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斯科塞斯迎來80大壽,各導演暢談“名場面”
11月17日,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迎來80大壽,邁入耄耋之年。在此前一周,英國《衛報》廣發英雄帖,邀請他的電影同行為其祝壽,包括史蒂夫·麥奎因、盧卡·瓜達尼諾、三池崇史、伍迪·艾倫、蒂姆·伯頓、科波拉在內的多位導演都暢談他們印象中斯科塞斯作品的名場面或與他交往的印象與點滴。

馬丁·斯科塞斯
琳恩·拉姆塞(Lynne Ramsay),英國導演,代表作:《凱文怎么了》《你從未在此》
要說斯科塞斯電影里的名場面,實在數不勝數,他是這方面的大師,所以你要問我最喜歡他作品的哪一場戲,實在很難遴選。比如《出租車司機》里的“你是在跟我講話嗎?”或者是羅伯特·德尼羅給貝茜打電話的那場戲,還有德尼羅看著阿斯匹林在杯中冒泡,又或者是《窮街陋巷》里的定向拍攝器鏡頭,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他的電影還有一種特色,善于捕捉劇中人物對世界和周遭情況產生誤會的那一瞬間。“每個人都必須要先下地獄,然后才能抵達他的天堂。”《恐怖角》中由德尼羅飾演的麥科斯·卡迪這么說著,而朱麗葉特·劉易斯飾演的少女丹妮爾則在以身試險。這場戲拍得相當精彩,給人一種設身處地的感覺,充滿不確定性,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明明兩個人之間充滿了誤會,一個是純真少女,一個是精神變態,但不知怎么的,此時同處一室,又有一種相當和諧的感覺,甚至在她這方面看來,還有一些羅曼蒂克的意味。
丹妮爾:是的,沒錯。
麥科斯:前路漫漫,我想我可能是找到同行者了。
這場戲他們只拍了一遍就過了,劉易斯知道德尼羅可能會有一些即興發揮的表演,但事先并不知道他主要會用大拇指,先是用拇指撫摸她臉頰,然后整個塞進了她嘴里。劉易斯做出了很好的回應,將此時懵懂少女的心態演出了傳神的效果。羊入虎口,只不過羊此時還不知道自己是羊。
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英國導演,代表作:《為奴十二年》《饑餓》
如何成功地導入一場戲,斯科塞斯在這方面很有本事。我尤其喜歡《窮街陋巷》里羅伯特·德尼羅第一次走進酒吧的那一段,哈維·凱特爾就那么看著他。
總之,斯科塞斯電影里的那種運動性、身體性,對我后來的作品都有影響。我自己拍電影的時候,強調的也是動作而非思考。因為寫劇本也好,思考也好,這都是之前的事情,到了拍攝現場,最終還是要動手拍。所以我拍電影的時候,腦子里想的不是塔科夫斯基,不是伯格曼,我想的是要怎么去行動——而在這方面,斯科塞斯的電影給我很多啟發。他就是一個動手拍電影的人,不僅僅是導演。
盧卡·瓜達尼諾(Luca Guadagnino),意大利導演,代表作:《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陰風陣陣》
于我而言,斯科塞斯的電影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我自己拍電影時,時不時就會參考的對象。


《基督最后的誘惑》結尾截圖
我想先說一下《基督最后的誘惑》的結尾,因為那是我最喜歡的斯科塞斯電影,而其中我尤其喜歡的就是這全片最后一分鐘:基督質問上帝為何要棄他不顧。然后畫面一變,他又回到了十字架上,這里出現了一個超級斯科塞斯風格的推鏡頭,一下子推到他的近景,從之前的夢中叫醒了他,也叫醒了我們。“完成了。”基督說道,但鏡頭繼續停留在他身上,然后斯科塞斯用了一個特殊的辦法,來表現他升入天堂的瞬間。他讓膠片忽然閃爍了起來,以此表示耶穌升天。真是太有創意,太美麗了。他利用電影本身的力量,再現了耶穌基督的一生,讓耶穌升入了天堂,這個概念本身就有著超凡脫俗的魅力。這也讓我想到他后來的紀錄片《閃耀光芒》(Shine a Light)的結尾,鏡頭一路向上,向上,不斷向上,我們也跟隨著滾石樂隊的音樂,一起升入了天堂。
在我看來,《純真年代》是有史以來最暴力的電影之一,因為它講的就是人性的抑制、壓迫。不理解的話,可以看一下影片結尾的宴會戲,他們要慶祝奧蘭斯卡重回歐洲。在座的人都知道這樣子,她和紐蘭就會永遠分開了,而他們確保這一點的途徑,就是通過舉辦這么一場豪奢晚宴。斯科塞斯選擇由桌底拍起,一路拍到桌上,意在展現那些怪物有多耗盡心機,展現兩位主人公有多孤獨無助。這是他們的宿命,就此永失純真。
三池崇史,日本導演,代表作:《殺手阿一》《十三刺客》
我最喜歡的是《憤怒的公牛》里的一場戲,影片開始不久之后,拉莫塔輸給了舒格·雷·羅賓遜,然后畫面切到他家里,妻子在煎牛排,他和妻子在吵嘴,弟弟開始插嘴干涉,于是拉莫塔和弟弟說:“打我的臉。”
伍迪·艾倫,美國導演,代表作:《安妮·霍爾》《曼哈頓》
馬蒂(馬丁·斯科塞斯的昵稱)的電影我都喜歡,但《盜亦有道》絕對是美國電影史上數一數二優秀的作品。這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很了不起。與其要我說那里面哪幾場戲最優秀,還不如說,整部電影我都愛不釋手。我愛它拍攝的方式,愛它的演員陣容,愛他們的精彩表演,整部作品就只能用出類拔萃來形容。而且我第一遍看的時候就已經很喜歡了。馬蒂的電影我全都看過,全都值得一看,像這樣的導演,歷史上并不多。

《盜亦有道》劇照
我們兩人區別很大。他是曼哈頓黑暗面的詩人,而我看待這座城市的方式,相比之下要更羅曼蒂克一些。之所以會有這種區別,我想是因為他對曼哈頓的印象來自自己小時候在市中心長大的經歷吧,而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都來自那些好萊塢電影。紐約留給他的印象,非常真實,非常確切,而紐約留給我的印象,卻源于不少或許其實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當然,也可能紐約確實也有那樣的一面,但不管怎么樣,我肯定是談不上悉數掌握的,因為我一直都像是一只松鼠那樣,躲在了布魯克林的一角。而馬蒂卻對小意大利區的低下層深有體會,所以他拍攝這些人的生活時,激情滿滿,目光如炬。
1997年,《紐約時報》安排我們兩人一起接受采訪,驚訝地發現我倆在此之前其實并不怎么認識。結果我們發現,大家都住在紐約上東區,相距不過幾條馬路而已,但確實就是沒有遇到過。

1988年,馬丁·斯科塞斯(左)、伍迪·艾倫(中)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紐約
阿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美國導演,代表作:《壞中尉》《江湖白事》
又要寫“談談你的老師”的小作文了嗎?哈哈,至少這一次是為了祝壽,而不是因為又有什么人去世了。我從16歲開始拍電影,之后又進了紐約一所很大的藝術學校。在電影系念書的日子就是自己動手拍電影,卻很少看別人的電影,因為不覺得那能讓我學到什么東西。某天,有人建議我一定要去看看一部名為《窮街陋巷》的電影,但同一天又有一位朋友勸我一定要去看一下《同流者》。于是趁著某個晴好的秋天,我自己開車去了紐約市中心,曼哈頓57街上有兩家正對面的影院,正好分別在放映這兩部電影,所以我是看完了斯科塞斯的《窮街陋巷》馬上又去看了貝托魯奇的《同流者》。

《窮街陋巷》劇照
回去的一路上,我都在試著消化自己剛才的這段經歷。天色已暗,開始下雨,落葉紛紛。雨刷器由車窗前面規律性地劃過,我在車窗上看到的是之前的那些畫面、鏡頭。我知道自己拍的那些東西、手里正在拍的學生作品,全都毫無意義了。我分不清是我車子的倍耐力輪胎正在濕滑的路面上發出的聲音,還是我在捫心自問:他們究竟是怎么拍出這種電影的?
埃德加·賴特(Edgar Wright),英國導演,代表作:《僵尸肖恩》《熱血警探》
斯科塞斯對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已經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了。因為不僅是他的電影時時刻刻都在給我各種啟示,更重要的在于,經過他的宣講,我意識到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能給我以啟示。
毫無疑問,他是目前依然在世的大導演中影響力數一數二的,本身就帶給我們很多的啟迪,但另一方面,他又總是不遺余力地介紹我們認識別人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原本有些默默無聞,受到我們忽視的導演。看到他在介紹完大衛·里恩的經典作品后,又一視同仁地推薦起了漢默電影公司的恐怖片,這讓我相當激動。這就是斯科塞斯,不光自己拍電影,而且從頭至尾始終深愛電影。
他拍過的電影相當多元(只有傻瓜才會以為斯科塞斯只拍黑幫片),讓我學到了太多太多關于電影的知識,并且從中獲得愉悅。我從沒念過電影學校,但是通過斯科塞斯的電影和他關于自己電影以及別人作品的那些深入、詳細的介紹,我總覺得他就像是一直在給我單對單地上課。

《下班后》劇照
舉例說明他電影里哪一場戲最讓我動容,這事情并不容易,即便是像《下班后》(After Hours)這種相對不太出名的斯科塞斯作品中,其實也有著出色的鏡頭運動、敏銳的剪輯和精彩的配樂,自打年輕時看過一遍之后便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之中。
有斯科塞斯的存在,這是我們的幸運,不光是因為他的那些電影,還因為他為電影的歷史與未來所做的一切。
阿里·艾斯特(Ari Aster),美國導演,代表作:《仲夏夜驚魂》
我喜歡《基督最后的誘惑》的后四十分鐘,喜歡它在情緒上的那種豐富和復雜,有著故意的挑釁和曖昧,能讓觀眾始終感到意外,讓人久久回味。包括基督那震撼人心的懷疑時刻(“父親!你為什么棄我而去?”),包括那之后緊接著的萬籟俱寂的寧靜,而他也由此開始經歷一段自己未曾有過的生命之旅。此外還有基督守護天使(撒旦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偽裝成了善良的孩子)親吻耶穌傷口時的溫柔,耶穌與瑪麗亞有了孩子所帶給我們的那種震驚和莊嚴的感覺,以及隨后他又與拉撒路的姐妹們相結合所帶給我們的奇怪和神秘的感覺。
當然,還有哈維·凱特爾飾演的猶大的身上那種不為人知的榮耀。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才是本片的主人公。他和基督一樣飽受折磨,但肩負著的重任,相比之下甚至要比基督更加難辦。在這個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而是人性的復雜,事實上,在斯科塞斯的電影里,猶大的形象頻繁地以各種化身登場,表現出他對這個人物非常強烈的興趣。早在《窮街陋巷》里,凱特爾就演過生活在現代紐約的猶大,而此類變體的巔峰之作,目前則要屬于《沉默》(Silence)中一反再反的吉次郎這個人物。《沉默》絕對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可惜外界對其認識不夠。
說回《基督最后的誘惑》的后四十分鐘,最厲害的自然還是基督狂喜之死的最后那一刻了——“完成了!”也就在這一刻,膠片拍盡,銀幕上出現了一片宛若天啟的耀斑,伴隨著的還有哀悼的哭聲以及彼得·加布里埃爾充滿凱旋和狂想韻味的配樂。橙色的銀幕上出現片尾字幕,讓人聯想到火焰,也是該片對于流行的敏感度的體現;這片橙色是影片斷片后的定格畫面,既是偶然,又是上帝的恩賜,感覺就像是斯科塞斯對電影的熱愛和宗教熱忱的一次最清晰的表達。
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英國導演,代表作:《末代獨裁》《天梯:蔡國強的藝術》
斯科塞斯電影里我最喜歡的一場戲?連續兩分半鐘不間斷的長鏡頭、生動的人物、意大利風味的美食、穿梭于廚房間的一段旅程……你以為我說的是《盜亦有道》的那個名場面嗎?并不是,我要說的是他1974年的紀錄片《意大利裔美國人》(Italianamerican)的開場戲。想要知道斯科塞斯是一位怎么樣的電影導演,想要了解他受到過哪些影響,看這一段就夠了。
凱瑟琳讓丈夫往沙發這頭挪一挪時(“你為什么離我這么遠?靠近點。不對,你靠過來……”),查爾斯臉上無奈的表情意味著某種恐懼,如果不聽話,就會被“捶打”(夫妻之間的那種)。他們夫妻的說話語調,對于任何看過斯科塞斯電影的人來說,都會覺得無比熟悉。尤其是凱瑟琳問兒子“我是要和你說話嗎?”的時候,馬上想起《出租車司機》中德尼羅鏡前自問那一場戲的人,我相信我絕不是唯一。

《出租車司機》劇照
蒂姆·伯頓(Tim Burton),美國導演,代表作:《剪刀手愛德華》《大魚》
當我想到斯科塞斯的時候,我想到的是他電影里所有那些會讓人看了覺得心里不舒服的東西。他在這方面是大師。比如《喜劇之王》里德尼羅未受邀請就去了杰瑞·劉易斯家里的那一場戲。那種氣氛真是讓人看了覺得受不了。
有意思的是,生活中的斯科塞斯和他電影里的人物大相徑庭。我們只見過一次面,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我相當放松。他對電影相當熱情,知識也非常充沛。他說他的私人圖書館里就有一套我的《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的膠片拷貝。
凱莉·萊卡特(Kelly Reichardt),美國導演,代表作:《第一頭牛》
佩洛西夫婦家遭遇陌生人闖入事件的第二天,我重又看了一遍《出租車司機》。窗外正在下雨。第三大道上的窨井蓋里正在往外冒熱氣。又快到選舉了。在總統候選人查爾斯·帕蘭丁的競選總部,阿爾伯特·布魯克斯身穿淡黃色襯衫,腳踩在桌子上。他正在和紐扣徽章的制造商通電話。徽章上的字體印錯了,但他不想爭吵什么。“我們不會付錢。我們把徽章扔掉了。”他告訴制造商說。

《出租車司機》劇照
一輛黃色出租車在競選總部的玻璃門外徘徊著。駕駛的越戰老兵特拉維斯·比克爾希望能有人來清理這座城市。有時候,光是這里的氣味,就讓特拉維斯聞得頭疼。他透過玻璃門盯著金頭發、藍眼睛的賽比爾·謝潑德看。“瞅瞅那邊,你發現有什么不對嗎?”她問布魯克斯。一輛藍色公交車由穿著黃色雨衣的女孩身前經過。交通燈變紅。第42街的窨井蓋里正在往外冒熱氣。
雛妓艾里絲過馬路時,特拉維斯差一點就撞上了她。天色已晚。像她這個年紀的姑娘,應該在家睡覺才對。特拉維斯坐在他的黃色出租車里。艾里絲戴著她的大帽子,穿著白色的喇叭褲。保羅·佩洛西在家里睡覺。艾里絲吸毒了,腦子一片混亂。特拉維斯不眠不休,吃著垃圾食品,精神抖擻。他帶著一把槍。佩洛西想要奪過錘子。“我就問你一件事,特拉維斯,這個國家最讓你心煩的事情,是什么?”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美國導演,代表作:《教父三部曲》《現代啟示錄》
我和斯科塞斯很久以前就認識了。第一次見面,就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就像是找到了失散已久的遠房兄弟。他和我一樣是意大利裔美國人,而且風格也一樣:一樣的廚房氣味,一樣的父母親,一樣的既是意大利人又是美國人的感覺。

《誰在敲我的門》劇照
《誰在敲我的門》是我看過的第一部斯科塞斯電影,我很喜歡。在此之后他拍攝的每一部電影,我也一樣喜歡,而且我都見證了它們的誕生過程。
斯科塞斯是這世界上最優秀的電影老師,也是當世仍在拍攝電影的導演中數一數二了不起的。祝他生日快樂,祝他開啟新的美好的十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