拳頭,今晚出“布”。
“真心話還是大冒險?”
“真心話。”
癡迷于芭比娃娃的妙妙便開始詢問妞妞有關玩具的問題。
原來這可以是一個兒童游戲,雖然不是我所設想的那種。我的思緒飄忽不定,有一瞬間,我甚至沒有注意到我正緊握拳頭,“布”包“石頭”。妙妙媽便代表孩子們問道:“你真要去非洲?”
非洲——這可能不是她們理想的目的地。家里第一個進入精英大學、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成員不該去那里。
“如果那里有合適的工作的話。”我回答。
“為啥去非洲!”
一
我本可以逃避這次年夜飯。我告訴父親我想寒假留校,找一份實習,利于就業。我說他可以試著度過一個我不在場的春節,因為我可能就快去非洲了。
然后我開始尋找實習。我聯系的其中一份工作要求員工在春節也拼命工作,而且就算這樣,他們還是收到了400多份申請。
我給遠在兩千公里外的父親打電話:“我想回家。”
“我這就給你買票。”他說。
“但我一個人待在家里就行,如果你們非要走親戚的話。”
“你要一起——”
我繼續尋找實習,但很少有單位在春節招聘,最終,我囤了兩份線上實習。我覺得自己和爺爺奶奶遭受三年饑荒后總在冰箱里囤剩菜一樣。但因為是線上實習,我也沒有了逃避年夜飯的借口。

二
我一直伸著兩根手指。“剪刀”剪“布”。
“你以后想做什么?”妙妙媽問妞妞。
“醫生。”這個短發運動型女孩說。
“想去哪個大學?”
午飯時親戚就趁著發紅包的機會反復問妞妞這個問題。妞妞沒有明說,但妙妙宣布:“我要去清華”。
飯廳里的人一驚,然后掌聲雷動。
“清華!太好了!”
“但你不能光想哦!”
“對頭!要努力!”
妙妙正數著她的紅包。
我打賭妞妞一定也有類似的夢想。她一直憧憬著市里最好的高中,現在是時候憧憬國內最好的大學了——那可是對中國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事!
然而,她回答說想去本地一所普通高校。

三
在妞妞這個年紀,我和高中同學都夢想進入頂尖大學。我們苦心學習數理化。只有聰明孩子才學得好它們。
那時,我最大的敵人就是想得太多,阻礙了我機器人般的效率。為此,我不再去圖書館,不再接觸文學,也不再聽語文和英語課。
控制自己的思想向來不易。我不斷在紙條上寫著各種段落,大意是“停止思考,專注學習”,但我一直在問自己,上了頂尖大學,然后呢?
“別想了!”
經歷眼疾和精神崩潰之后,我最終上了一所非頂尖大學,主修英語,常常被理科生鄙視。
與我相比,妞妞早在中學就感受到了壓力,脫發、失眠已是常態。為了學習,她放棄了鋼琴和舞蹈,但她后來又擠出業余時間學習跆拳道。她家的墻上滿是跆拳道獎牌和獎杯。
四
我還是不信妞妞不想上好大學,就像每次別人質疑我的非洲計劃那樣,盡管每次我都很生氣。
“你真的不考慮其他大學?”我在妞妞輸拳的時候插了一嘴。
“不。”
“出國呢?”
“肯定不!”
“那北京和上海呢?”妙妙媽問道,言外之意是那些大城市有好多所頂尖大學。
“有可能吧……”妞妞說。
“如果高考分數不滿意,你復讀嗎?”她繼續說。
“嗯……讓我想下。”
越來越多學生不遺余力地參加高考,就好像高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有時,高考本身好像比頂尖大學更重要。一個朋友的表哥,每當他在大學里感到力不從心時,他就重新參加高考,盡管他一直名列前茅,但他花了十年才從北京大學畢業。
“我覺得我不會,”妞妞說。
“真的嗎?”妙妙媽問道。“現在的孩子不是越來越卷了嗎?”

五
項飚說:“內卷就是被鎖在自己知道毫無意義的競爭之中。”比如說,無論你如何努力,高分和高薪工作似乎永遠無法企及。
當我被一所頂尖大學的新聞系錄取時,我的家人欣喜若狂,仿佛預見了一份有利可圖的工作。我想起一家新聞機構曾說成績最差的駐外記者將被派往非洲,便立即告訴家人,“我要去非洲當作家。”
“不行! 你要餓死!你們這代人沒受過苦!”奶奶說。他們這代人經歷了饑荒。
“讀書就是為了掙錢!寫作只會給你惹麻煩!”爺爺說。“我們那時太幸運了。我們的工作都是分配的。”
“一份穩定的工作就行了!”我的父母說。
但他們的話從來沒什么份量。我的父親靠我的爺爺奶奶生活,我的母親在中國轉向市場經濟時下崗,再也沒有過穩定工作。他們成功養育孩子的秘訣是麻將和啤酒。他們鎖不住我。
六
妙妙媽要女兒利用“真心話”的機會來向姐姐了解學校生活。和許多中國父母一樣,妙妙媽把自己的血榨干來規劃孩子的生活。她為這個八歲孩子的未來學校和住所操碎了心,很早就為她報名了舞蹈、繪畫、鋼琴和英語培訓班。“都是自愿的。”妙妙媽說。“但是時間有限,她在舞蹈和繪畫方面又沒有天賦,我們就把這兩項換成了游泳。”前一天晚上,她讓妙妙向我咨詢英語和奧數問題,現在又是關于學校的“真心話”。
妙妙問:“你們怕老師嗎?”
“有時候怕的。”妞妞說。
“有時候怕的。”我附和道。讀研究生時,我去一位教授的辦公室請她做我的論文導師。她一邊點香一邊問我的愛好。一股煙霧從鏤空雕刻的木盒中慢慢升起,她讓我說話慢點兒,但我意識到我沒辦法慢慢說話。最終,我換了一位導師。
“你們讀完書之后要找工作嗎?”妙妙繼續說。
“肯定啊。”妞妞和我聳聳肩。
“你們讀完書之后真的要找工作嗎?”
“所有人都會!”
我不知道妙妙為什么這么執著于這個問題,況且,以“能”而不是“要”來提問更有意義。如果她問我們能找到工作嗎,我們會回答說“不”。我有一個同學十分厭惡現在的工作狂社會,他成功選上了“佛系”導師,堅決不“卷”,但他還是想在高薪的互聯網巨頭實習。為此,他扛下了四次面試,而他的朋友則遭受了九輪。
“不是每個人都會去找工作,”妙妙媽開玩笑說,“妙妙準備靠紅包生活。”

七
我們已經厭倦了這個游戲,但我們還在無限循環,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什么別的可玩,也總是相信湯圓就快煮好。
雖然我們沒有卡在“石頭剪刀布”這輪,人人都能接受猜拳失敗的結果,但我們仍然把自己困在“真心話大冒險”中,毫不猶豫地選擇“真心話”,選擇生活所規定的真理,而這又把我們拖回了最初的游戲。
妞妞想過選擇“大冒險”,但在被要求告訴父親“我愛你”之后就退縮了。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胡亂出拳。“布”包住了“石頭”。
“為啥去非洲!”
為什么?研究生課上,我們曾討論過去非洲工作,但沒什么人想去。也許他們的父母有太多的發言權,也許過去幾代人的喋喋不休讓他們感到恐懼,總之,他們害怕走一條不尋常的路。
“但這將是一個避免內卷的辦法,”我的導師在討論中說。
我恍然大悟,也許這就是我去非洲的原因。一個不受歡迎的“叢林”要比無情的叢林法則好得多。而遠在一萬公里之外將是逃避年夜飯的完美借口。我必須敢于跳出這個循環!
“你認真的?”妙妙媽繼續問。
“但非洲可能沒有合適的工作。”我說。“而且無論如何,我過年總要回來。”
作者簡介:李懿娟關注跨文化動態、現代性弊病、集體創傷和奇怪的食物。她寫小說和非虛構,寫她遇到的或即將遇到的一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