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再見愛人》刷爆熱搜:別讓“有毒關系”,拖垮你的人生
令人窒息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正在熱映的綜藝《再見愛人2》里,就有一個活標本。
節目里,妻子張婉婷一再打壓丈夫宋寧峰,說他是拖油瓶,是罪人,是四十歲的二婚老男人。
在她看來,兩人之間所有的沖突,罪魁禍首都是宋寧峰;
她自己控制不了情緒,言語攻擊其他嘉賓,也都是因為宋寧峰在聊天時,沒有站在她這邊。
面對連珠炮般的控訴,宋寧峰完全插不進去話,嘴巴張張合合,最后只能化為無聲的淚水。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他努力站在妻子的角度找理由,將她的失控解釋為“愛我,愛孩子,勝過愛她自己”。
她的打壓,則是因為她“預判到了未來的問題,不想讓我失去這個家”。
即便他也意識到了這是PUA,可他卻離不開,放不下,舍不得。
非但不想離婚,還想著怎么給自己來個“變形記”,來滿足她的訴求。
眾多網友看了后都大呼,自己也在經歷著這種關系,明明感覺很痛苦,卻離不開。
為什么一段關系如此讓人窒息,可身處其中的人,卻不愿割舍;
甚至還發展出了斯德哥爾摩情結,反過來幫助對方,PUA自己呢?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解釋這種現象。

卡夫卡說:“愛就是,我覺得你是一把刀子,我用它來攪動我的心。”
這句話揭示了虐戀的隱蔽獲益——在窒息的關系里,雙方都會有一種“既痛且快”的感覺。
作為操控的一方,張婉婷在宋寧峰一次次的服從和退讓中,獲得安全感和控制感,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而作為被操控的一方,宋寧峰能在張婉婷的指令里,獲得秩序感和安全感。
從她的失控里感受到強烈的愛,并且還能獲得圍觀群眾的同情,以及清白無辜的自我認同。

人是趨利避害的物種,任何糟糕的習慣、模式、關系能繼續下去,都是因為它背后蘊藏著某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快感。
中國有句歇后語,叫“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羅賓·斯特恩在《煤氣燈效應》一書中,也闡釋了精神操控(gaslighting)的本質:這是雙方共同打造的一種關系。
操縱者播種困惑和懷疑,被操縱者為了讓關系繼續,不惜質疑自己。
精神操縱,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舞,而是兩個人的共舞。
是你的風刀霜劍,恰好契合了我的千瘡百孔。
在互相折磨中,越纏越緊,越痛越愛。
甚至以痛苦的程度,來衡量愛的深淺。
如經典電影《苦月亮》中,男主角車禍受傷,女主角借機將其拖下病床,讓其下半身癱瘓,然后對其不離不棄,百般折磨。
在女人病態的掌控欲下,男主感覺到了熾烈的愛,決定與她結婚,雙方因此獲得了一種扭曲而牢固的安全感。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遺憾的是,能缺口互補,實現病態平衡的伴侶,是極少數。
大多數虐戀的結局,是耗盡精力,分崩離析。
然后在內心空洞的驅使下,進入下一個戀愛循環。
豆瓣里有很多療傷小組,很多人分享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總是遇到渣男(女)、總是因為同樣的小事爆發激烈爭吵、總是要求且試圖改正對方......
一遍又一遍的重走糟糕的婚戀過程,妄圖在新的關系里獲得平衡,卻不自覺重復著第一段關系的“行為模式”,最終還是傷己傷人。

有毒關系難以擺脫的第二重原因,就是現實需求。
很多人即便意識到了自己正身處毒關系,也有分開的想法,可是出于現實的考量。
比如哪方賺錢多、孩子成長、養老問題、房子歸屬等,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忍下去。
現實的捆綁是如此有力,以至于無愛的夫妻,只要還依賴彼此的剩余價值,也能茍下去。
在假性親密關系里,維持一種劣質的花好月圓,包裝出“擁有完整家庭”的社會形象。
在《假性親密》一書中,也揭露了這種關系的本質:
一遍一遍地和愿意成為伴侶的人,演同樣的戲,硬挺著把令人失望的日子,一天天過下去。
只要角色還在,雙方的需求還在,哪怕不愛,也能勉強過下去。

湯唯的電影《分手的決心》里,男主角海俊和妻子一直處在不咸不淡的婚姻里,相敬如賓。
可實際上,兩人都懷揣著各自的謊言。
妻子把出軌的對象包裝成閨蜜;海俊把心動的女嫌疑人,包裝成喪妻的老男人。
即便不愛海俊,妻子卻能微笑著說:“保持夫妻關系對心臟病和高血壓都有幫助,即使互相討厭。”
兩個人都從未以真面目對待彼此,但又很有默契,不約而同地掩蓋掉了自身不道德的痕跡,來維系這段“正常的婚姻”。
可是對于真實自我的壓抑,終究會爆發。
如果不趁早調整,積極溝通,互相接納,建立起真正親密的關系,那么結果只有兩種。
一種是忍無可忍,撕破面具,走向無法挽回的決裂;
一種是與面具融為一體,一對好演員,用一生的時間,演完這場互相折磨、不離不棄的戲。

有毒關系讓人著迷的第三重原因,是個體內在的空洞。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虛假自我”。
擁有真自我的人,是圍繞自己轉的,有自主性,有自驅力。
他們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能原諒自己做不到的事,內心自洽、松弛、穩定。
而虛假自我的人,幼年的感受都圍繞著媽媽的要求而建立。
媽媽的一舉一動,時刻左右著他們的情緒。
長大后,他們會無意識地繞著別人轉,為別人而活,用討好和索取他人,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洞。
因此在他們的親密關系里,往往包含著情感依附和病態共生。

電影《我想和你好好的》里,就還原了這一類關系:
女主角喵喵用查崗、查銀行卡、查手機、裝監控的方式,試圖將男友與自己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獲得安全感。
男友感到窒息,想要離開,喵喵就卑微地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給他,祈求他不要走,最后甚至以死相逼。
在這種病態的關系里,愛人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激起依附者心中的潑天巨浪。
而這種激烈的情緒起伏,背后也有著隱秘的獲益:
一、在跌宕起伏的情緒里,他們回到了早年與母親之間熟悉的模式。不管有毒沒毒,熟悉的情感模式,總能給人安全感。
二、能獲得道德上的優勢地位:我是清白的好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對方著想,為他付出了這么多。
三、情感上的痛苦,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即便這個“自己”,是對他人自我的錯認。
借由虐戀的痛,他們加強了虛假自我,以此來獲得病態的安全感。
簡單來說,就是:我痛,故我存在。

奈何不是自己的東西,用起來總是不稱手。虛假自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穩定。
就像王菲歌里唱的:“我像是一顆棋子,來去全不由自己。舉手無悔你不曾猶豫,我卻掌控在你手心。”
寄托于他人的愛,沒有穩定的內核,沒有主心骨,最后只能賭。
賭自己所愛之人是個經得起索取,扛得住審視的好人。
可遺憾的是,一旦將自身的幸福寄托于一場情感豪賭,結局往往是滿盤皆輸。

復旦教授梁永安說:
真正擁有長久親密關系的人,是他有能力一個人在這世上生活。
只有這樣的人,他才有能力輻射溫暖,既不會成為別人的壓力和負擔,也不會因失去關系就終日惶惶。
想要擁有健康的親密關系,就要學會重建自我,恢復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在《如何不喜歡一個人》一書中,提到了重建自我的四個方法:
一、了解自己的弱點,培養真正的自尊。
只有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有什么樣的弱點,才能對癥下藥;也只有接納了自己的弱點,才能學會不卑不亢地與人相處。
二、學會獨處。
在獨處中,面對最真實和赤裸的自己,培養一些能取悅自己的愛好。
三、簽訂一份“健康親密關系保證書”。
保證自己不會在親密關系里低三下四、奉承討好,更不會接受那些居高臨下,尖酸刻薄的伴侶。
四、找到自己的恒定量。
找到那些真正支持你、關心你的人和使你感到快樂的事物。

作家廖一梅說過:“ 我堅信,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出來。”
同樣的,一個能在關系里保持獨立成長的人,才能通過愛人而愛已,從而愛這個世界,這是獲得自身安全感的最大來源。
原標題:《《再見愛人》刷爆熱搜:別讓“有毒關系”,拖垮你的人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