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述中國|雄安⑥“小一代以后上大學不用遠走,越來越好”
【編者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三個縣城及周邊部分區域合并,成立又一個具有全國意義的國家級新區,以雄安新區命名,并將其定位為一項具有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的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今年4月1日,雄安新區迎來設立一周年紀念日。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這3座原本不為人知的小縣城,長期以何種形態存在著?這里的人們平時過著怎樣的生活?在宣布成為國家級新區之后,他們經歷了什么?新區規劃范圍內的居民和村民們,對未來的生活和變化有著怎樣的感受和期許?
澎湃新聞請講欄目陸續刊發一組深入雄安新區訪談實錄。該組訪談出自2017年7月中國傳媒大學雄安新區發展研究院教師與百名博士入村開展的長達2個月村史調研和整理。采訪對象包括當地農戶、漁家、手工業者、民間技藝傳承人、企業管理者、教師、醫生等100余人,調研組走訪了28個村莊、15家企業。調研成果最后收錄在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雄安新區發展研究報告》第三卷中。
澎湃新聞經中國傳媒大學雄安新區發展研究院授權刊發部分訪談內容,以饗讀者。今天我們刊發的是容城縣晾馬臺村村民楊衛民訪談。
2017年5月26日,調研小組清晨出發,前往容城縣晾馬臺鄉晾馬臺村進行走訪考察。晾馬臺村位于容城東部,津保公路南2公里處。全村共有1100多人,近250戶,耕地面積1410畝。晾馬臺村主導產業為種植業和布匹加工業。當地的歷史古跡“明月禪寺”就位于晾馬臺村西北角的晾馬臺遺址土臺上,相傳這片高地曾是堯舜祭天的地方。后來武則天在此臺上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使用印度佛教藝術的寺廟,并親自提名“明月禪寺”。現存的明月禪寺雖是20世紀90年代重建而成,但由于歷史悠久,文化影響廣泛,當地仍有不少村民信奉佛教。我們到達明月禪寺這天正好是農歷初一,寺廟香火正旺,不少虔誠的村民正在供奉香火,寺廟前的千年古樹上掛滿了祈福用的彩帶。不同于容城其他鄉鎮,明月禪寺為晾馬臺村帶來一絲古老與神秘的氣息。
走進晾馬臺村我們才發現,明月禪寺與佛教文化并沒有禁錮這里的發展,村民的新居、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小孩子的玩具,處處都體現著新農村與時俱進的發展狀態。村支書腦血栓后遺癥使得右腿行動不很方便,他騎著電動三輪車帶我們走訪了當地的背包制造業大戶楊衛民。
采訪地點:雄安新區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晾馬臺村村民楊衛民家中客廳
采訪時間:2017年5月26日09:00-10:00
采訪對象:晾馬臺村村民楊衛民
采訪人:張秀紅、王葉
整理人:王葉

問:您的生日,出生地?
楊衛民:戶口本上是1974年,晾馬臺村,本村人。
問:您有幾個孩子?
楊衛民:三個,兩個姑娘一個小子。大女兒19歲,二女兒13歲,兒子才5歲。二女兒讀書呢,大的不讀書了,已經在村里幼兒園上班了。二女兒今年下半年該上初中了,成績特別好,老是第一,現在是上六年級了,我拿獎狀你看看。

問:咱們晾馬臺村多少人啊?小學、幼兒園情況怎樣?
楊衛民:大概1100人左右,有小學,也有幼兒園。幼兒園老師有兩個,村兒小,中午接孩子回來吃飯。
問:上初中要到縣城里上?
楊衛民:咱們這兒有所中學,隔壁村兒有所中學,還有個私立的鵬城中學,現在規模也不小,這個中學回回考試老是名列前茅(在中考里)。學費大概每年七八千,不算吃喝、學雜費,還行。將來我女兒也打算上鵬城中學。
問:您現在收入怎樣,建這么漂亮的房子?自己辦的企業么?
楊衛民:就是做點背包生意。也算是哥仨一起加工,幾個人湊一塊,做點活兒。工人就是他們幾個人(指向院子),掙得多多做,掙得少少做。廠房就在院子里,機器響的就是,一會兒過去看看。
問:您家里的地還有么,有多少畝?種地影響您現在搞副業么?
楊衛民:地還有,每人一畝。種地不影響,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正常時候都不下地了,天太熱。種地成了副業了。
問:現在村民有個頭疼腦熱的,看病方便么?疑難雜癥,大病呢?有沒有醫保,報銷手續復雜么?
楊衛民:就近明月禪寺對過兒,有個村里的衛生所,挺方便的。大病一般到容城縣城,醫保可以報銷。手續也不算特別復雜,都是正規的,挺順當的。報銷的話,咱們縣鄉級醫院,百分之80到85;縣里可能是75%,我也沒注意,只是聽說。
問:現在家里面有車嗎?自己開車出去嗎?
楊衛民:有一個貨車,6、7年了,小面包,可以坐人也可以載貨。出去自己開車多,老娘們(婦女們)出去玩兒就坐公交車。公交也挺方便。我經常往容城,白溝,橋南市場那邊跑。養車一年是2千來塊錢,油錢我也跑不太多,一年就是6、7千公里,油價5元、6元來錢一升。
問:您生產背包的原料從哪兒進?利潤呢?
楊衛民:原料不是我自己的,是給別人做的,來料加工,掙個加工費,復雜點兒的包加工費6塊多,不復雜的5塊多、4塊來錢。包的利潤反正也不是太高,也能維持生活,一個包4、5塊錢,最多6塊5。一個包到市場上30多塊,我聽他們念叨。我給東北的加工,他在白溝自己買的房,自己做,在白溝呆了5、6年了。
問:他有品牌嗎?有自己的商標嗎?
楊衛民:我真沒尋思過他這個商標。也不用給他打商標,不用給他打,他自己回去裝外面的包裝袋,因為我們只管做好了背包,他還要拉到別的地方去給染一下,洗一洗,再晾干,再自己打包裝,我們不管包裝。他在網上賣,網店出售,也批發,在白溝的箱包市場大廳也有攤位。我自己想過搞網上賣,但是我對電腦不太精通。有培訓,有人手把手教,我也愿意網上賣貨。村里年輕一點兒的也有網上賣的。村里都賣玩具、動物和箱包。


問:咱村里有沒有做服裝的?
楊衛民:做服裝的以前有,現在沒有了,八幾、九幾年有。
問:您家里旅游是經常旅游還是偶爾旅游?
楊衛民:偶爾的,夏天熱的時候,去白洋淀玩兒,帶小孩兒玩兒,開車去。遠點的我想去天津玩兒玩兒,去海邊,坐高鐵。到天津40分鐘左右,咱們有高鐵,還不通北京,70分鐘在保定轉。
問:村里結婚的風俗是啥樣?彩禮錢要多少?
楊衛民:一般禮金100塊錢,關系好點兒的200塊錢。結婚大小禮一般是6萬到8萬,彩禮有八萬八的,取個吉利數。三金(金的戒指、耳環、項鏈)、家電現在不興,都自己買。我結婚20年了,我媳婦是白洋淀的,結婚要了9000。陪嫁女方錢多就多給點,要沒有就不給,買點東西。前幾年娶媳婦女方得買車,現在連車都不買,男方買,(風俗變了)。男方得有房有車,錢還不少要。辦個婚禮也是各出各的,比方說咱們25、26號辦婚禮兩天,女方25號辦,男方26號辦,先是女方辦,第二天男方辦,起早把女方接過去。吃飯錢,三百多塊錢一桌,不算煙酒,現在物價挺貴,一桌八九個人。
問:村里紅白喜事、婚喪嫁娶、孩子滿月等,有什么風俗沒有?
楊衛民:生孩子,關系相當不錯的買點補品送點錢,100塊錢。咱們主家,過12天請大家伙樂呵樂呵。辦滿月,不辦百天。12歲,圓鎖(圓鎖是地方性一種“成人禮”儀式。)也不辦。一般家里人過生日家里買兩條魚,蒸蒸饅頭,吃長壽面。
問:咱家里一個月花銷平均大概多少錢?大頭在哪?
楊衛民:兩、三千。大頭就是吃飯、電費水費、手機費、網費等等,我這個孩子還喝奶粉,奶粉一共喝了4萬多塊錢了。
問:咱們村支書、村長的選舉都是全民參與嗎?
楊衛民:基本上都參與,一千多戶人,七百多選民,基本差不多都參加,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支部選舉也是按照上級的政策挺正規的。搞兩推一選,全體黨員選,村民代表推薦。村委會選了兩個,一個村長,一個委員,沒有副村長。加上支部委員,有五個。都有數量要求的,2000戶以上的可以達到5個。
問:村里的大姓是什么呀?有沒有位高權重的老人家?鄰里關系,婆媳關系呢?
楊衛民:王、張。沒有(形成家族)。鄰居和睦,關系都挺好。我們這個村還是挺正規的,沒有什么打架斗毆的。婆媳之間、妯娌之間,有矛盾也很少。丈母娘都沒有跟女兒女婿一起住的,一般跟兒子一起住。過去有矛盾,現在條件好了,也沒有矛盾。
問:新區在籌建過程中,您有沒有什么想法,包括您的企業有什么擔憂,有什么期盼?
楊衛民:沒有,就是說咱們盼著越來越好,這是最大的一次轉折,特區人民生活肯定是越來越美好,尤其是小一代,以后上大學不用出家門口。高等院校、醫院,咱們雄安新區肯定都有,我感覺。
問:將來服裝、背包產業,會不會波及到您,有什么考慮沒有?
楊衛民:咱們做這個活兒沒有污染,要是有污染咱們肯定是不干了,爭取別的項目。以后背包生意能做咱就做,不能做,新區建成了我們再謀劃別的事。犯錯誤的事咱們都不能干,特別是大氣污染,涉及到污染咱們絕對不能干。
問:拆遷呢,宅基地征用,有什么想法和擔憂?
楊衛民:我也沒有什么擔憂,國家不會叫老百姓吃虧,但是咱們也不要額外的爭取,國家會有標準,我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唄。習總書記、黨中央在咱們容城建雄安新區,千年大計,從各方面肯定是越來越好,有鐵路直接去北京,多好。
問:您這個大院子,面積有多少?
楊衛民:東西26米,南北是11.5米加2.6米,再加個8米。沒蓋二層,上面還一層彩鋼。

【調研思考】
初見楊大哥,我們就覺得他是一位十分熱情的村民。楊大哥家寬敞明亮,正對著大門是大幅瓷磚拼貼的影壁,明亮的廳堂,寬闊的宅院,讓我們耳目一新。影壁上瓷磚拼貼的“幸福家園”幾個大字映襯著楊大哥一家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家居寶地財源旺,富水長流幸福家”14個金色的字被刻在墻面中高山流水的上方,與竹子、小橋一起迎接賓客的到來。走進客廳,正對屋門的大幅毛主席像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可崇拜毛主席,以前就掛,現在換了個大的!”提到主席畫像,楊大哥顯得很興奮,與我們一遍遍地強調他對毛主席的敬畏之心。毛主席畫像旁邊是一副印有“家和萬事興”的彩圖,客廳里沙發彩電應有盡有,散落在地上的小玩具更讓我們感覺到家的氣息。
楊大哥家庭條件尚好,給兒女花錢一點都不含糊,“我這個兒子奶粉喝了4萬多塊錢了”楊大哥說。他的大女兒在幼兒園上班,小女兒還在上學,雖然私立中學學費不便宜,楊大哥還是很支持孩子們將來能去私立學校上學。說到自己的孩子,楊大哥分外驕傲,他說二女兒成績特別好,老是考第一。楊大哥還特意從里屋找出一疊獎狀向我們展示,科技創新獎的字樣格外顯眼。這次走訪我們并沒有見到他的兩個女兒,只有楊大嫂帶著小兒子在家。我們交談過程中,楊大哥的小兒子好奇地看著我們,一會兒爬上椅子,一會晃晃客廳中央的躺椅,并不認生,十分活潑。看到我們在給他的小兒子拍照,楊大哥笑得十分開心。而提到新區建設,楊大哥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的兒女:“這對我小孩好啊,能上好學,長大了還好找事做。”重視子女教育,規劃孩子未來,淳樸的楊大哥同其他村民一樣總是將孩子們的事情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關于生活問題,楊大哥從來都不擔心。村里有衛生所,看小病都挺方便,大病去容城縣醫院。雖然沒有經歷過醫保報銷流程,楊大哥還是認真地告訴我們,辦事順當,手續都正規。楊大哥家里有面包車,出門辦事十分方便,家里的女人們出去玩也能坐公交車,公交站設置也很方便。養車的費用對他來說不是什么大問題,日常辦事、偶爾帶孩子出行旅游,每年跑6、7千公里也不是大數目。聽楊大哥說現在村里汽車和農用車的普及率比較高,再加上公交車,村里鄉親去什么地方都方便多了,對于未來,他們也期待著高速公路、高鐵的通車。新農村的發展速度幾乎超出我們的想象,跟隨著國家大事、千年大計的腳步,晾馬臺村村民的生活也將更加美好。
楊大哥兄弟三人一起經營背包加工生意,向我們展示加工好的背包時,他的言語中透露著自豪。晾馬臺村的產業發展處處透露著一個“新”字。對于楊大哥來說,傳統農村種植業已經不是他的主業,新農村逐漸發展,機械化普及度高,村民都不下地了。農村淘寶的宣傳標語在村子里隨處可見,附近也有大型的電商基地,有些村民還報名參加了新型電商培訓學校。提到線上銷售,楊大哥十分感興趣,他想擴大產業規模,又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這個好啊,我想學,就是我們書讀的少,對電腦搞不清楚,要是有人教就好了。”對自己經營的生意,楊大哥看得很遠:“產業轉移是肯定的,但是應該會是美好的,國家肯定讓老百姓生活條件更好嘛,我們不吃虧也不多爭,自己這個(產業)干不了,也可以謀劃點別的事。”“但是大氣污染的事我們肯定不能干,我們得遵守標準。”他又補充道。
返程的路上,我們見到了一戶村民為娶媳婦而新建的二層小樓,從外面看房子已經建成,透過塑鋼窗戶可以看到還未裝修的房間敞著大門。“4月1號通知下來,這就都停了。”村支書的語氣中透露著些許無奈,“不過大家都有地方住”他又補充道。面對著即將到來的新區建設,晾馬臺村民都有著美好的期望,他們也許還說不清宏觀政策的規劃與發展,但是他們有著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期盼。堅定的信仰、淳樸的民風使他們仍然不急不躁,面對這樣的村民,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原題為:“華北平原腹地上的新農村——訪容城縣晾馬臺村村民楊衛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