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干啥?偷襲我呢?” | 誰也逃不過東北人的同化
原創 鐘與氏Darla 果殼
有人能不被東北話帶跑嗎?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2季里,哪怕是高冷的吸血鬼德古拉傲天,遇到鐵嶺劉波(ber~)后,也不知不覺被帶偏,變身東北德古拉,順嘴就是“干啥?偷襲我呢?”

德古拉傲天還記得那個劉波(ber~)劉海留疤嗎?|@一年一度喜劇大賽/weibo
連吸血鬼都避不開東北話的魔力,更別說宿舍里一個東北人帶出一群東北口音的舍友了,誰都逃不過東北人的同化!
究竟為啥那么容易被東北話帶“跑偏”呢?
鄉音未改vs口音漂移
口音被帶跑其實很常見。有位教對外漢語的老師一直跟我吐槽,跟學生用漢語對話半小時后,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說起亂七八糟的歪果仁普通話。實驗表明這種現象不是偶發的個案,在短期情境中(時長從幾秒到幾小時),成年人在社會交往時確實會發生口音改變,語言特點、社會因素和個人差異對此皆有貢獻。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也見過這種情況,每個愛看綜藝的人,可能都曾經在人生的某些時刻離奇地染上過臺灣腔。

圖片來源|《康熙來了》
然而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當放在長期條件下考察時,人的口音似乎又是相對穩定的。有一個研究曾經調查了長居澳洲的6名美國人,發現其中5個人在研究涉及的6個語音學變量上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但長期口音改變的極端案例也同樣存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從更“貴族”的牛津腔逐漸轉向了倫敦腔。美國人麥當娜搬到英國之后,也出現了時有時無的夸張英國口音,每次一講話都要被小報連環吐槽。
從實驗室到真人秀舞臺
撇開“口音代表身份”不談,這里出現了一個語言問題:我們知道口音會變,但它到底是怎么變的?短期的社會互動經常會影響人們的口音,這些改變是會隨著時間日益穩固或影響到人們整個發音系統的結構,還是說,成年人的口音擁有某種頑強的力量,即使每天都在被其他口音帶著亂跑,仍能幾十年不改鄉音?

本次研究的初始模型列出了四種可能的口音變化路徑。圖片來源|文獻[1]
要回答這些問題,語言學家需要做一些中長期的觀察,來收集人們口音變化的數據。但這是個很難研究的主題——首先,你沒法把一群不同背景、不同口音的人關在一起好幾個月,控制他們能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強制他們每天不停地互相講話,還錄下他們說的每一句話。且不說倫理委員會能否通過如此變態的項目,光是想想被試要為之付出的巨大成本,靠語言學者們的小杯蛋糕和打折券那點預算也招不到人啊。

蛋糕:……怪我咯?
不過,機智的語言學家可以在真實社會中找到自然出現的場景進行研究,真人秀有時候就是個得天獨厚的舞臺,他們把目光轉向英國老牌真人秀《老大哥》(Big Brother)。
在這個節目里,參賽者將和許多陌生室友同住在一個滿布攝像機和拾音器的房間里,不能帶手機、電腦,也不能外出。每個人都要全力刺探別人的秘密,時常面臨提名淘汰,還要不時完成“老大哥”布置的離奇任務。只有堅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贏得節目提供的巨額獎金。

Michael第一次向老大哥描述自己對室友的印象。圖片來源|《老大哥》第九季視頻截圖
娛樂目的、規則設計、社會關注和終極大獎,自然地控制了許多社會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無法控制的變量。雖然暴露在鏡頭與麥克風前的人們幾乎不可能作出自然行動,也沒有明確的實驗目的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精密實驗設計,不過對于語音研究來說,《老大哥》已經滿足了不少實驗條件。
有封閉環境,有大量人際互動,還有完整的視頻記錄能夠提供以天為單位的變化數據,而且這一季中還有來自其他英語和非英語國家的成員,口音之多樣令人眼花繚亂。
他們盯著這一季真人秀反復看了6年。

《老大哥》第九季的選手們。不過這季風評不佳,甚至有媒體認為這是最無聊的一季。研究者辛苦了……圖片來源|bigbrotherwikia.com
根據參賽者在“日記室”的片段和獨白,研究者整理出其中12名參賽者約14.5小時的語音資料。接下去的工作繁瑣而細致,包括從上千段剪輯中整理標注出各種能表明每個人發音區別的語音學變量值,并作統計分析。
比如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變量叫做VOT(Voice Onset Time),即嗓音起始時間。當人們發出輔音時,氣流會在口腔里遇到阻礙,比如嘴唇緊閉或者用舌頭抵住上顎。從阻礙放開到聲帶振動之間經過的時長就是VOT,這個數值能夠幫助人們有效地區別發音差異。這其中涉及的研究內容十分復雜,包括編寫程序做機器識別,以及手動整理上萬個標注等。
這些工作最終成為一篇53頁的論文,于2017年9月發表在語言學權威期刊《語言》(Language)上。

這張圖呈現了每個人發出特定元音時的共振峰估計范圍,并且用國際音標標出了相應發音。從中可以看出這些人對同一個詞的發音差異之大。如果這還不夠直觀的話,咬緊牙關看完一集生肉的作者表示:同時分辨這么多口音,感到自己的認知受到了蹂躪,并且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油然產生了一絲愛意。圖片來源|文獻[1]
相愛的人,口音會靠攏?
最終的數據結果顯示,其實大多數選手的口音每天都有點變化,而在較長的時間段里,只有不到一半的選手口音發生了相對穩定的變化。有趣的是,這就意味著,此前研究發現的口音短時間多變與長期穩定現象并不矛盾:在幾個月的水平上來看,人們同時表現出了短期口音的可塑性和長期的相對穩定。
口音趨同的機制和社會互動的關系似乎也頗不簡單。過去,像布龍菲爾德那樣的著名語言學家曾假設,一個小團體內的對話越多,人們的口音就會越相近。但真人秀選手們似乎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口音趨同,至少到這一季結束時,這些關在一起三個月的人并沒有都變成同一種口音。唯一的例外是一對節目中產生的情侶Luke和Rebecca,他們分別來自北英格蘭和英格蘭中西部。他們在第37天互相告白,研究者發現從這個時間節點開始,他們的互動越來越多,口音也日益向對方靠攏。

Rebecca和Luke在第37天告白,而后分別于第51天和58天淘汰。不過他們第二年就分手了。圖片來源|JAB Promotions/WireImage
對此,研究者提出了幾種可能的原因:也許僅僅是對話并不足以改變人們的口音,人們還需要更強的社會聯系或更多親密感;也可能,這些參加者因為知道自己時刻在被人觀察著,所以有意識地控制了自己的口音來保持人設。
根據研究結果,口音在中長期的變化原因和短期是一致的。語言本身的發音特點是一個因素:說某些語言的人特別容易被某類發音方式帶跑,比如英語使用者容易把清塞音(如p,t等發音)的VOT變長而不是變短。(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臺灣普通話對有些方言地區的人來說特別魔性。)此外,社會因素(比如對對方的看法和彼此的關系)也會影響人們的口音是否會與他人趨同。在這個研究中,相愛的兩個人的口音就趨向于融合。最后,研究者綜合了多個變量計算出了每個人口音可塑性的得分,發現個人差異相當明顯,人們的口音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受自身的特點影響,包括性別、年齡、認知風格等。
一個終極問題:如果把漢語口音界的兩大柱石東北人和臺灣人關在一起幾個月,他們會生成最強口音嗎?
根據這個研究,如果他們本來就有很強的口音可塑性,性格討喜并且還深深地相愛了——還得看他們的發音方式本身是否容易互相轉化。
是的,不要指望你和你的室友能在口音上妥協了,這都是命。

放個假設,德古拉傲天的口音立即被帶偏,可能是本身就有很強的口音可塑性,性格討喜,和劉波關系好(那可是少爺啊?。?,并且他的發音方式本身容易向東北話轉化|@一年一度喜劇大賽/weibo
參考文獻
[1]Morgan Sohderegger, Max Bane, and Peter Graff (2017).The medium-term dynamics of accents on reality television, Language,93(3): 598-640.
[2]Foreman, Annik. (2003). Pretending to be someone you’re not: A study of second dialect acquisitionin Australia. Melbourne,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3]Harrington, Jonathan; Sallyanne Palethorpe; and Catherine Watson. (2000). Monophthongal vowel changes in Received Pronunciation: An acoustic analysis of the Queen’s Christmasbroadcasts.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30(1-2): 63-78.
[4]Babel, Molly. (2011). Evidence for phonetic and social selectivity in spontaneous phonetic imitation.Journal of Phonetics 40(1): 177-189.
[5]http://www.abplive.in/world-news/here-s-how-our-accents-change-over-time-574420?ani
[6]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wjjm5z/why-linguists-watched-the-same-season-of-big-brother-for-6-years
[7]https://www.mcgill.ca/newsroom/channels/news/reality-accent-change-269983
作者:鐘與氏Darla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