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我的科學觀|趙東元:“卡脖子”問題源頭“卡”在科學精神上

趙東元/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
2022-11-22 07:39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城邦 >
字號

·我們國家技術確實存在著“卡脖子”的問題,但科學不存在“卡脖子”問題,問題源頭“卡”在科學精神和科學創新上。我們需要提倡學科學、用科學、講科學、愛科學、挑戰創新,用科學實現我們的夢想。

我做了很多年科研,從1998年來復旦大學,已經24年過去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總在想,我們如何解決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在我看來,我們面臨的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其實基礎研究都不保密,我們所有的成果都會發表論文,基礎研究唯一的表達就是論文。那么,我們的基礎研究到底是卡在什么地方呢?我認為是卡在全民對科學的崇尚,卡在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和創新,對科學的普及、對科學的認識上。

(一)

什么是科學?在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是外來詞,這個詞是從日語中引入的。康有為被認為是國內最早從日語中借用了這個概念的人,嚴復在《天演論》的翻譯中也使用了這個概念,之后通過五四運動在中國廣泛流傳。

“科學”兩字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出現過,但指的是“科舉之學”、“分科之學”。中國古代比較接近現在“科學”概念的,是“格物致知”,我們通過對物體的研究,得到知識。新文化運動的時候,人們用“賽先生”來指稱科學,“賽先生”是science的昵稱,但是它們都沒有“科學”一詞那樣深入人心,被廣泛使用。

有人說科學是科學家從事的事業,也有人說科學就是對的、正確的、真的、有道理的、好的、高級的……我們經常說科學的方法,可能只是好的方法而已,這是對科學比較膚淺的理解。

我們經常說“科技”,其實科學和技術一定要分開,科學是科學,技術是技術。科學是對于自然、社會規律完整、理性的認識,是系統理論化可證實的知識體系。技術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是利用知識改造自然的過程。純“科學” 不是生產力,科學的技術是生產力。

“科學”有一些特征,譬如發現規律,既包括社會規律,也包括自然規律。科學具有邏輯性、定量性和實證性,沒有數學談不上科學。除此之外,科學還具有四大特征,分別是客觀性、驗證性、系統性和發展性。科學一定是遵從客觀實際的知識,它是一門完整的具有自己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學科,我們要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驗證它,通過不斷地補充,推動它持續向前發展。

科學的精神需要有質疑性、獨立性和唯一性。質疑性是指一定要去問為什么;獨立性是指科學研究所發現的規律是“獨立”于其他研究者、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者必須具有獨立的思想,科學研究工作是獨立進行的;唯一性是指科學規律是唯一的。

在現代科學誕生之前,科學和哲學是一體的。羅素曾說過:“哲學是介于神學與可見之間的東西。”科學圈定了一切能確定、能用實踐證明的知識;另一些超乎知識、無法證明的被認為是神學,介于兩者之間的則是哲學。早在公元6世紀,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第一次把科學和哲學從神學中提煉出來,第一次思考物質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構成的?到了17世紀,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西方近代科學真正形成。

(二)

回溯中國歷史,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里并沒有太多科學元素。科學為什么沒有在近代中國萌芽?我個人的理解是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

西方的希臘、希伯來“兩希”文明都是靠海的,在這樣一個地理位置生活,不可能實現自給自足,必須依賴貿易,所以是重商的文化;中國則完全可以在封閉的農耕環境下自給自足,所以中國古代長久以來重農輕商。

文化差異也是因素之一。西方人喜歡冒險,尊崇自由、平等、契約精神;中華民族則偏重集體協作、國家主義。西方藝術完全是泛科學化的,擲鐵餅人的雕塑已經用上透視,凡爾賽宮是幾何式的;中國則不同,蘇州園林有豐富的層次感,移步換景,李白的詩里有“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樣的想象完全是虛擬的……中國人天生就是藝術家,我們講一個人“太有才”了,通常是指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中國人不會因為一個人數學很好,說他“真有才”。

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 時,李約瑟說,在中國人眼里自然并不是沒有秩序,而是這種秩序不是由一個理性的人所定下的,因此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更關注人事人倫。

中國的知識分子不信自然定律,不去實證。中國重于技術的研究,四大發明便是代表。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技術著作是1637年的《天工開物》,里面有化學、農業、冶金業、造紙等知識,我們的煉銅術比歐洲早了700年,雖然書籍里面記錄了完整的方法,卻沒有人知道為什么這樣能煉出銅,沒人去追究這個關鍵的“為什么”。古代中華民族能工巧匠人才輩出,但是古代少有科學家,理性的翅膀一旦拴上了應用的鉛砣,那它永遠飛不了。我們所有的古代發現都是馬上能拿去應用的,不再去追問為什么。

自近代從西方引入后,現代科學在中國一直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的這些年才是科學研究的真正春天。我國的基礎研究起步非常晚,我們對“科學”內涵的理解還非常淺薄。早年像錢學森、屠呦呦的研究領域都比較尖端,但長期的、比較連續的科研發展時期就是改革開放后。

(三)

就我個人來說,我是學化學的,化學是最接近應用的科學,化學創造的很多材料都鼓勵應用。我喜歡做多孔材料,大家平常使用的干燥劑都是多孔材料。大家都知道微觀、宏觀,還有一個叫介觀,介于微觀和宏觀之間,介孔就是處于這中間的2-50 nm孔的材料。它的表面積非常大,兩克介孔比一個足球場還大,在催化、生物醫學、水處理等方面都是非常有用的材料。

我過去做了一些無機化合物的介孔材料,想把有機的高分子材料,例如導電高分子、生物高分子、富勒烯碳材料、金剛石等這些價值連城的好材料做成介孔。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最終我們的一個本科生試著用最古老的高分子酚醛樹脂做前驅體,一試就成功了,后來我們發現其實成功要回歸哲學最原始的邏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最終我們建立了體系化的合成方法,我們做的材料是目前最穩定的分子篩,熱穩定性達到2000攝氏度。我們課題組圍繞這個課題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全世界用我們這個方法發表了4萬篇論文,引發了學術界的研究熱潮。

我們現在正在把這項科研成果進行應用轉化,規模化生產,應用于電動汽車、鈀碳催化劑、藥物的中間體、廢氣處理等領域,通過介孔材料把有害氣體全部吸附掉,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氮氣。我們還在嘗試用介孔材料做一次能源高效轉化的催化劑。未來的能源一定是能夠循環利用的,新能源的開發也勢在必行,前提是基礎研究要走在前面。

(四)

跟西方數百年、上千年的科學研究相比,我們的基礎研究起步非常晚,我們對“科學”內涵的理解還非常淺薄;我們缺乏從0到1的原創性科學研究成果,這是我國的科學之痛。我以為,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限制,我們需要的科學發展的時間可能要更長。

如果我們對照日本的歷史,會發現日本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科技改革,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期,日本人才真正在世界科技史上有所作為。像量子力學、化學的進展,要到1950年左右才有所突破,耗時至少70年。

舉日本為例,是想說明我們要給基礎科研一點時間,急是急不來的。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強調全民科學意識,強調科學思維,強調科學精神,科普非常重要。科學意識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傳統的文化體系有所沖擊,但這是不可避免的。

任何急功近利都無助于科學的發展。所謂純基礎研究,就是沒有任何實用的目的,拋開任何功利,當下看起來沒有什么用的科學規律。純基礎研究不會追求經濟和社會效益,無功利而言,科學技術研究從誕生之日起就要遵循這樣的真理。

創新是科學基礎研究的永恒主題,要創新就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想象力、創造力。這些從哪來的?靠的是科學家的信心、勇氣、膽識和闖勁,以及坐冷板凳的耐心。

我們國家技術確實存在著“卡脖子”的問題,但科學不存在“卡脖子”問題,問題源頭“卡”在科學精神和科學創新上。我們需要提倡學科學、用科學、講科學、愛科學、挑戰創新,用科學實現我們的夢想。

(作者趙東元,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介觀結構材料協會主席,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本文部分內容首發于復旦大學EMBA項目、復旦商業知識微信公眾號,經作者審閱后,授權澎湃科技刊發。)

 

    責任編輯:宦艷紅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子洲县| 玛沁县| 建始县| 新绛县| 乌鲁木齐市| 高青县| 德昌县| 山丹县| 开江县| 惠水县| 巩留县| 金秀| 乐东| 麟游县| 大名县| 芮城县| 岢岚县| 固安县| 寿阳县| 辽源市| 民县| 绵阳市| 理塘县| 开江县| 上饶县| 上饶市| 吴桥县| 永登县| 丰都县| 应城市| 黄浦区| 淳安县| 天台县| 阿合奇县| 龙海市| 磐石市| 元氏县| 宝鸡市| 宿州市|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