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錄片《湯釗猷:第三件事》下周播放:控癌要消滅與改造
4月13日至4月15日,電視紀錄片《湯釗猷:第三件事》將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放。
這一紀錄片由上海東方腫瘤雙防康復指導中心與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合作攝制。該片對湯釗猷院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感等作了多視角的記敘,通過采訪腫瘤治療領域的專家教授、一線的醫院院長、醫生、中西醫的研究人員以及癌癥康復組織領導者和癌癥患者,展現湯釗猷院士對生命生存及醫學醫理的哲學性思考。
該片將于4月13日-14日下午5:30分別播放上集與下集,4月15日上午8:30分起連續播放上下二集。

湯釗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腫瘤專家,曾二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月8日下午,在上海科學會堂院士中心,他來到這一紀錄片看片會并作講話。
“過去100多年,我們都主張‘消滅’腫瘤,對早期患者來說頗有效果,但這些方法并不能徹底打敗腫瘤。”湯釗猷說,以小肝癌為例,20世紀70年代,醫學界提出切除早期肝癌,直至今日,小肝癌切除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沒有明顯的提高,復發、轉移,仍是術后困擾病人的最大難題,同樣需要采取多年防控的措施。
他認為,癌癥是身體長期內外失衡的結果,環境污染等因素是常見的外在原因,而更重要的是人體的內亂,包括神經內分泌因素、代謝因素等。因此,癌癥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疾病。
湯釗猷曾最早提出“亞臨床肝癌”概念、最早建成“高轉移人肝癌模型系統”。在耄耋之年,面對癌癥的久攻不下和持續高發,他又提出了由抗癌轉為控癌的全新戰略,并連續出版了三本專著,引導大家改變抗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他表示,癌癥不同于傳染病,控癌需要“消滅與改造”, “改造”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機體的改造,主要是提高機體抵抗力,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力量對付殘癌;二是對殘癌的改造,使之“改邪歸正”。
“從抗癌戰到控癌戰,我們需要打一場持久戰。” 湯釗猷表示,癌癥起病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需要做好思想準備,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治療好,必須抓住三點:首先,不要小看小打小鬧,關注細節有利控癌;其次,有進有退,循序漸進;最后,重視機體建設,強身健體實現防病。
湯釗猷還分享了他的個人養身之道,歸納起來為“兩動兩通”。他具體指出,兩動即指動腦子,不斷寫東西,其次是動身體;兩通即兩便通,每頓一碗青菜;其次是血脈通。他也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吃丹參片,最后他也指出:“我從不熬夜,晚上10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形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很重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