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紅”是運氣還是有科學依據?胡泳新著探討流行背后的規則

《流行之道:在潮流中把握真實世界》書封。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獲悉,知名傳播學學者、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撰寫的《流行之道:在潮流中把握真實世界》一書近日由該公司出版發行。
胡泳是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的人士之一,發表論文多篇,譯作《數字化生存》(1996)是中國邁入網絡時代之際影響最大的啟蒙讀物,著作《網絡為王》(1997)是國內首部全面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的專著。
流行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么有些歌曲、電影、游戲、應用程序或名人會爆紅,而另一些則會失敗?“走紅”到底是運氣還是有科學依據?《流行之道》一書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流行之道》一書呈現了胡泳近年來對“流行”事物的思考成果,通過對“網紅”“元宇宙”“自動駕駛”“直播電商”“特斯拉汽車”等具體對象的分析,深入展開對當下數字化時代中“流行之物”的傳播邏輯的探究,并針對數字鴻溝、數據隱私、后真相時代等社會問題進行了探討,對網絡世界的信息撕裂、網絡暴力等現象做出了獨到的解釋。
“流行從來沒有完整和完美的公式,因為假如有的話,每個人都會竭力仿效它,那么流行物反而隨之變成大路貨了。”胡泳在該書“自序”中寫道,“然而,盡管沒有流行的成功公式,但流行背后還是有規則可循。這些規則事關我們為什么喜歡我們喜歡的東西,以及流行背后的文化是如何變化的。一個金科玉律是,消費者或用戶往往在對立的緊張關系中糾結。特別是他們在‘喜新厭舊’和‘恐新癥’之間糾結——他們中意新的東西,喜歡新的想法;但與此同時,他們又害怕任何太新的東西,不喜歡改變他們的偏好或迫使他們改變習慣的事物。”
胡泳進一步分析指出,“大腦對新與舊有一種奇怪的平衡:人類期待看到熟悉的、舒適的模式從新奇(但也不要過于新奇)的情況中出現,流行因此永遠處于某種‘半混沌’狀態。單純地模仿很少能帶來成功,但把熟悉感、創新性和難以捉摸的大膽營銷共同組合起來,卻有更多機會。熱門產品誕生于流暢性(有關事物對消費它的人來說似乎很熟悉,因此容易消化)與新穎性(該事物帶來了新鮮感,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挑戰性)的結合。如果只有前者而沒有后者,那么這一事物就會顯得很無聊,從而乏人問津。但假如情況相反,人們就會感到沮喪,轉而去尋求別的事物。”
因此,在胡泳看來,“成功的訣竅在于,在新產品中融入某些熟悉的東西,鎖定‘熟悉的驚喜’(familiar surprise)的甜蜜點。而這有賴于對我們習慣的、舒適的、自己喜歡的和令我們出乎意料的東西的一種精確的判斷,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被20世紀中期偉大的美國工業設計師雷蒙德·洛伊(Raymond Loewy)歸納為 MAYA(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原則——‘最先進但又可接受’原則。過于先進的想法不太可能獲得廣泛的接受,而人們能夠欣然接受的東西,總是既足夠舒適,又足夠新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