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論壇|社會理論與社會哲學
經過多年的努力,“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論壇已成為一個匯聚社會理論人才、并具有良好聲譽的專業論壇。11月5-6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同時又在線上設置了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兩個分會場。來自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等五十余位專家學者及學術期刊界代表與會,就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與經典社會理論傳統、當代都市社會與空間問題、社會團結與民族實踐、批判理論的新進發展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第四屆“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論壇復旦大學會場
第一、推進社會理論基本概念以及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張慶熊教授通過對舒茨《社會世界的現象學》等著作的詳盡考察,細致評述了現象學社會研究方法論的價值。南開大學哲學院王南湜教授認為理解《資本論》的辯證法問題,關鍵是將“科學建構”把握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從而真實地把握社會活動的有機整體性。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深入揭示了馬克思“社會”概念,指出這一概念批判性地繼承了黑格爾法哲學與費爾巴哈人本學兩大豐富的學術傳統。馬克思的“社會”乃現代諸多社會理論的奠基,但現代西方諸多社會理論恐怕并沒有達到馬克思社會概念的高度。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胡大平教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考察了“工程與社會進步”的議題,認為從工程角度思考社會進步問題,實質上就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重新理解現代性問題。此外,南開大學哲學院夏釗博士化用黑格爾、馬克思的理論討論了“偶然社會”的問題,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的李嘉弘博士也圍繞古代社會“生產方式”問題,討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實際應用。
第二、不斷深入挖掘古典社會理論資源,持續拓展當代社會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鄭飛研究員系統反思了韋伯對西方現代知識體系的關鍵作用,并提出應當在價值中立與悲觀主義、文明比較與西方中心主義等多重矛盾對立中把握韋伯的學術形象。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郁喆雋副教授詳盡梳理了韋伯“科學建筑術”中包含的“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構想科學研究的最大外廓”與“對科學研究進行內部分工”三重職責。追求科學的客觀性、因果性和認識具體歷史與文化情境是韋伯社會學方法論的兩個重要關切。康德主義的理論遺產也體現在南開大學王時中教授對“人民主權”概念之二律背反上、華東師范大學陸凱華副教授從“圖式法”重新理解文化工業之上。
從經典社會理論向當代社會理論的轉變,反映了現代性的深入與復雜化。權力、話語和空間等問題可謂理論之焦點。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肖瑛教授以“家”的概念變遷為線索討論福柯的治理術理論,提出,福柯雖然揭示“家”從傳統社會血緣大家庭發展到現代社會核心家庭的變化,但也暗示市場、國家和家庭的調和方案,后者體現了福柯文化保守主義的面向。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王小章教授從“對他人負責”的倫理要求出發,詳細梳理了鮑曼的道德社會學。他提出,現代社會以國家為后盾的“倫理”規范及其相應的技術系統敗壞了個人的道德能力,對此,復活“對他人負責”意味著重建“道德”與“倫理”之間的必要張力。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閆婧副研究員聚焦于列斐伏爾的“國家生產方式”概念,認為列斐伏爾承續了馬克思“政治異化”的思想,將其發展為一種社會歷史的理論。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魯寶副教授以“空間-知識-權力”的三元結構為框架,在近現代哲學思想與社會理論中勾勒出一條隱藏的學術路徑。

第四屆“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論壇線上會場
第三、深入開展社會理論的思想史理論史研究,追蹤研究批判理論前沿。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劉森林教授提出啟蒙實乃批判與建構的統一、理性啟蒙與德性啟蒙的統一。啟蒙需要對成型的、運動化的“啟蒙”進行持續反思,并能夠與中國的本土資源相結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汪行福教授結合哈貝馬斯的資源,提出我們必須超越康德化的馬克思和黑格爾化的馬克思間的僵硬對立,吸納康德的自律道德,黑格爾的倫理生活及馬克思作為意識形態批判的社會權力概念;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鳳才教授系統地梳理了哈貝馬斯對整個社會哲學傳統的評述。他特別聚焦于古典政治哲學向現代社會哲學的轉型之上,并提出哈貝馬斯意在創建一種偏離古典政治學、且擁有現代物理學特征的“社會科學”;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張雙利教授細致地重讀了《交往行動理論》中哈貝馬斯對韋伯理性化理論的繼承和轉化。哈貝馬斯從韋伯的文化合理性概念中發展出了一種更為寬廣的,同時包含著認識、道德、審美三方面的理性概念。這種道德理性將可能完成對民主憲政國家和跨主權國家的規范性秩序的重新奠基;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謝永康教授,分享了霍耐特自述的學術思想史;而南開大學哲學院的侯振武老師則將阿多諾《最低限度的道德》讀作一種社會哲學的“散文”。
第四、持續推進技術社會的深入研究,并呈現出良好的理論想象力與創造性。技術社會是近年來國內持續推進的領域,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鄒詩鵬教授借助海德格爾的“座架”概念,分析了當今技術社會中的犬儒現象,并提出網絡社會升級了海德格爾座架中的犬儒主義;與此同時,技術進步帶來非勞動時間問題,使人愈加陷入所謂“卷入式的犬儒主義”,技術犬儒主義之克服,仍需從技術世界回歸生活世界及其生產性。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吳靜教授指出,現有的“數字勞動”研究只是沿用了人本主義的批判,但真正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卻要求我們關注“數字勞動”的歷史特殊性,特別是數字化技術、勞動和資本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乾坤副教授在馬克思主義框架下尋得了大衛·格雷柏所謂“狗屁工作”的理論基礎,即馬克思的社會勞動及再生產理論,并討論其在金融資本主義狀況下的表現。復旦大學張志鵬博士還富于想象力地展開了有關“人人生產”的討論。
此外,民族與社會理論也是本屆論壇的核心議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范麗珠教授結合自己在滇西南不同族群中所作田野調查,運用知識社會學的理論工具,探討了中華民族之所以具備一體性的歷史文化邏輯,指出中華民族作為命運共同體絕非想象的結果,而是倫理價值、歷史敘述和文化共同體性相互疊加的結果。復旦大學歷史系朱聯璧副教授則放眼全球范圍內民族主義研究的回歸,指出方法論民族主義的許多弊端。要想超越這些問題則需要從“知識的共同體”和“復數的時間性”兩個維度入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的祁濤副教授結合馬克思經典文本講述了“波蘭問題”,南京大學哲學系的黃瑋杰副教授處理了敘事問題在馬克思主義中的重要性,華中科技大學張炯博士深入剖析了非裔哲學家杜波依斯的種族現代性批判。
“社會哲學與社會理論論壇”最初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南開大學哲學院和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幾位中青年領軍學者發起,現已舉辦至第四屆。歷經數年的時間,國內已涌現出一批致力于社會理論研究的年輕學者,使這一領域呈現出良好的生長性與活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