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推進垃圾分類|小區困局:從混合垃圾中找“值錢的東西”
垃圾分類,是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環節。自2011年起,上海開始推進新一輪的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并連續7年將此項工作列為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加以推進。
今年,上海將垃圾分類減量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先后出臺《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和《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希望大力推進,并在諸多瓶頸、難題方面取得新突破。
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哪些新進展?試點效果良好的小區有何好做法?大多數小區還存在哪些問題?日本、德國、中國臺北等地區的經驗是否值得上海借鑒?
近半年來,澎湃新聞記者實地走訪滬上多個住宅小區,采訪多名業內專家,并對比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希望借此能全面了解上海垃圾分類減量的現狀、瓶頸,并給出一些建議。

張選強把垃圾桶底部的紙箱抽出來時,各種顏色的塑料袋翻了個身,又繼續扭曲地混雜交織在一起。
塑料袋里,隱約可見廢紙、面包、香蕉皮和沾滿油漬的快餐盒。塑料袋外,可以看到舊拖把和一盆葉子發黃的綠蘿。張選強在上海做了多年小區保潔,這些塞滿垃圾桶的生活的邊角廢料,是他日常工作最常接觸的東西。“垃圾太多了。”他說。
“垃圾圍城”的壓力日益加劇,“垃圾分類”早已被提上議事日程。上海強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7年有余,2018年3月,上海市政府網站發布《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上海要在2020年底前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此舉可謂正式對垃圾分類立下“軍令狀”。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蔣建國直言,“居民生活小區是垃圾最復雜的區域”。上海市綠化市容管理局環衛處副處長齊玉梅則稱,如果小區居民在前端分好類,政府再推動和管理好垃圾末端處理的產業,一系列良性循環就容易形成。
“垃圾分類我知道,但是沒人分,一兩個人也分不了。”張選強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說。他這句樸素的感受,也道明了當下許多小區垃圾分類的窘境。

尷尬的局面:垃圾混合堆放隨處可見
“每天平均20多桶垃圾,多的時候有30多桶,”張選強說,這是一座6棟高層1500多戶人的小區每天的垃圾量。
張選強和另外三名保潔員受雇于小區物業,負責清理小區所有的垃圾。每棟樓下擺著三四個垃圾桶,住在這里的人出門時會把垃圾扔進這些桶里,保潔員們則要把裝滿的垃圾桶拖到小區垃圾站。“有時候剛倒完一桶,半小時回來又滿了,垃圾又多又亂。”他說。
垃圾越來越多是人們普遍的感受。
張選強所在的盛榮路這一小區,每天上午上班高峰時間,由于垃圾量猛增,常會看到垃圾桶被塞滿,許多垃圾不得不在四周堆放的情形,包括大的廢紙箱、小的垃圾袋以及各式各樣的廢棄物。隨著近年來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城市產生的垃圾量逐年增長。在上海,每人每天產生垃圾1.2公斤,城市日產垃圾達2萬多噸。有業內人士測算,上海16天的垃圾量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
張選強來到這座小區兩年多,保潔工作做了四五年了。每天反復整理垃圾桶,他總結出每周一、周六和周日的垃圾量最大。在這幾天,他會提前趕到工作地,確保在清晨開來的垃圾收運車之前收拾好所有垃圾。對他而言,“保持好小區衛生,我的工作就好了,至于垃圾分類,小區沒有專門要求,我們也分不了。”
的確,無論走近小區哪個垃圾桶,干濕垃圾混合堆放的情形隨處可見。習慣好的居民,會把干垃圾和濕垃圾分別裝在不同的塑料袋里,更多的人則毫無差別地隨意打包。不過,無論居民分開裝還是混在一起,最終“殊途同歸”,都扔進同一個垃圾桶,并在每天清晨垃圾收運車強勁的壓縮功能之下,破碎、黏結、融為一體。
和此處類似,榮科路上另一座大型居民小區對生活垃圾也沒有分類要求。
該小區的垃圾廂房沿街設在圍墻外,稍一靠近,未見垃圾就先聞到異味。物業將垃圾清理和駁運的工作承包給了第三方。一位承包者稱,他們7個人負責該小區一至五期的垃圾清運,配4輛小型清運車。有人負責在小區清理垃圾,有人負責往外拉,“只要是垃圾就裝在一起,拉到這個垃圾廂房”。這位承包者稱,每天早上七點多,環衛公司的收運車會準時把這里的垃圾裝車運走。
記者采訪當天,一位清運人員剛從小區出來,他的三輪車里堆滿了垃圾袋和紙箱,一側的圍擋一打開,“呼啦”一聲,垃圾掉了下來。他把垃圾一袋一袋扔進廂房的垃圾桶,再把紙箱挑出來單獨放到一邊。“除了紙箱,其他的不分類。”他說。

事實上,垃圾分類并非沒有硬性要求。
2014年5月1日,《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正式施行,標志著上海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進入法制化的新起點。《辦法》規定,住宅小區應設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四類收集容器,小區不按規定設置垃圾桶、居民不按規定投放,都將受到罰款的處罰。如若在垃圾轉運環節未進行分類,處罰將更重。
但從《辦法》實際落實情況看,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這項規定總體要求是分步推進,它是一個過程。現在確實有一些小區沒有分類,部分分類的小區效果還不夠好,這是一個尷尬的局面。”齊玉梅說。
不分類有多種說法
每天早上6點20分左右,張選強來到盛榮路的小區,換上工作服,戴上勞工手套和袖套,便開始逐一清理他所負責的大樓的垃圾,直到下午4點半結束。
雖然這座小區配有四五十個垃圾桶,但都沒有分類標識,居民走過來也“隨便扔”,不做任何分類。有的垃圾碎屑散落出來,張選強就用掃帚歸攏好倒進桶里。路邊飄落下來的樹葉,也一并掃進垃圾桶。
不止小區保潔,居民也對小區垃圾分類有所質疑。
“哪怕我分了類過來扔又有什么用,不都混在一起嗎?”一位小區居民說道,垃圾分類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參與的,僅憑少數人分類,做了也沒用,“連垃圾收運車都是混裝的,你還在這忙活分啥類?”
不少居民認為垃圾分類是好事,經常在網上看到公益廣告,只不過做得還不夠好。一位在游戲公司工作的年輕男子說,易拉罐能夠回收利用,電池屬于有害物,這些他都知道。平時在街上把飲料喝完了,他會先看看該扔哪個垃圾桶,但在家里他從沒對垃圾做過分類,“家里帶出來的垃圾太雜了,要分類真的不容易。”
不對垃圾進行分類還有其他多種說法。
有人說這是物業的事,他們交了物業費,小區又雇有專門的保潔人員,就應該由他們來做。還有人說自己不會分類,可回收物與有害物分得清,但干濕垃圾難以辨清:“有些東西沾了水或者油,濕透了,到底算干垃圾還是濕垃圾?”

挑出“值錢的東西”
垃圾分類固然不容易,是否因此就不做了?對處在垃圾分類最前端的小區居民和物業而言,到底應該怎么做?
“垃圾分類最好是‘各掃門前雪’,先不要管別人,自己分好了。如果居民分得不夠好,物業可以二次分類。但是大家相互試探,一個等一個,那就很難做了。”齊玉梅說。
同濟大學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何品晶認為,垃圾分類不妨從“最上面”做起,把易拉罐、廢銅鐵、舊書刊等最易分清又最具價值的垃圾先分出來,再逐次往低價值廢物推進。他說,“首先要做好一個可賣錢的廢物的體系,讓分類有利可圖”。如果紙箱、塑料瓶、泡沫板這些值錢的“廢物”被挑出去,垃圾總量便大幅下降。
分類工作的確是“逐利”的。在盛榮路小區,每次張選強整理垃圾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紙箱抽出來。有時他不得不把高高聳起的垃圾桶倒在地上,一個個翻揀。原本看似滿溢出來的垃圾桶,其實大都被快遞紙箱和外賣盒占據了空間。紙箱取出來后,垃圾果然“瘦”了一圈。
“有些人扔垃圾,把空紙箱子往里一塞,三四個紙箱就裝滿一桶,其他人只能把垃圾扔在外面。”他一面埋怨這給自己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又把這些紙箱折疊摞在一起,瓶瓶罐罐單獨收進一個袋子,最終,“紙箱和瓶子會統一賣掉的”。
“產生垃圾的區域很多,生活小區是垃圾最復雜的區域,里面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就有人去撿去賣,而這就是一種垃圾分類,”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蔣建國說,垃圾分類的關鍵在于把“有用的東西挑出來”,形成一條健康的可回收利用產業鏈,“有了產業,就會有更多人和資源投入進來,把它做大”。
蔣建國還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有的“垃圾”。他說,電商高度發達的當今,各類電商和快遞物流企業有責任建立一套回收體系,把由企業產生的大量紙箱、塑料袋等包裝物囊括進回收系統,循環利用,這樣既可節約成本又能使垃圾減量。

艱難的探索
并非所有小區都如張選強所在的小區那樣“不作為”。
2011年起,上海在部分小區試點推行“綠色賬戶”,鼓勵居民進行垃圾分類。長寧區安順路上,一座建于1980年代的老舊小區利用這一制度已形成一定的效果。與此同時,種種問題也在不斷暴露。
“倒一次垃圾積十分,一天有兩次,一般積200分就可以換一包鹽。”4月份,在記者走訪時,一位老阿姨走到小區垃圾回收站,把中午吃剩的飯菜倒進濕垃圾桶,塑料袋抖干凈后,轉而扔進另一個干垃圾桶。
在這里,每天上午9點到10點,下午3點到4點,“綠色賬戶”志愿者專門在垃圾廂房前負責積分。那位老阿姨按分類要求丟完垃圾以后,把她的積分卡拿到志愿者跟前“掃一掃”,積分就上傳到自己賬戶里了。當天下午,不到半小時,陸陸續續有十余位老年人前來“積分”。
垃圾分類已成了部分人的習慣。一位老大爺介紹,他在家里放了不同的垃圾桶,分別放干垃圾和濕垃圾,因為最近吃中藥,還把藥瓶也單獨收在一起,“在家里分好,過來扔就行,養成習慣一點也不麻煩”。老大爺說,每個月會有專門的人來兌換積分,他換過麻油、肥皂、牙膏,還有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
然而,像上述老大爺、老阿姨般分類投放垃圾的人卻只占少數。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統計,近幾年上海不斷擴大“綠色賬戶”的覆蓋面,目前已發放380多萬張,但其中經常使用的比例還不到20%,大約一半的綠色賬戶卡基本沒有使用過。使用度比較高的人群,仍然集中于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
記者采訪當天,前來兌換積分的沒有一位青年人。更令人意外的是,走近該小區垃圾廂房,透過窗口望進去,本該堆放干垃圾的區域,事實上“干濕不分”。再往里細看,除了門口用于積分的一只濕垃圾桶,廂房里其余垃圾桶幾乎全都混裝干濕垃圾。
據記者了解,這座小區除了垃圾廂房前的分類投放點以外,每棟居民樓下設有一個垃圾桶。平時,更多人習慣隨手把垃圾扔進這個不用分類的桶里。一位年輕居民表示,“綠色賬戶”的積分時間他正好上班,“就算沒上班,每次專門繞遠路到垃圾站分類扔垃圾也不現實。”

推進垃圾分類的探索中遭遇挫敗不難想象,何況這項工作本就屬于長期工程。國外以垃圾分類細致著稱的國家,日本用了27年才形成現在的全民參與氛圍,德國將垃圾分類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見到效果用了整整40年。“垃圾分類是一場革命,不僅是垃圾收運行業、日常保潔工作和政府管理等的根本變動,也是居民生活行為根本性的改變。”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環衛處處長徐志平感慨。
2018年3月16日上海發布《實施方案》,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再次表明推進垃圾分類的決心,明確上海要在2020年底前建立起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程分類體系,逐步徹底解決“混裝混運”等問題,要與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定位相適應。
作為牽頭單位,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已開始緊鑼密鼓地部署工作。齊玉梅透露,環衛部門正在通過居委會、業委會等基層單位,把社區居民動員起來,逐步推行定時定點垃圾投放,撤并小區一些垃圾投放點,改變居民過去隨意扔垃圾的習慣。
針對垃圾收運車“混裝混運”的現象,環衛部門已建立舉報投訴電話機制,“只要是最先發現的有效投訴,我們會給予舉報者一定的獎勵”。此外,2018年上海還將建成2000個再生資源回收服務點,在居民區形成垃圾收運和資源回收的一體化機制。
距離《實施方案》所定下的最后期限只剩兩年多時間,接下來無論如何推進,有一點毋庸置疑:上海垃圾分類工作已按下“快車鍵”。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選強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