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氣溫持續下降,綠會志愿者救助2只遷徙途中被嚴重撞傷的候鳥
立冬前后,我國北方的氣溫繼續大幅下降。隨著北方寒冷天氣到來后、野外覓食越來越困難,更多的候鳥開始陸續南遷。從10月30日至11月1日,綠會唐山志愿者一連兩天,收治了兩只“國一”級候鳥,它們受傷嚴重,而且均為撞擊傷。
10月30號晚上,河北唐山市樂亭縣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們晚上在野外巡護時,發現一只黑色大禿鷲落在地上,飛不起來了。經檢查,發現它嘴巴的上下頜嚴重錯位,應該是在遷徙途中撞到了什么障礙物上,致其受傷。




當晚,志愿者們將這只大禿鷲送到綠會水鳥保護地所在的大清河救助站,進行緊急救治。大清河救助站負責人老田仔細檢查了這個大個子的身體狀況,確認只是嘴巴受傷,上下頜幾乎成60度錯開,這讓它在野外幾乎無法正常進食,就算捕到了獵物,也無法進行撕扯進食。老田判斷,這種傷勢,目前只能放在救助站由人工投喂了。


僅隔了一天,11月1號,灤南縣規自局的保護人員在野外巡護時,再次發現了一只雙腿骨折的大鴇。大鴇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雙腿骨折后,這只大鴇連站立都已經不可能。灤南縣規自局保護人員及時將這只大鴇,也送到大清河救助站救治。老田趕緊將這只大鴇骨折的雙腿接上、裝上支架、并用綁帶固定好傷口,祈望它能慢慢愈合。沒想到,2號一大早,這只大鴇還是沒能挺過來,因受傷嚴重死亡了。


(圖片由綠會志愿者提供)
從傷情來看,這兩只受到嚴重損傷的遷徙性候鳥,基本都屬于撞擊傷。而大清河救助站所在的環渤海地區,正處于全球9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之上,是這條遷徙路線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停歇站點,目前正有大量候鳥途經此地。希望相關單位、部門能加強保護,以保證其順利過境,能安全抵達它們南方的越冬地。
據綠會志愿者反映,眼下在環渤海一帶能看到的遷徙候鳥,主要是四類,一是東方白鸛。因為疫情狀況下野外人為干擾少、食物相對充足,它們大多正在快速經過這一地區;二是鶴類。當下已經飛抵環渤海地區的,有白鶴、灰鶴、丹頂鶴等,大多數鶴類也是快速通過,只有極少數灰鶴和白頭鶴在這一地區作短暫停留,而今年鶴類抵達的時間,比去年提前了4-5天;三是鸻鷸類。9月底10月初,這一地區的鸻鷸類即開始遷徙,目前除少量反嘴鷸外,鸻鷸類已基本全部遷離;四是雁鴨類和部分猛禽。它們眼下已經遷飛至環渤海一帶。雁鴨類,主要以翹鼻麻鴨、針尾鴨、綠頭鴨、綠翅鴨為主。同時也有少量短趾百靈從內蒙一帶遷飛抵達了渤海灣地區。
文/gone 審/summy 編/angel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