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川水口改名“茅溪鎮”被疑“抱茅臺大腿”,川媒:神經過敏
貴州省茅臺鎮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全國重點鎮”、“中國特色小鎮”,然而,對岸的四川省水口鎮還在脫貧攻堅道路上舉步維艱。于是,水口鎮改名“茅溪鎮”,這是想抱茅臺鎮大腿的節奏嗎?未來的白酒行業格局是否會因為這個地名改變而改變呢?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將水口鎮更名為茅溪鎮。(4月5日微信公號貴州都市報)
據瀘州電視臺報道,明朝秦商入蜀,在茅溪販賣釀制米酒,并傳授茅溪附近樟樹村村民鄭帝良,經他反復實踐研制出醬酒之粬,到茅臺鎮憑醬酒釀造術幫人釀酒。即便這樣的說法不被貴州省仁懷市茅壩鎮的人相信,但水口鎮位于赤水河畔,隸屬于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古稱茅草溪,這個事實卻根本無法否認,就是說,由現在的名字大致改回原來,并無不妥。
有媒體暗示四川將水口鎮更名為茅溪鎮的做法是“抱大腿”,看來是有些神經過敏了。茅臺酒現已聞名國內外,就像四川的瀘州老窖一樣,就是茅溪鎮想“抱大腿”也絕非易事。何況,為一個鎮更名,并沒有損害其他地方的利益,也不屬于“侵權”,因此,改名與否是人家的自由,不可隨意猜測。如果茅臺鎮真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可以提起訴訟,相信法律會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
近年來,圍繞名人故里、名優特產發源地,以及珍貴歷史遺跡等引發的爭論不斷。前有山西、安徽、湖北三地為爭奪“杏花村”地名歸屬對簿公堂,后有貴州、湖南多個縣市打響的對夜郎古國都邑的爭奪戰——“夜郎之爭”,還有鬧得沸沸揚揚的炎黃、女媧、堯舜、花木蘭、曹操、諸葛亮、朱元璋屬地之爭,就連武大郎、潘金蓮、西門慶故里歸屬,都爭得不可開交,簡直都到了凡歷史名人、歷史古跡、名優原產地的由來和歸屬,都必爭的地步。
沒完沒了的爭論,其實爭的是經濟和商業利益。如果證明名人故里或名優產品是在自己的地盤上,那么隨之而來的開發旅游、打造景點、商品促銷等拉動經濟的活動就會展開,都想與名人或名優“沾光”。而有些爭論已經超出了學術范圍,變成了一種公共話題之爭。引發爭論后一般都無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商量,多是唇槍舌戰,這使商業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看到的反而是商業利益群體之間赤裸裸的博弈。
其實,無論是名優產品還是名人故里,能用史料證明自己是“唯一”的并不算多,因為限于當時記載方法的落后,只能靠間接記載或口口相傳。而即便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存在很大爭議,何況無史料記載的一些名優產品或名人故里?反復論證誰的更“正宗”,還不如把當下手里的活兒干好,攜手共進,才能雙贏。商業價值的真正實現,靠的是真正的商業才能,不是僅靠“啃老”就能做到。
然而,也別見人家改地名就“敏感”。改地名首先要看地名改得是否有依據,如果有充分的依據,就別總是敏感過度。就拿水口鎮更名為茅溪鎮這件事來說,改名后并沒有給茅臺鎮帶來什么傷害。報道稱,雖然水口鎮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并且地處赤水河畔,但其仍在脫貧攻堅道路上舉步維艱。和水口鎮不同,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已經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全國重點鎮”、“中國特色小鎮”,舉世聞名的國酒茅臺便是出自于茅臺鎮。
可是,這與改名又有什么關系呢?即便是四川的有些歷史文化,尤其是醬酒文化同貴州同宗同源、一脈相承又有什么不可?借此推動醬酒的發展,實現共贏,豈不是一件好事?把同屬一個流域的界限分得那么清楚,甚至不惜采用畫地為牢的做法不可取。由此,別見人家改地名就急著說“抱大腿”,攜手共進,傳承地域酒文化,這才是正途。
(原標題為《 別見人家改地名就急著說“抱大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