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極旱之下的“水中大熊貓”
11月8日,江西省都昌縣鄱陽湖黃金嘴水域,一頭尾巴被魚線纏繞的江豚幼豚,被巡湖的當地候鳥保護工作人員救下。
今年,江西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極端干旱,鄱陽湖水位持續下跌,嚴重壓縮了江豚的實際生存空間,江豚擱淺和人類活動致傷致死的風險大增。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戴年華表示,當下正是幼豚的“斷奶期”,極枯水位對幼豚的生存威脅是最大的。
據媒體報道,今年鄱陽湖已有多頭江豚死亡。為了留住鄱陽湖中“天使的微笑”,江西鄱陽湖沿湖地區紛紛行動起來。
鄱陽湖一共有約457頭江豚,其中約一半“安家”在都昌縣。今年50歲的都昌縣江豚救護隊隊長占柏山,從2008年開始義務協助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開展江豚研究以來,他與江豚結緣已有14年。今年鄱陽湖跌破極枯水位,他和隊員們每天開著護漁船巡護江豚,只為呵護好這群水中“鄰居”,過去他們一起打漁,現在他們一起護漁。
極枯水位
“一頭幼豚被困!”11月8日,江西省都昌縣鄱陽湖黃金嘴水域,都昌縣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巡湖時,發現一頭江豚幼豚浮在水面上。它游動緩慢、不停點頭,并用尾巴拍打水面,似乎在求救。
駕駛快艇緩慢靠近,發現幼豚的尾巴被魚線纏繞,不遠處還有一頭成年母豚正焦急地游來游去。工作人員輕輕抓住幼豚的尾巴,小心翼翼將魚線剪斷。經過仔細檢查,確認幼豚只受了一點皮外傷并無大礙后,工作人員將其放生,目送它回到母親身邊。

今年10月26日,都昌縣漁政執法人員拍到一頭江豚浮出水面。都昌縣漁政執法大隊供圖
江豚是長江現存唯一的鯨豚類動物,因嘴角上揚、形態可掬,被譽為“微笑天使”“水中大熊貓”。作為長江流域的旗艦物種,江豚是反映長江生態環境好壞的“晴雨表”。據2017年長江江豚科考結果,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鄱陽湖約有457頭,占據整個種群數量的“半壁江山”。
今年,江西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極端干旱,鄱陽湖水位持續下跌。11月19日,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6.49米,已處于極枯水位(低于8米),湖區通江水體面積僅剩226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縮水超7成。水域面積大幅減少,嚴重壓縮了鄱陽湖中江豚的實際生存空間,擱淺和人類活動致傷致死的風險大增。
據媒體報道,今年鄱陽湖已有多頭江豚死亡,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非自然原因,非自然死亡中因擱淺死亡居多,暫未發現人為因素導致江豚死亡的情況。雖然無法確定江豚死亡是否與鄱陽湖干旱直接相關,但干旱對江豚生存棲息的負面影響非常明顯。
為了留住鄱陽湖中“天使的微笑”,江西省高度重視。9月30日,省長葉建春主持召開鄱陽湖極枯水位長江江豚保護工作專題會,強調要系統分析研判極枯水位對江豚生存造成的階段性影響,堅持科學應急、精準施策,全面評估鄱陽湖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困難,為制定江豚保護救護方案提供科學依據,盡最大努力為江豚營造安全生存環境。
沿湖地區及各個部門紛紛行動起來。九江市永修縣在鄱陽湖松門山深水坑水域投入約3噸餌料魚,以緩解極端干旱下江豚可能面臨的食物短缺問題,并安排人員對江豚重點棲息水域24小時駐守;上饒市余干縣漁政部門加強巡護,并與公安、交通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涉水部門聯合長效管控機制,嚴格管控江豚生活水域的挖砂和水上運輸等活動;九江市港口航運管理局發布通告,對鄱陽湖區(九江段)長江江豚主要分布區域實行船只限航、限速等水上交通管制,要求駕駛人員發現周圍有江豚活動時,應主動避讓,必要時采取減速、停車等措施。
親如鄰居
九江市都昌縣地處鄱陽湖北部,縣域面積266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390平方公里,擁有鄱陽湖水域的三分之一,湖岸線長達308.8公里,占整個鄱陽湖湖岸線的四分之一。鄱陽湖的457頭江豚中,約有一半“安家”在都昌縣。

都昌縣江豚救護隊隊長占柏山在護漁船上。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羅振宇 圖
今年50歲的都昌縣江豚救護隊隊長占柏山,曾經家中四代打漁為生。“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地道漁民,我在船上出生,也在船上長大。”他數著指頭說,“連過年我都有15次是在船上度過”。
10月27日清晨,九江市氣象臺發布大風藍色預警,預計江湖水面陣風可達6至7級。護漁船緩緩行駛在湖面上,船頭“都昌縣江豚救護隊”的藍色旗幟,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獵獵作響。腳下的護漁船由退捕漁船改造而成,人站在甲板上,耳旁全是風聲,不一會兒就感覺到頭部不適。
“今天的風算是溫和的了,現在是極枯水位,翻不起波浪。”占柏山說,與風雨相伴是救護隊員們早已習慣的日常,即便是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寒冬臘月,江豚巡護也從不耽擱。每天的巡護工作從早上8點多開始,一直到下午5點結束。
“快看!又有江豚出水了,一共三頭。”巡護中,占柏山總是能一眼捕捉到這些水下“鄰居”們的身影。
“鄰居”,是占柏山對救護隊與江豚之間關系的定義。
“我們每天都能跟江豚碰面,就像鄰居一樣親切,只不過我們在水面上,它們在水底下。”說著,占柏山往水里拋下一根鐵錨。過了一會兒,繩子收回,鐵錨上干干凈凈什么也沒有。
“這片水域生活著幾頭江豚,前期我們已經重點清理過好幾輪了。”占柏山解釋說,鄱陽湖進入極枯水位后,有些廢棄在湖底的漁網就會顯露或泛起。為了避免江豚被漁網纏繞,需要定期用鐵錨進行拖曳清理,“前幾次撈出過漁網、蝦籠等,看起來很破舊,明顯有些年頭了,都是禁捕之前遺留下的。”
禁捕之前,占柏山也是一位老漁民。他與江豚的不解之緣,還要說回14年前。
2008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鄱陽湖進行江豚研究。研究員們因為不熟悉當地水情,就在都昌縣找到包括占柏山在內的一批老漁民協助工作。也是在那一年,為了更好地保護江豚,研究所與都昌縣合作,共同培訓了一支30人規模的江豚救護隊,占柏山就是其中一員。
“當時我們都是義務幫忙,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另外一面價值。”占柏山說,當年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郝玉江的一番話,至今還烙印在腦海中。那是12月的一次江豚監測,結束時趕上風雨雪交加,漁船靠岸后已是深夜,占柏山和研究員們悉數感冒,幾乎整宿未睡。
“那晚郝玉江老師對我說,柏山,雖然你是漁民,但千萬不要認為江豚吃魚是壞了漁民的生計。你們要反過來想一想,江豚多了魚自然就多,如果哪一天江豚少了,魚肯定也就少了。”占柏山說,“雖然我沒有上過一天學,但是看到那么多受人尊敬的專家們,都為了江豚風里來雨里去、盡心盡力,我就暗自下定決心,也要成為保護江豚的一份子。”
此后,占柏山參加江豚監測和救護的次數越來越多,還時常叮囑身邊認識的漁民,下網捕魚時盡量避開江豚,要保護好這些水中的寶貝。他也逐漸感覺到,湖里能捕到的魚一年一年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
2020年,鄱陽湖全面禁漁,都昌縣3000多戶近萬名漁民退捕。在政府的號召下,占柏山上交了自己的兩條漁船,讓已經繼承父業成為漁民的兒子也上岸打工,自己則專職干起了保護江豚的工作。和他一起加入都昌縣漁政執法大隊江豚救護隊的,還有同村的另外5位老哥們。
過去,他們一起打漁;現在,他們一起護漁。
因為救護江豚的經驗豐富,占柏山被選為救護隊的隊長。占柏山說,14年來參加過的救護行動,已經記不清具體次數。他回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2013年,當時接到鄱陽縣的漁民反映有江豚被困。江豚是漲水時追著魚兒游進了一個深水凼,水退時來不及游回主湖,就被困在深水凼中。

占柏山與江豚的合影,這張照片他一直保存至今。受訪者供圖
“那次我們一共搶救了4頭江豚,當看到江豚被放歸主湖時瀟灑漂亮的泳姿,我感覺一切的辛苦都值了!”占柏山從手機中翻出當時與江豚的合影,照片中他面帶微笑,俯身撫摸著一頭江豚,江豚底下墊著一塊布充當擔架。這張現在看起來像素有點低的照片,他一直視若珍寶。
10月底,第四屆長江江豚保護日暨第三屆鄱陽湖長江江豚保護論壇活動,在江西永修縣舉行。活動中,2021年度長江流域禁捕水域漁政協助巡護優秀隊員名單揭曉,占柏山榮獲個人一等獎。他說,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拿獎,“以前我是一個漁民,現在我只想保護好江豚、保護好鄱陽湖,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美麗的自然環境。”
走出鄱陽湖
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戴年華,從事鄱陽湖濕地生態研究近40年,1983年曾參加首次鄱陽湖綜合科考。今年9月結束的2022年長江江豚科考,他也參與了其中湖北宜昌至城陵磯段及洞庭湖的科考任務。這是繼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的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考,也是長江實施十年禁漁后的首次流域性物種系統調查。

馬毅在第三屆鄱陽湖長江江豚保護論壇上發言。論壇主辦方供圖
在10月底的第三屆鄱陽湖長江江豚保護論壇上,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在發言環節透露,2022年長江江豚科考初步觀測結果顯示,長江江豚自然種群較2017年的1012頭有所恢復。宜昌葛洲壩下、黃石戴家洲、江西湖口和江蘇的部分江段,數量呈現明顯增長,武漢江段等一些過去的分布空白區也發現了長江江豚,此外發現母子豚的數量顯著增加。
“母子豚很好分辨,江豚母子通常一起出現,一般先是顏色稍淺的母豚浮出水面,接著顏色稍深的幼豚也會躍起。母子豚數量顯著增加,對整個種群的恢復有很大意義。”對上述初步觀測結果,戴年華解讀說,“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十年禁漁后,人類捕撈活動對江豚造成的傷害大大減少。此前的分布空白區也發現江豚身影,說明禁漁后長江里的環境改善,江豚的種群分布范圍有所擴散。”
戴年華解釋,因為在野外觀測中發現江豚存在概率問題,例如在江豚睡覺休息時段或是江面能見度欠佳時,看到江豚的概率就會降低。所以野外科考數據還需要經過進一步匯總分析,才能對外發布最終科考結果。
談及今年的鄱陽湖干旱對候鳥和江豚等珍稀物種的影響,戴年華表示,候鳥和江豚都是有智慧的生物,同樣面對極端干旱,江豚則顯得更加脆弱。因為水位下降無法限制鳥類翅膀的選擇,卻會極大影響江豚在水中的遷徙能力。水位哪怕下降僅僅一米,水域面積上的縮減幅度也會很大,江豚相應的生存棲息空間就會受到極大壓縮。
戴年華進一步介紹說,江豚是“母系社會”的社群結構物種,成年后的雄性江豚要離開族群獨自生活。雌性江豚在春季繁殖較多,幼豚會和母親一起生活到兩歲左右才獨立。按江豚的成長周期推算,當下正是幼豚的“斷奶期”,因此極枯水位對幼豚的生存威脅是最大的。
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鄱陽湖中的江豚主要集中分布在都昌(朱袍山以下)、永修(吳城以下)水域和入江水道,以及長江干流湖口至彭澤水域,少量棲息在贛江南昌揚子洲段和信江余干瑞洪段。
“水位持續下跌,可能會促使鄱陽湖里的部分江豚向長江轉移,這一跡象已經有所顯現。”但這未必是壞事,戴年華分析說,“或許江豚走出鄱陽湖后,會在其他水域發現適合棲息的新家,那對整個種群的進一步擴散和恢復,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