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于你和錢的故事
原創 南大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一則故事足以改變一切。
詩人穆里爾·洛基瑟說:“宇宙是由故事組成的,而非原子。”我們也是由故事構成的。我們用故事來捕捉昨日,確保明天。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從他人和生活中期待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講故事的方式,也就有多少故事等著被講述。那些讓我們產生深刻共鳴的故事,可以伴隨我們一生。好的故事,說得精彩的故事,能讓你發現你渴望著某件東西,盡管你連這東西的名字都說不上來,甚至連自己也沒察覺你正渴望著這件東西。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一直不斷在說故事。我們每天都活在故事里,在別人的生活里扮演或輕或重的角色。
個人的神話,是一種支持我們說故事的隱藏結構。你的個人神話,也就是指引你的生活的基礎建筑,并非存在于真空,它的四周環繞著精彩紛呈的文化故事。在這些文化故事當中,如果有一個文化故事逐漸擁有了主導性,就表示主宰故事出現了。主宰故事開始改變其他的文化故事,而隨著更大的背景的改變,你的個人神話——那個充滿活力的基礎建筑——也隨之改變。一個新的統治模式開始出現。單一文化開始形成。
那么,該如何觀察單一文化呢?如何發現這種像空氣一樣四處彌漫、虛無縹緲卻又構成生活的事物?我們可以留意,當我們告訴彼此我們和世界應該如何時,我們就可以發現單一文化的影響。生活是什么?我們聽到的是什么樣的故事?我們仰賴什么樣的故事來生活?
在21世紀最初的幾十年里,主宰故事是經濟;經濟的信念、價值與假定,形塑著我們的思維、感受與行為。這些構成經濟故事的信念、價值與假定本質上并無對錯可言;它們只是一種視角,用來觀察現實的本質。
當人們認識到單一文化是經濟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假定是,主宰故事講的是錢——如何獲取金錢,如何賺到更多的錢,如何花錢,如何錢滾錢,或如何存錢;至于這么做叫消費主義、商業主義,還是物質主義,并不重要。但這種說法只說中經濟單一文化的表象。單一文化的議題的確以錢為中心,但這則經濟故事蘊含著更微妙且深不可測的信念與假定,這些信念與假定可分為三類:
身為人類,你是誰?
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你與世界如何交流?
你是永不饜足之人
在經濟故事里,人性呈現出特殊的一面。經濟故事對于“身為人類,你是誰?”這個問題,有許多可說之處——什么東西能激勵你?你的目標是什么?你是如何思考的?經濟故事試圖根據你的內在本質,來了解與預測你的行為。
從一開始,在經濟故事里,你就是一個個體。約翰·多恩曾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在經濟故事里,你從根本上就與其他人分離。雖然你實際上至少屬于一個團體——你出生在一個家庭中,但經濟故事并不將你看作一個群體的成員,不認為你必須承擔群體的義務與責任。相反,經濟故事把你當成一個個體,獨立于他人。在往后幾章你將看到,這種設定將產生一些影響。
經濟故事也說,身為人類,你是理性的。在經濟學思想中,你是理性的不表示你是通情達理的或你是思緒清楚的思考者。你是理性的意味著當你面對一項選擇,你會經歷三個階段來做決定。假定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首先,你會列出所有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你會衡量每一種可能的利弊得失。其次,你會分析哪一種做法最有效率——能最直接地讓你獲得最大的成果,同時花費的資源最少。最后,你選擇最有效率的做法,因為在經濟故事里,最佳的選擇永遠是最有效率的選擇。這表示,你的最佳選擇永遠不會是風景優美的路線,你使用的資源也絕不會超過必要所需。

在經濟故事里,你是自利的,而且是盡可能地自利。自利與自私不同。自私是只關心自己,不管他人死活。自利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改善你的狀況或處境。經濟故事說,作為一個自利的人,每次做決定時,你都會不斷計算在特定情況下什么對你最有利,什么對你不利。
塑造一個理性和利己的人可能聽起來相對無害,但這種思維方式是有影響的,因為這種思考完全基于以下假定:你知道自己身處什么狀況,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選擇,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這些假定不一定能成立。我們做決定時,很容易忽略重要的信息,我們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么理性——這種狀況越來越受重視,以致有些經濟學家現在反而認為我們的行為是非理性的,而且會有系統地做出錯誤的決定。即使如此,經濟故事仍認為,身為人類,你是理性且自利的。
在經濟故事中,你要像企業家一樣思考與行動。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是“企業家”這個詞的創造者。他說,企業家把資源從一地轉移到另一地,以創造更高的生產力與更高的收益。如果你是企業家或者正以企業家的姿態行事,那么無論你走到哪里,你都在提高生產率、利潤和增加價值。
此外,你也是永不饜足之人。你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而且會在激勵下去滿足無止境的欲望,盡管永遠不可能做到這點。由于你永遠無法滿足自身的欲望,因此一輩子都將被一件事所驅使:對滿足的渴望。(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動機遠比這種說法更復雜也更微妙,但那是另一個故事了。)每個人都跟你我一樣有著無止境的欲望,因此世上的資源一定無法滿足我們。換言之,資源是稀缺的。
這引領我們來到下一個話題: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世界市場讓你受苦
在經濟故事里,世界是由市場構成的。市場里充滿跟你我一樣的人,大家在這里買賣商品與服務。有時,你是買家;有時,你是賣家。市場的變化取決于你是買還是賣。
如果你是市場世界的賣家,經濟故事會說你是個小企業家,想在市場獲利。你也許是當地農貿市場的商人。你跟其他商人一起販賣貨物:新鮮的蔬菜與花卉、香腸與餅干、罐頭食品或手工藝品。如果有人搶購你的商品,你可以抬高你的賣價。如果你的商品乏人問津,那么你必須降價求售。換言之,價格由供需力量決定——不是你。經濟故事說,身為賣家,你沒有能力影響價格。
同樣的故事也可以用來說明薪資:你的工作的價格也是由供需力量決定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薪水太低,那么該怪的不是雇主,而是市場。決定薪水的不是老板,而是市場。如果不容易找到幫手,那么你的薪水會提高。如果人浮于事,那么你的薪水會降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的老板也基于理性在盤算。這意味著你的老板會做出最符合效率的選擇,他會雇用能勝任且花費他或她有限資源最少的人來工作。
如果市場世界讓你受苦——因為東西價格太高,你買不起,或者你賣的東西價格太低,讓你無法維生——你無法責怪任何人,只能責怪市場。但終究來說,市場并不是特別沖著你而來的,它不是故意給你苦頭吃。現實就是如此。因此,即使零售業大廠、跨國能源公司與全球科技公司的規模足夠龐大、力量足夠強大,以至于可以影響價格與薪資,經濟故事依然堅持以上說法。

經濟故事說,市場世界的大小并不固定,它能發展到什么地步并無限制。實際上,我們會把一些事情排除在市場之外,例如性、生育后代、人體器官、政治職位、獎賞與榮譽、愛情與友誼、毒品及殺人。將這些領域與市場區隔開來,意味著在這些領域進行買賣通常是犯法的,例如性交易、販賣兒童、買賣器官、買賣參議院席位、買賣諾貝爾獎、買賣可卡因,或者就算是毆打某個你認為死不足惜的人,即使有人愿意針對這些事物或行為進行買賣,法律也是不允許的。盡管如此,經濟故事仍認為市場的運作應該毫無限制,而這引領我們更進一步來到第三個話題:你與市場世界如何交流?
不是選擇的選擇
根據經濟故事的說法,你可以任意進入或離開市場世界。身為買家,你可以自由選擇買或不買。如果你想要某件東西,而且你也付得起價錢,那么這件東西就是你的。如果沒有東西合你的意,那么你可以“用錢投票”,什么都不買。如果在市場世界里,你無法跟其他人一樣隨意移動,也許因為你是小孩或老人,也許因為你很窮,也許你有學習障礙或精神疾病。因此你無法跟其他人一樣獨立,任意進出市場。在這種狀況下,你可能發現自己很難做出選擇或做出最佳選擇——而你必須做出選擇,才能讓市場運作得更有效率;或者,你可能沒有足夠的金錢,因此連市場都無法進入。有時候,你的“最佳選擇”根本不算選擇。如果你只擁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餓死,另一個是以被敲詐的高價向鎮上唯一的賣家購買面包,這時你進出市場的“自由”,根本算不上自由。
經濟故事承認“選擇自由”是有限的,而且表示市場里的買家擁有的機會越多,獲得的福利就越大。經濟故事也認為,你在越多的生活領域擁有越多的機會,就越自由。選擇意味著競爭,在經濟故事里,競爭是好事。少了競爭,價格就不會按照預期的方式運行,市場世界也會失去活力。這就是價格固定是非法行為的原因,而壟斷也不可取,至少從買家的角度來看。
競爭在經濟故事的個人層面也很重要。身為理性、自利的個人,你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和市場世界互動的。你與其他工人競爭工作。你與其他買家競爭賣家出售的物品。你與其他賣家競爭買家。無論你在市場世界扮演什么角色,你都在與人競爭大餅,而這偏偏是一塊不夠所有人分的大餅。因為資源是稀缺的,你必須選擇自己要什么,然后與其他人競爭僅剩的一點東西。你可以通過與他人比較,看出自己在這場競爭中的表現。誰落后?誰領先?你越搶在前頭,就越能得到更好的東西。

在市場世界中,你跟其他人的關系主要是競爭關系,但這種關系一般來說是非個人的與交易性的,這是一種買賣關系。你不一定要跟對方成為朋友,也不需要認識他們才能跟他們做生意。兩個理性、自利的人進行交易,銀貨兩訖之后,兩人就毫無瓜葛。
簡言之,在經濟故事里,你是個理性、自利且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個人,你試圖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不管它們是什么。這個世界是個市場世界,充滿買家與賣家。價格是供需力量決定的,供需力量來自市場,而非來自人,它不是個人所能操控的。在市場世界里,賣家努力求取利潤,買家努力用最少的資源購買商品。這個世界是由競爭所調控的,賣家爭取買家,取得效率,稀缺的資源因此不會被浪費。市場與競爭越是廣泛,越能達成最優效率,而市場的規模與成長是無限的。當你跟市場世界互動時,你可以任意進入與離開市場。選擇越多,獲得的好處越多;選擇可以刺激競爭,沒有競爭,市場無法運作。你擁有的信息越多,越能做出更好的決定。你與每個人競爭,而每個人也跟你競爭。經濟關系是非人的、匿名的與交易性的,經濟增長可以促進社會發展。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經濟故事對于以下三個問題的看法:我們是誰,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以及我們如何與世界交流互動。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經濟故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如何創造出單一文化,使所有人都受到經濟故事的約束。
本文節選自《難逃單調:當人遭遇經濟浪潮》,有刪改
《難逃單調:當人遭遇經濟浪潮》
(加) F. S. 邁克爾斯 著
黃煜文 譯
加拿大新銳作者F.S.邁克爾斯獲獎之作,清晰曉暢,振聾發聵!
一本小冊子,10場關于“當人遭遇經濟浪潮”的演講,她冷靜審視:用經濟尺度來衡量一切時,我們會失去什么?
她圍繞工作、人與人的關聯感、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醫療產業、教育行業、創意(藝術)領域6大面向暢談“人與經濟浪潮”的糾葛與博弈。
她融合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知識,犀利地剖析了當下社會困境,探討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以經濟語言取代一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價值觀;最后借用關于食物、建筑和人際溝通的三個事例來嘗試找尋替代方案——參與當代社會游戲的另一種“平行之道”。
效績主導的競爭型社會,正影響著我們每個人。而此時,我們需要更人性、更復雜的故事,以掙脫作為社會螺絲釘的命運。
你可能還會喜歡:
原標題:《關于你和錢的故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