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陳飛宇新劇刷778個熱搜后,我們連夜算了一筆帳
原創 書單君 書單

開播之日起奉獻了778個熱搜的《點燃你,溫暖我》號稱最新的BG之光。
只是沒料到,嗑糖的不多,大多是品鑒“阿瑟”的路人。
“阿瑟”,陳飛宇的網絡別稱,來源于一檔古早真人秀,節目里,陳凱歌跟陳紅在餐桌侃侃而談。
闊論結束,陳凱歌讓一旁站立許久的陳飛宇入座,“阿瑟( Arthur,陳飛宇英文名),請坐”,沒有座椅的阿瑟乖乖單腿跪地。
整個場面,溫馨之中略顯尷尬,尷尬之中略微浮夸。
奇怪的感覺總結一下就是,大可不必的滑稽。

阿瑟文學風行,陳飛宇的“阿瑟”屬性也被網友絕妙概括,“一種清澈的愚蠢”。
說不清褒貶,只是“撕日歷”盼著播的《皓衣行》不太行,搭上嚴敏中途下車的《新游記》沒后文。
再加上,出生“羅馬”的內娛身份,配合著時不時爆出圈的嬌憨表情。
“阿瑟,想紅”成了“阿瑟,請坐”后疊在陳飛宇身上的又一個明星梗。
既然如此,也不糾結了,新劇開播,陳飛宇跟著營銷團隊自娛自樂玩兒起了“阿瑟”梗。
劇作口碑加外形圈粉,陳飛宇把“阿瑟”的定義權終于握在了自己手里。

此番種種,不免讓人想到之前簽子哥唱《大碗寬面》,蔡徐坤在選秀節目里主動cue起了籃球梗。
明星與熱梗和解,既化解了矛盾,又收獲了觀眾緣,輿論嘩點成為扭轉輿論的一大利器,多少明星屢試不爽。
且不提有多少路人買賬,有多少明星真能配合,只見內娛的“明星梗”越來越多,而這翻涌而來的不僅是網友樂子,還有內娛危機——這才是我們要算的真賬。
#01
以強梗攻頂流
-
記不清“明星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印象里最早的應該是“且行且珍惜”。
轟轟烈烈的“周一見”堪稱2014最大八卦,讓狗仔卓偉一舉揚名。
也是那一年,新浪微博更名微博,登陸納斯達克,互聯網步入高速階段。
狗仔借著互聯網這股“東風”火熱起來,網友與內娛之間的互動也變得愈加頻繁。“明星梗”漸漸露面,梗文化開始盛行。
“明星梗”承襲了日漸無聊的春晚流行語,成為新的流行語錄。
但不知何時,這些梗變得犀利,一團和氣的局面被撕破了。
“諾貝爾數學獎”和“江一燕體”開始被嘲諷,凹學霸人設的明星頻頻翻車。“不知知網”的翟天臨直到現在還在被畢業生聲討,天臨四年了,大家還是沒放過他。

演技綜藝或許不是一頂一的好節目,但好在它貢獻了不少名場面。
細數起來,“海娃死了”和“螞蟻競走了十年”,竟不分伯仲。
能力稀碎,再配一句“騷瑞~”吧。

網友一步步縱容明星們的業務能力,竟然成了如此模樣,與其說網友拿著“明星梗”在玩笑,倒不如說在憤怒。
娛樂圈也配合地一再突破認知底線。
本以為8億夠突破想象的了,沒想到吃驚早了。
一爽,一倫,一庭輪番轟炸人們對金錢的概念,208萬成為明星的全新代名詞。“時間管理大師”們私生活一片混亂,再怎么喊“你是我的姐,唯一的姐”也沒用了。

不得不說,真人秀和采訪真是個好東西,總能讓網友窺探到明星的另一面。
從來不知道現實中真有人把自己當“霸總”,直到聽到了那句明學名言: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不過,跟《東八區的先生們》一對比,還是面目清秀不少。
不用擔心明星對于問題的回答,就算被問到,也有回答模板:
“嗯……怎么不算呢?這是可以說的嗎?”
還有“窮哈”,“你叉叉”,“潘嘎之交”……太多的明星梗一茬接一茬,混雜在B站的鬼畜區,以及死黨胡侃的表情包里。

撲面而來的“討伐”讓明星無從招架,律師函寄了一封又一封,只不過適得其反,讓笑聲變得更加放肆。
在網友與頂流間的這場拉鋸戰里,明星們根本無從招架。
長久以來,內娛這個名利場變得愈發閉塞,靠著名利成為無法撼動的強權。
演技不好,黑子嫉妒,人品稀爛,對家針對……千錯萬錯,錯不到自己頭上的傲慢,終于激怒了網友。
調侃諷刺的遠比無端謾罵更加犀利,它的冒犯,本質上就是對強權的不屑與唾棄。
當內娛的壁壘愈加堅固,內里愈加潰爛時,“明星梗”就成為網友逼迫他們袒露內省的唯一方法。

“明星梗”被詬病惡毒犀利,卻少見網友拿實力演員開刀。
即便有,大多也是深入人心的角色引起了一番討論。
《都挺好》里的蘇明成和蘇大強恨的人牙癢癢,捎帶著郭京飛和倪大紅現在還被時不時拎出來說上一兩嘴。
但,這“梗”里大多是對角色的認同和演技的夸獎。
“明星梗”說到底不過是瓦解某些頂流身份的虛假金身。
畢竟,真正的金身,你怎么扣,它都不會掉的。
#02
內娛無趣
自找樂子
-
人人哀嘆,苦內娛無聊久已,不是沒有道理。
明星們各個把微博當成釘釘使,上班打卡式的節日轉發、劇作宣傳、廣告寫真……有幾張生活照,大多也是粉絲福利,角度、濾鏡、細節摳的一清二楚,然后留言一水的后援會控評。
采訪里的話說的滴水不漏,人均廢話文學一代宗師。出了什么輿論危機,一個戳著大紅章的聲明就甩出來了。“無意占用公共資源”八字箴言,一定會在上面。就好像人均立式廣告牌,靚麗干凈,但,毫無靈魂。
遙想當初,古早的微博堪稱明星們的QQ空間,什么矯情雞湯,什么胡侃瞎聊到處都是。
有光著膀子街邊喝酒的雷佳音,有最煩裝逼的那姐,有因單身發愁的吳京……真實不做作的一群人玩得開,放得開,和網友打成一片。
如今,也是“打成一片”,只不過換了個意思。網絡環境變得惡劣,戾氣太重,動不動挖墳聲討,時不時舉報投訴。
說多錯多,錯多麻煩多。
明星為了自保,紛紛閉嘴噤聲。
“內娛活人”全部消聲覓跡。

不意外,娛樂圈向來如此,樂于造神,也樂于毀神。一來一回之間,明星多半撐不住,說到底,他們也是個人。
你不能要求一個人既像個活人,還要求這個活人完美?
這無疑是個悖論。
在役期的明星沒有一個可以逃脫這種擰巴的要求,能保持著這份“活人自由”的只有之前的明星。
于是近年來,網友們樂于考古起內娛早期名場面。
看“羊胎素”在女明星間暗流涌動,聽“你是我的神!”讓何炅無從招架。再往前翻翻,還有港臺明星的大膽發言,隨便一個都夠炸,隨便一對就有戲,看得人暢快恣意。

畢竟,那時的明星也沒經歷過賽博規訓,都是坦坦蕩蕩的舒服自然。再加上前輩們有作品有名利,或者漸漸隱退,再怎么挖料也挖不到他們身上。
于是,窺私欲下,為了滿足看客們的樂子需求,考古明星梗就成了當下的需求。
只要內娛一日無聊無解,那考古明星梗便一日不會結束。
#03
造人設
-
現如今,“人設”已成了內娛闖蕩的護身符。
明星團隊的宣發對這兩字的緊張程度,堪比股票經理對股市的在意程度。
人設大旗不能倒,人設光環不能暗。人設,當下最熱的潮流,誰但凡沾了些許,熱搜詞條都好蹭了。
就拿當下最熱人設“BKing”來說,霸道而不油膩,中二里又有些許反差可愛。網友們吃這一套,各家藝人就看怎么能套進去,跟著沾沾光。
同理,笨蛋美人,社交牛逼癥,行走的荷爾蒙……這類人設標簽也是明星團隊的備用之選。

之前是卯著勁兒地擺脫標簽,現在是擠破頭地鉆進一個設定里。
如此荒唐,不外乎“人設”帶來的超高性價比,安全,穩定,接受度高,傳播力廣。
“人設”對明星省力,對觀眾來說也便捷。信息碎片化時代,人們的觀看邏輯已然變了。
復雜而深邃的東西需要精力去細細體會,但如今,一個15秒的短視頻都沒多少人有耐心看完,抓眼的3秒里必須有爆點爽點。
一切都是急促的,唯結果論的。
注意力成了稀缺資源,誰能搶到注意力就是奪得了頭籌。信息爆炸之下,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咀嚼,讓部分觀眾養成了一種觀看習慣,簡單的,有效的,才是有用的。
于是,事事都需要一個課代表,人人都需要個人設板。
人設是最干脆而直接的工具,簡單的幾個字就能形容概括出這個明星的特點。有了印象,也就有了熱度,有了熱度,也就有了資源。

說句誅心之語,信不信內娛的人寧愿自己身上背幾個梗也好過籍籍無名?
那些“明星梗”不過是他們快速出圈的記憶點,甚至圈粉點。
如果家境出身不錯,那就是“人間富貴花”,如果古裝扮相亮眼,那就是“古裝天花板”。
一切都有套路可循。
明星梗原本是網友自發對明星的審判話術,但如今在人設營銷的節奏下,其中的隱秘區別已然模糊。不知不覺間,明星梗的使用權力悄然讓渡給了明星宣發。
畢竟,貴圈有句不成文的說法:黑紅也是紅。
其實,“明星梗”近年的爆發,暗藏著大部分網友的一種心理共識:
“內娛完了”。
當這現狀逐漸被確定,心態也隨之變了。
之前看內娛多是恨鐵不成鋼,眼看著所有情況都變成“裝都不裝了”。于是,再看內娛,跟看的樂子心態差不多——“我看看到底能有多離譜?”
同時,這個愈發嚴峻環境,網友們急需一點樂子來救贖自己。內娛樂子就成了最好的生活調味品。
不抱期望,也就沒什么失望,即便失望,不如轉化成樂子。
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原標題:《陳飛宇新劇刷778個熱搜后,我們連夜算了一筆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