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迷人的樓蘭和精絕國是怎么消失的?這要從一條河說起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之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是一個封閉的盆地,它的南面靠近隆起的青藏高原,盆地的西面為帕米爾高原,北面為天山山脈,東北面為天山山脈的支脈庫魯克塔格山。塔里木河的生態狀況直接影響了塔里木盆地及南疆各地的生態狀況。
歷史上塔里木盆地曾經出現了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國(實際為五十國),因為南疆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這些國家多以城邦的形式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綠洲邊緣,所以塔里木河生態狀況的好壞就直接影響著這些城邦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上每次遇到河流改道,那些曾經繁盛的國家就會走向衰亡,如著名的樓蘭與精絕等國就是如此。所以,要想知道西域三十六國的興亡,看看塔里木河的歷史也就明白了。

塔里木盆地的地圖
一、漢代至魏晉時的塔里木河
古代塔里木河有眾多支流,今天只有三條有水的支流能匯入塔里木河中。這一變化過程,既有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有人類活動的影響。在歷史早期,氣候變化是主要影響因素,而到漢代以后,人類活動則起到主要的作用。
最早對塔里木河進行描述的是班固的《漢書·西域傳》:“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里,南北千余里。其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班固寫《西域傳》用的資料,正好是張騫出使西域時的記載,所以內容比較可靠。蔥嶺,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發源于帕米爾高原的大河主要為葉爾羌河和喀什噶爾河。
葉爾羌河比喀什噶爾河流量大,流程長,所以一般把葉爾羌河視為塔里木河的上游,正因為如此,《漢書·西域傳》中的蔥嶺河稱為葉爾羌河。出自于闐的河今天叫作“和田河”,古代把葉爾羌河與和田河作為塔里木河的兩個源流,兩河匯流后向東流,注入蒲昌海,蒲昌海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羅布泊。

今天的羅布泊邊緣(筆者攝)
另外要提到的塔里木河的支流是尼雅河。根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尼雅河流經古精絕國,在古精絕國與漢代所設的西域都護府之間存在直接的通道,而尼雅河就是其中主要的通道。
在漢代精絕國附近發現了一個尼雅遺址,在塔里木盆地南緣民豐縣北面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在尼雅遺址出土的佉[qū]盧文書中有一文書記載,龜茲國為該國一對男女跑到精絕國而進行交涉,古龜茲國國都位于今庫車。
佉盧文書的年代大致為魏晉時期,表明此時尼雅河與塔里木河是連通的。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尼雅河的斷流是導致精絕國衰落的主要原因。

精絕國遺址(筆者攝)
而另外一條支流就是克里雅河,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征伐大宛后回程經克里雅河所流經的杼彌國。杼彌,今天稱為喀拉敦遺址群(在新疆和田),位于克里雅河下游的古河道旁,而克里雅河古河道今天已經完全干涸,這說明杼彌國也是因為河流改道而衰落的。
這一記載也表明,古代杼彌與塔克拉瑪干沙漠北側的龜茲聯系很密切,克里雅河是溝通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和北緣之間的重要通道。西晉末年,法顯經塔里木盆地到印度取經,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從大沙漠的北緣到沙漠南緣的和田,雖然他所經行的具體路線沒有記述,但很可能是沿克里雅河。

塔克拉瑪干沙漠(筆者攝)
因為克里雅河下游有曾經是杼彌國王城的喀拉墩遺址,在該遺址周圍和沿克里雅河,還有許多遺址。法顯能夠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意味著當時克里雅河還有水流到塔里木河中去。
二、斯文·赫定對喀什噶爾河與渭干河的
考察
塔里木河另外一個重要的支流就是喀什噶爾河,由于缺少文獻的記載,今天人們對喀什噶爾河的了解多是借助當時斯文·赫定實地考察的資料。
在斯文·赫定1899—1901年的實測地圖上,喀什噶爾河還是一條流入塔里木河的河流。在清宣統三年(1911年)的《新疆圖志》上,也記載著喀什噶爾河注入塔里木河。這說明在20世紀初,喀什噶爾河周邊的環境還沒有完全被沙化,喀什噶爾河還沒有出現完全斷流的情況。
到20世紀50年代,當考古人員再次來到喀什噶爾河注入塔里木河的河口時,只能看到一條干涸的河道,這說明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喀什噶爾河已與塔里木河斷流。
從庫車向南流的渭干河,在《水經注》中被稱為“龜茲川水”。在庫車以南,因地勢極為平坦,河道遷徙擺動頻繁。渭干河下游,據乾隆時期編撰的《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記載,稱為“額爾溝郭勒”。

塔里木河(筆者攝)
在斯文·赫定實地的勘測中,在渭干河之北,又分出一條新河,稱“英奇克河”,同時,該圖上所表示的沙雅以下的渭干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并流入塔里木河,而在斯坦因1913年的實測地圖上,則為常流水河流,也一直流到塔里木河,但到了今天渭干河和英奇克河也因為沙化而干涸了。
文史君說
塔里木河作為中國最大的內流河,其周邊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很容易出現斷流的情況,它的支流喀什噶爾、尼雅河與克里雅河,更是因為水流小而時常斷流,所以塔里木河的生態狀況直接影響了古代西域諸國的興衰與發展。
參考文獻
滿志敏等:《中國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