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情、陪伴、救贖、愛,動物帶給我們的不止這些
最近,我們出版了一本講人與動物的故事的新書——《伴生》,社科君在書友群里展開了征集動物與小朋友合影的活動,收到了大家熱情的反饋。
動物讓我們彼此聯系在一起,大家有講不完的話題和小故事。群里洋溢著愉悅、溫馨的氣氛。
一位書友說,不是貓需要我,而是我需要貓。動物是他們家庭的一員,是一種生命的共情與陪伴。
在此選取部分小可愛的照片:

毛毛(左)與發發(右)

潘潘

黑黑

黑黢黢

大蟒與萱姐

兜兜
我們喜歡愛動物的人,我們有時會通過一個人如何對待動物進而判斷他的道德品質。可動物帶給我們的僅僅是共情與陪伴嗎?
阿伊莎·阿赫塔博士是動物倫理和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她研究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動物的同理心如何豐富了人類自己。
在《伴生》中,阿伊莎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小時候,她遭遇了學校欺凌和家庭性侵。直到她遇到一條名叫西爾維斯特的小狗,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她周游全國,講述了各色人等的故事,其中包括一位退伍軍人、一名連環殺手、一位黑幫成員和一名農場主。

記得
阿伊莎以此追問:當我們認識到人類與動物的親緣關系時,我們會得到什么?當我們建立或打破與動物間的聯系時會發生什么?人類在神經機制上如何被設計與動物共情?對動物的暴力又如何違背了我們的天性?
《伴生》巧妙地結合了醫學、社會史和個體經驗,展示了人類和動物的安康是多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伴生》是一趟旅程,以此去了解人類健康的本質,并且追問,我們對動物的同理心(或缺乏同理心),如何在最深層的意義上影響人類的健康?


電影《一條狗的使命》劇照
與動物相處教會我們什么是同理心
作者:阿伊莎·阿赫塔,小莊 譯
摘自《伴生:我們與動物的故事》
哈里·杜魯門有句名言:“如果你想在華盛頓有個朋友,那就養條狗吧!”
事實上,對于他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有很多爭議。但我敢打賭,當你讀到所謂他的名言時,會本能地同意,不是嗎?
這句話語含雙關。在人吃人的政治世界里,動物可能是唯一友善的面孔。動物也將我們彼此聯系在一起。它們讓我們更討人喜歡。在過去一百五十年里,除了唐納德·特朗普以外,所有的美國總統都帶著伴侶動物一起來到白宮。

拜登和他的狗
最近的研究闡明了動物如何充當社會潤滑劑。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坐輪椅的人身邊有動物,陌生人更有可能去接近他們并開始友好的交談。
動物是破冰船。它們可以把最不可能的人聚在一起分享經驗,就像大衛看到的那些照顧鳥的囚犯們,在那之前,他們幾乎沒有對彼此說過一句話。
動物融化了人類在自己周圍筑起的冰川。一項針對兩千五百多名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研究發現,和沒有動物的人相比,有伴侶動物的人更有可能認識他們的鄰居并建立友誼。
我們在小區里散步時,每次遇到帶狗的鄰居,帕特里克都要停下來。這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們和鄰居交談起來,而不是簡單地打個招呼。半小時的步行很容易變成一小時。
帕特里克會對狗們說:“多可愛的狗狗啊!多漂亮的男孩子啊!你散步愉快嗎?”一位研究者稱之為“三角定位關系”,即一個人對著動物而不是對著人說話。我們這樣做是因為動物是安全的,不會馬上拒絕我們。結果,動物讓我們擺脫了社會束縛。帕特里克經常躺在地上,和我們遇到的狗一起打滾。他是個友好的家伙,但我可以向你保證,他不會和人類鄰居做這種事。

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劇照
趴在地上,和動物聊天,和它們一起玩,你會得到一些快樂的動物和更多快樂的配偶。或者如果你想找對象,就帶著動物一起去吧。2008年,研究發現男性在有狗陪伴的情況下,能夠獲得女性電話號碼的幾率為28%,而在沒有狗陪伴的情況下僅為9%。
動物將我們聯系在一起。部分原因是我們喜歡愛動物的人。我們經常通過別人和動物相處的方式來判斷他們。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根據不同的屬性,如智力、友好度和健康程度,給漫畫中的人打分,如果里面有動物,他們對卡通人物的評價會更高。同樣,在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參與者認為帶著狗的心理治療師更值得信賴。
人們如何對待動物這一點可以讓我們了解他們的道德品質。早在1699年,約翰·洛克就建議讓孩子們照顧動物,這樣他們“從搖籃開始就習慣溫柔地對待所有有知覺的動物”。
在維多利亞時代,兒童倡導者和教育家鼓勵家人通過讓孩子照顧伴侶動物來教會他們做一個善良而負責任的人。雜志編輯、《瑪麗的羔羊》(Mary 's Lamb)一書的作者莎拉·約瑟法·黑爾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特別是對男孩來說,動物是一種“偉大的預防工具,可以防止他們對所有依賴生物的無意識的殘忍和暴政”。她相信動物可以教人仁慈、愛、忠誠、責任,還有友誼。


《伴生》書影
然而,如果沒有健康的同理心,這些積極的品質是無法實現的。同理心會激發旨在幫助或造福他人的親社會行為,比如善良和利他主義。這些行動包括給予情感上的支持,低聲安慰,或是為有價值的事業捐款。
除了能夠帶來善良和利他主義的火焰,同理心還能點燃情商。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中,將情商描述為識別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力,從而指導行為。它與改善社會技能和人際關系,以及更好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
情商是衡量同理心和理解他人、與他人建立聯系能力的手段。“同理心是最基本的人際技巧”,戈爾曼寫道。同理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是如此固有的因素,以至于我們會把缺乏同理心的人貼上危險和精神疾病的標簽。
我們喜歡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甚至會根據這些品質來判斷一個人的吸引力。在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中國的研究人員將一百二十名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隨機分到三個組,讓他們對六十張女性的無傾向性的面部表情照片打分。兩周后,參與者再次被要求對照片進行評價,但這一次,一組評分者被給予照片中女性的負面性格描述,比如刻薄。第二組被給予積極的人格描述,比如善良。對照組看到的也是同樣的照片,但沒有任何描述。在第一次實驗中,三組人對照片吸引力的打分情況相似。然而,在第二次實驗中,被展示具有積極性格描述的照片的那一組,對這些照片的吸引力打分要比另外兩組高得多。被展示負面描述的那一組對這些照片吸引力的評分最低。換句話說,正如研究人員所寫的那樣:“我們發現‘善即美’。”

發發與毛毛
盡管這項研究有局限性(它只考察了一小部分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的中國女性面孔),但其發現支持了一系列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們喜歡有道德的人。
例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早在五個月大的時候,我們被善良吸引的趨勢就很明顯了。他們發現,嬰兒更喜歡在木偶戲中表現善良的木偶,而不是刻薄的木偶。我們會向有同理心的人靠攏。
反過來,那些表現出更多同理心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更成功。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青春期前的兒童中,對人友善的那些通常更快樂,與他人的關系更好,也更受歡迎。
幸運的是,同理心并不是一種稀缺商品。它無所不在。同理心多半是先天和后天的混合,受童年經歷的影響。盡管如此,對于那些早年缺乏同理心開發的人來說,這仍然是可以學習的。我們可以像增強肌肉一樣增強我們的同理心。

豆豆
一些學校課程,例如社會情感學習課,通過善良、人際關系技巧和情緒管理等課程向孩子們傳授同理心,被證明是成功的。教師和治療師也一直在使用動物來促進兒童的同理心發展——不僅對動物,也對其他人類。
在一個為期一年的學校課程中,孩子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善待動物課程,另一組作為對照組,心理學家弗蘭克·阿西奧內發現,通過動物陪伴學習同理心的孩子對其他人也表現出更多的同理心。與動物的聯系越緊密,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就越強。
其他以學校為基礎開展的項目顯示,孩子們通過與動物相處,學會了同理心,變得不那么具有攻擊性和暴力。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即使對我們當中最暴力的那些成年人來說,動物也能帶出他們更好的人類自我。
最后,感謝所有提供照片的朋友們,感謝所有陪伴我們的小可愛。
孤獨、暴力、陪伴。
健康,是一種生命的共情。
我們如何對待動物,
也就如何對待自己。
《伴生》
[美] 阿伊莎·阿赫塔 著,小莊 譯
書號:9787532789535
定價:55元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上海譯文出版社
內容簡介
當我們建立或打破與動物間的聯系時會發生什么?人類在神經機制上如何被設計與動物共情?對動物的暴力又如何違背了我們的天性?
阿赫塔博士是動物倫理和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她研究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動物的同理心如何豐富了人類自己。
《伴生》巧妙地結合了醫學、社會史和個體經驗,展示了人類和動物的安康是多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貫穿始終的是阿赫塔自己的故事。小時候,她遭遇了學校欺凌和家庭性侵。直到她遇到一條名叫西爾維斯特的小狗,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阿赫塔博士以此追問,當我們認識到人類與動物的親緣關系時,我們會得到什么?她周游全國,講述了各色人等的故事,其中包括一位退伍軍人、一名連環殺手、一位黑幫成員和一名農場主。
《伴生》是一趟旅程,以此去了解人類健康的本質,并且追問,我們對動物的同理心(或缺乏同理心),如何在最深層的意義上影響人類的健康?
作者簡介
阿伊莎·阿赫塔(Aysha Akhtar),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當代科學中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該中心正在開發用有效的人類技術取代動物實驗。阿赫塔博士是一名神經科醫生和預防醫學專家,此前,她曾擔任美國陸軍創傷性腦損傷項目副主任和美國公共衛生服務軍團指揮官。阿赫塔博士是牛津大學動物倫理中心的研究員,著有《動物與公共衛生》等書,主張衛生機構應將動物納為公共衛生中“公眾”的一部分。
原標題:《共情、陪伴、救贖、愛,動物帶給我們的不止這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