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漳州山間拍到“白鳳凰”?真實身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漳州林業局 供圖
福建省漳州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林國洪表示,視頻中的“白鳳凰”名叫白鷴[xián],拍攝地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靖縣虎伯寮所屬的鵝仙洞。林國洪介紹,白鷴在閩南地區俗稱“山雞”,“白鳳凰”是人們對其雅稱。白鷴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漳州的平和、南靖、華安、云霄、詔安等縣均有分布,大約有1000多只。白鷴喜歡生活在原生態的闊葉林里,體重兩三斤,平時以走路為主,不太怕人。受到驚嚇或者躲避人類時,才會飛翔一段距離。
“這些年,各地重視自然生態保護,白鷴的數量呈現增長趨勢,確實是件好事。”林國洪說道,白鷴在福建各地廣泛分布,三明、龍巖、漳州等地數量可觀。虎伯寮自然保護區于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原虎伯寮自然保護區、樂土自然保護區、鵝仙洞管護片、紫荊山管護片,森林覆蓋率達87.6%,屬南亞熱帶雨林特征。保護區內有珍稀植物130多種,珍稀動物264種。白鷴在保護區古已有之,算得上是“土生土長”的居民。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漳州林業局 供圖
白鷴,雞形目,雉科,留鳥,身長70—115厘米。雄鳥上體白色并有黑色紋,下體黑色,頭上具黑色羽冠。雌鳥個體較小,通體橄欖褐色,下體具白色或皮黃色條紋。虹膜橙褐色,喙黃褐色,眼周裸皮紅色,腳橘紅色。棲息于常綠闊葉林、竹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在林下覓食種子、果實、昆蟲等,常成對或以家族群活動,冬季可結成大群體。白鷴一雄多雌,4月份發情,發情季節兩頰的裸露部分開始增大,并由暗紅色變為鮮紅色,羽毛顯得富有光澤。雄鳥求偶時,環繞雌鳥步行并有擺尾、擊翅等動作,發出輕微“1u1u1u”的顫抖叫聲。
白鷴營巢于林下灌叢間地面凹處或草叢中,巢較簡陋,主要由枯草、樹葉、松針和羽毛構成。每窩產卵4—6枚,卵為褐色,有時具白色細點,平均重量不超過一兩。
(原標題:《市民在山間拍到“白鳳凰”?真實身份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