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晉峰談綠會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學科建設 | 國際綜合水資源管理大會
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博士應邀參加了拉丁美洲玻利維亞“國際綜合水資源管理大會”(InternationalCongress on 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 簡稱CIGIA2),并做了特邀報告,于線上分享了中國水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經驗以及中國綠發會在相關方面的探索和經驗。此次國際水資源綜合管理大會由玻利維亞天主教大學圣巴勃羅分校(UCB)圣西蒙市長大學(UMSS)、瓦勒私立大學(UNIVALLE)和玻利維亞私立大學通過精確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UCB-CICEI)聯合主辦。

(圖源:CIGIA2)


(圖源:綠會融媒)
報告中,周晉峰博士從水資源與文明的誕生和演變關系、水污染和治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一級學科建設、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公眾參與、中國傳統農業和生態農業、工程建設與環境影響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公益訴訟(EPIL)、碳平等(ERoC)技術轉移等多個角度來分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好故事。作為來自中國全國一級學會、社會組織的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專家,周晉峰博士引用了大量的生動的實踐案例進行以案說法,同時也贊賞玻利維亞在保護地球母親以及為保護生態環境在立法方面的工作。
演講結束后,會議進入問答環節。與會觀眾提出:在您的演講中,您提到了荒漠化防治和沙產業,我們對沙產業生產糧農作物的案例特別感興趣。請問您能具體談一下沙產業嗎?
周博士回答:由于錢學森先生的遠見卓識,早在1994年,為了推動我國沙產業的發展,錢老慷慨解囊,拿出第一次獲得何梁何利獎的100萬港元獎金,支持創辦了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
把不毛之地變成沃土,叫沙產業。中國土地是有限,人口眾多,要在中國的大地上擴大耕地面積是非常困難。我們需要找不毛之地要食物,如果不毛之地能生產的話,這就給土地資源缺少的中國開辟新的農業生產空間,這就是未來糧食能源努力的目標。對當代的中國顯然是非常重要。其困難之處就在于沙產業本身是一種艱難技術。
陽光很重要,所有吃的東西都是太陽能轉化而來,怎么利用太陽能進行轉化?具體就是不用高等植物,用生產效率高的低等植物。比如美國考慮玉米、大豆、向日葵、油菜,歐洲計劃使用油菜,東南亞利用油棕等。至于具體的技術,我們歡迎大家后續交流,我們會有專業的專家團隊來回復大家的疑問。

(圖源:綠會融媒)
(本文由工作人員筆記整理而成,未經本人核實,僅供參考。)

文/Daisy 審/YJ 編/angel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