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全國美協論壇:關注現實主義美術與上海美術
“全國美術高峰論壇·上海”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文化新地標云間會堂文化藝術中心云間劇院開幕。為期兩天的論壇分為“新時代中國美術”“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新時代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成就與特征”及“上海美術專場”四大板塊。
澎湃新聞獲悉,為期兩天的論壇分為“新時代中國美術”“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新時代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成就與特征”及“上海美術專場”四大板塊,分別由尚輝、楊大偉、張曉凌、陳翔主持。眾多國內著名美術理論家、評論家圍繞論壇主題發表演講,部分優秀論文作者及專注上海美術研究的知名學者圍繞論壇主題開展研討、交流研究成果、暢談感想收獲。

“全國美術高峰論壇·上海”現場
范迪安(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
本次全國美術高峰論壇是美術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實際舉措,是在新時代新征程推動美術理論建設新的出發。
一要著眼于新時代中國美術繁榮發展所需要思考和解決的時代課題。著眼于賡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脈和弘揚優秀美術傳統。在美術理論上開拓新的思考維度、學術深度、話語強度,構建美術理論建設新格局。二是要從美術理論角度進一步梳理和歸納新時代十年中國美術創作實踐的重要經驗。三是要努力構建美術理論的中國話語體系、評價體系。

1922年前的上海美專大門

“歷史的星空——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繪畫研究展”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展出
馬鋒輝(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
新時代的十年,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和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國美術理論評論也在評介傳播優秀美術作品和啟發引領美術創作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天的中國美術發展為我們理論評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機會,有許多課題需要破解,而理論自身的交流也有助于我們理論研究和傳播生態的良性發展。廣大美術理論家、評論家要認增強美術理論評論的責任使命,貼近美術創作實踐,發揮美術理論評論的能動作用;再者是充分發揮美術理論評論作用,以藝術的美育形式傳播中華美學精神。
夏煜靜(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也是中國近代美術的搖籃。是中國油畫、水彩、漫畫、連環畫、新興木刻等藝術樣式的發源地,涌現了一大批在全國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美術大家,以及眾多的反映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近年來,更是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堅持傳統美術推陳出新,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了海派美術新風格。兩年一度的上海美術大展、“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等影響力、傳播力不斷擴大,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美術界的重要品牌活動。

上海圖畫美術學校(上海美專)的函授部特別講義,1919年。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美術教育中,函授制美術教育是值得關注的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形態。
朱國榮(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顧問):
主題性美術創作,自古以來中外都有。有學者認為任伯年為吳昌碩作的肖像畫《酸寒尉》就是一件主題作品,因為作品的寓意在于諷刺清廷的腐朽沒落。也有人把吳友如在《點石齋畫報》上作的時事新聞圖畫視為主題創作,因為作品用紀實的手法描繪了上海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用美術記錄的“社會史”。盡管學術觀點不同,但是至少說明主題性美術創作在表現樣式上是多種多樣的。
20世紀初,我國一批留洋學生如林風眠、吳大羽、徐悲鴻、張充仁等回國后襲用歐洲主題性繪畫的創作方法來表現中國的歷史,講中國的故事。這些作品無論在主題思想表達、視覺語言傳達,還是藝術表現形式上已經是相當成熟了。這些作品并非都是委托項目,而是美術家在時代的感召下,激發起藝術創作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慘淡經營,嘔心瀝血完成的。時代永遠是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呼喚者。

任伯年為吳昌碩作的《酸寒尉像》
近現代上海發生過兩次美術革命,一次是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上海開埠打開了封閉的國門,西方文化的輸入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吸引了江浙一帶的畫家集聚上海尋找發展機會,由此形成海納百川、中西融合的海派美術。第二次美術革命發生在上海解放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是繼“海派”后上海美術史上的又一次大變革,而主題性創作在這場革命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上海的這場美術革命涉及到創作思想、服務對象、藝術形式、表現技法等多方面的改造和創新,形成了以寫實的畫風反映政治生活的鮮明時代特征,是繼海派形成后上海美術史上又一次大變革
我們在新時代有許多新的情況,網絡對青年美術家這一代的影響說很大的,他們的作品都是通過圖片、網絡等,從生活中尋找的。在當今數字化、智能化時代,藝術創作體驗生活的方式改變下,是否意味著主題性創作對下生活概念的重新詮釋將引發深層次的思考。

1936年林風眠帶領杭州國立藝專教師們到超山郊游并憑吊吳昌碩墓(前排左起為林風眠、妻子艾麗絲、女兒蒂娜)
張曉凌(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中國的當代藝術至今在世界上沒有話語權,而水墨畫則受到很大重視。
中國水墨為什么在西方贏得如此高的尊重呢?要感謝我們的前人,因為中國的水墨書法和內涵的東方哲學人文體系以及從理念和實踐兩個層面上對于西方當代藝術提供了思想資源和方法論。

正在上海美術館展出的“歷史的星空——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繪畫研究展”
馬琳(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從2020年正式提出了“新海派”的理念。新海派的概念已經不是一個地方文化現象的概念,它代表了上海當代美術基于的風向標,也是國際都市當代藝術當中建構的一個重要坐標。
“新海派”有四個顯著的特征:一是由現代轉向當代,與時俱進。二是“新海派”立足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戰略,用全球視野、國際語言重振海派藝術的國際影響力。三是“新海派”的原動力來自傳統,是一種由內向外的外向型的新文化。四是“新海派”是通過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對過去優秀的傳統進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以此構建具有時代特征與精神內涵的文化系統,走出一條符合上海城市文化發展的道路。
“新海派”所面臨的文化語境和文化資源與以往都不同,其所要解決的不僅是傳統和現代的問題,也不僅是單一的中西文化的問題,而是在中國文化的基礎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如何吸納外部的各種資源,構建新型的中國藝術體系的問題。
尤藝(澳門科技大學美術學博士):
我說一些對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策展的考察。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和它相關的有非常多的關鍵詞,它創立于1998年,比上海雙年展晚兩年,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舉辦時間最長的一個水墨雙年展的品牌,從1998年至今已經舉辦過十屆,如今也成為水墨雙年展中間參與的藝術家數量以及作品數量最多的一個水墨雙年展的展覽品牌。
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強調“水墨”這樣一個媒材定位,在展覽中間也有非常多的非華裔藝術家的參與,在展覽的主題中將所有的藝術家作品并置放在一個展覽主題下方,并沒有做國家之間的區別處理。以這種方式去模糊了水墨本身攜帶的文化身份,同時也解構了水墨原來的筆墨范式。

往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現場
深圳雙年展首先以水墨畫,突出水墨媒材作為基本的展覽定位,后期轉向了水墨更廣泛的文化定位。以水墨畫這樣一個媒材定位,他以這種態度拉開與傳統水墨的距離。藝術作為文化表征,很難與自身的語境進行切割,很難回避主體民族的文化習慣,最后全球化或者全球性并不意味著消除自我,它也是文化多樣性或者要尊重地緣現代性的特征。深圳雙年展從媒介的水墨到文化的水墨,既是水墨進一步當代轉型的必經之路,也是深圳雙年展這樣一個國際水墨展覽品牌的策展之思。
我們是否應該去迎合這種趣味,或者利用這一機會重新擺正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位置呢?認識其準確的國際價值,應從文化意義上真正的中國話題轉化成國際話題的前提條件,否則國際機會則可能變成一種國際陷阱。
楊大偉(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
有生命里的藝術表現至少具備三個特征:第一個,有相對新的藝術觀念。第二個,具備獨特的藝術品格。第三個,具備可供研究和深化的技術資源與理論資源。這都是有生命力藝術表現的三個特征。當然這個是我自己這樣認為,肯定還有其它的。
形象創作與圖像發明已經不是藝術家要解決的問題,藝術家如何將意義植入到視覺符號才是最棘手的問題。因為一件作品的視覺效果大于它本身意義的效果的話,更像設計,而不是繪畫了。80、90后水墨畫家里面也存在這個問題,有時候設計過度,繪畫過度,可能也是他們未來要避開的。青年水墨表現出當代水墨發展邏輯內部的文化質疑,也是參與群體的寫照,更是畫家對于水墨未來的藝術建構。經典水墨看是生態中大家努力尋找自己,以至于未來的演變態勢如何,我們無法及早給予結論。個人認為,青年水墨應該在大文化意義上找準其位置,立足當下,解決水墨當下性的問題,才是希望所在。
本屆論壇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上海市松江區委員會、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中共上海市松江區委宣傳部、上海市松江區文化和旅游局承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