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財長稱不擔心中國拋售美債,對貿易爭端持“謹慎的樂觀”
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溫,美股、美元應聲下跌。
截至4月6日收盤,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下挫2.34%、納斯達克指數下跌2.28%、標普500指數下跌2.19%。與此同時,美元指數也下跌了0.4%,機構紛紛擔憂這次爭端會帶來經濟衰退,也更為擔憂在美國正需要擴大財政刺激之時,中國會否使出殺手锏——拋售美債?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核心幕僚——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也站出來發話了。

美財長稱“美債有很多買家”
當地時間4月6日,美國財長姆努欽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關于中國有可能將拋售美債作為殺手锏這一做法,“完全不在乎,因為美債有很多買家。”
今年1月以來,美國國債大跌,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突破2.99%,刷新去年10月的高位。
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2018年1月數據顯示,中國所持美國國債較上月減少167億美元至1.17萬億美元,已為6個月來第3次減持,創下去年7月來的新低,但仍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實際上,在1月減持美債的還有其他國家。美財政部數據顯示,1月主要外國債權人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環比減少245億美元。
4月4日,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中美貿易有關情況吹風會上,回應了中國是否會拋售美國國債的問題。
朱光耀表示,理解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講的“中國是國際資本市場負責任的投資者”,需要了解中國外匯儲備運作的一個基本原則。首先,中國確實擁有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是人民的財產。中國外匯儲備運作的原則首先是安全性,要確保投資的安全性。第二是流動性,第三是適度的盈利性。
朱光耀說:“多年來,中國正是根據這些指導原則來進行外匯儲備的運作,保護人民財產的安全,這是從國內角度來看。從國際角度看,中國是國際資本市場負責任的投資者,就表現在中國對國際資本市場運作規律的尊重,中國是在這個原則下進行具體操作的。”
不過,近日由于貿易摩擦加劇,資金紛紛逃離股市進入債市避險,造成美債價格回升。
而針對美股市場近期的低迷表現,美國財長姆努欽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市場很多時候都不是有效的,我相信長期而言市場會受益。”
解決貿易爭端“謹慎的樂觀”
姆努欽也強調,雖然中美之間存在貿易戰的可能,但特朗普政府的目標不是與中國開展貿易戰,他對能否解決中美貿易爭端保持“謹慎的樂觀”。
關于目前是否處于貿易戰當中,姆努欽予以否認。他說,關稅計劃生效還需要一段時間。
姆努欽說:“我們并不想要貿易戰,但我們的策略是很清楚的。”
關于特朗普新近提出的要對中國再“加碼”1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姆努欽稱,現在詳盡的計劃尚待公布,但是他肯定地說這對美國的經濟不會造成很大影響。
關于為何不再逼迫人民幣升值,而是轉為以關稅為目標,姆努欽說,過去一年來中美關系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中美之間貿易差額越來越大,美國只是想改變這一點,“我對我們能達成協議非常謹慎地保持樂觀,我相信這對中國也是有好處的。”
在與其他的競爭對手方面,姆努欽表示,美國與韓國、加拿大等已經取得很好進展,“NAFTA(編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已經取得很大進展。”
當記者問道,這是第二次廣場協議嗎?(編注: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姆努欽對此沒有正面回答。姆努欽說,特朗普團隊的經濟政策目標是GDP增速要達到3%,達到這個目標的途徑包括稅改、放松監管和貿易。“現在在前兩項上已取得進展,所以現在轉向以貿易問題為中心。”
中方強調近期中美沒有貿易談判
姆努欽在采訪中再次說到,美國正在積極與中國溝通,但是現在不能透露談話的進程。
而北京時間4月6日夜間,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方不同官員都表達了(雙方正在就貿易沖突進行談判)這個意思,但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一段時間以來,雙方的財經官員并沒有就經貿問題進行任何談判。美方公布301調查報告及產品建議清單后,中方予以堅決回應;美方再次提出增加1000億征稅商品,中方進行了更加堅定的回應。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更不可能就此問題進行任何談判。”
值得一提的是,姆努欽是特朗普內閣中“高盛系”僅剩的成員,盡管特朗普身邊的“紅人”悉數散盡,姆努欽一直處于核心位置,他不僅是華爾街的知名投資銀行家,也是叱咤好萊塢的電影制片人。
在姆努欽接受的這次采訪中,屢次提及特朗普的經濟團隊,但除了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外,其他重要人物如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特朗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等人,都被他以“經濟團隊”“同事”等而籠統概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