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我的奶奶不識字

圖為楊維云視頻截圖。受訪者供圖
除了學齡前的小朋友,今天還有人不識字嗎?
其實是有的。最近,筆者就看到一位73歲退休教師楊維云開直播教識字的故事。她原本定位的受眾是學齡前后的孩子,可隨著時間流逝,她發現成年人反而是學生的主體,中年人居多,大部分是女性。因為不識字,他們一直生活在挫折和自卑中。她在直播間不帶貨,不收報名費,也不收學費,真正實現了無償授課。
也就是通過這個新聞我才了解到,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不識字的成年人一共有3800萬,這個群體里女性占比達75%。不識字的人,好像生活中很少見了,但仔細想想,他們其實一直都在,可能我們身邊就有。
比如我的奶奶。我的奶奶幾乎完全不識字,更別說拼音、普通話之類的,她唯一能認得的符號估計就是存折上的數字。她跟我的交流很簡單,因為我不會鄉下的方言,多數時候她只能看著我,蹦不出幾個詞,然后不停地讓我多吃雞蛋。
但我奶奶并不是一個經歷寡淡的農村婦女,她其實出生在一個當地有名的士紳之家,她是老爺家“大房太太”的長女。這個士紳家有多大呢?她曾經牽著我,對著山坡下隨手一指,“那一片以前都是我們家。”
我奶奶的兄弟,全都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不少成了專家教授、富商名流,后人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她和其他女孩,卻被認為不需要接受教育,一生連字都不認識。后來家道中落,她也就再沒有認字的機會了。
我也是很大了才知道,奶奶的父親曾經是一所著名中學的創始人。在這所中學建校八十還是九十周年的慶典上,我奶奶也被請了去。那景象可謂雅士云集,好些親戚都是榮銜滿身、榮歸故里,他們是奶奶那些受過教育的兄弟姐妹在全世界開枝散葉后的家人。而我奶奶坐在中間,與神采奕奕的親戚們相比,她是那樣與眾不同。
有的時候看著奶奶,不夸張地說,有的時候看到的就是“歷史”。她倒沒有裹小腳這類痕跡,但如果了解她的過去,就能清楚看到歷史的軌跡。那個男尊女卑、起伏跌宕的年代似乎并沒有過去多遠,她就可以給我們講述。她和我們這一輩的諸多不同,就是在展示歷史走得有多快。
我奶奶還不是我們家最后一個不認識字的人,我大媽——我伯伯的妻子也不識字。她勉強能說普通話,我和她的交流還多些。小時候我還勸她“大媽你要多認字啊”,她一邊炒菜一邊說“好好,我叫你大伯教我”。
當然,時至今日她依然認字不多,但她很重視我哥哥的學習。小時候哥哥和我半夜偷偷打游戲被她發現,她把我哥哥打得趴在地上,哥哥和我一邊哭一邊躺在涼席上,一直哭到天亮。現在想想,這都是因為她受了太多沒文化的苦。
現在,她們都老了。我奶奶別說認字了,認人都困難了;大媽正努力地帶孫子,但教拼音、教認字那部分她就直接跳過了。因為不認字,她們沒有微信,幾乎是完全斷網的。她們在我的生活里更像是失語了,多數時候我只能從家人講述里知道她們的近況。她們更沒有多少機會去認字了,這令人遺憾,但也很無奈。
她們就如發展的標記物,她們與今天有多格格不入,反過來也在提醒我們,今天的很多常識,比如義務教育、男女平等,非常值得我們珍惜。進步和發展并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通過許多人付出的艱辛努力,才一點點成為了現實。
不識字的一生肯定充滿艱難,也希望我的奶奶在晚年能夠多享受一些生活里的美好。她的存折里存了好些錢,她總是悄悄但又帶點調皮地跟我說“我有錢”;我大媽也常跟村中的閨蜜說,“我下月去城里帶孫子。”愿她們每一天都能收獲簡單的快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